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心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
2012-01-23杨志旭
陈 姝 李 洁 杨志旭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没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由于各种诱因导致病情在短时间内急性加重者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其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情况兼有急性呼吸衰竭的特点,临床上的处理措施也与急性呼吸衰竭相似[1]。笔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心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32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重症肺部感染4例,冠心病7例;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2例,脑梗死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6例,肾功能衰竭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肺纤维化1例,2型糖尿病2例,运动神经元病1例。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采用 《内科学》第7版教材的诊断标准,即根据血气结果PaO2<60 mmHg 或伴有 PaCO2>50 mmHg, 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原发病明确诊断。随机将患者分为参附注射液组(SF组)和对照组(GS组)。SF组 16例,男性 11例,女性 5例;年龄39~89岁,平均(77.90±24.51)岁。 GS组 16例,男性 12例,女性 4例;年龄49~86岁,平均(75.80±23.20)岁。入院前6 h内均未使用影响心血管功能的其他药物。输入参附注射液前后因病情危重、重度休克、单用参附注射液不能纠正的患者不列为入选病例。两组资料及平均动脉压(MAP,MAP=舒张压+1/3 脉压)、心率(HR)、心输出量 (CO)、外周阻力 (SVR)等方面差异均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营养支持和呼吸机等,但不给予其他改善心血管功能药物。SF组给予参附注射液10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滴;GS组则给予等量的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血糖升高明显者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药,两组滴速为每分钟3 mL,为减少影响因素,两组分别停用其他药物;并于初始30 min密切监护,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
1.3 观察指标 以输液最初60 min为观察期,分别记录输液前、 输液后 30 min和 60 min记录患者的 MAP、HR、SV、CO、SVR,将两组相应时间点的数据分别与同组输液前的数据比较,并进行两组间的对应时间段数据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数据以(±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和用药前比较,SF组在用药30 min时除MAP外各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用药60 min时各指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GS组则差异不明显(P>0.05)。用药30 min时在SF组HR和SVR值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用药60 min时SF组HR、SV、CO和SVR较GS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各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各参数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 GS组比较,△P<0.05,△△P<0.01。
组 别HR(次/分) SV(mL) CO(L/min)SVR(KPa·s/L)MAP(mmHg)SF 组 治疗前 105.4±11.3 40.6±3.4 3.95±0.5 1467.5±74.9 75.7±13.3(n=16)治疗后 30 min 93.2±11.2**△ 44.8±4.7** 4.28±0.3* 1368.5±71.7**△△ 83.6±14.4治疗后 60 min 92.0±11.3**△ 48.3±3.9**△△ 4.28±0.2*△△ 1198±67.7**△△ 85.7±12.5*GS组 治疗前(n=16)治疗后 30 min 103.2±11.1 39±4.0 3.99±0.3 102.8±14.7 42.2±3.3* 4.05±0.4 1528.8±88.2 73.5±15.4 1505.6±63.3 78.1±11.8治疗后60 min 103.7±15.6 41±3.0 4.02±0.31390.7±53.5** 78.5±11.4
3 讨 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在ICU更为多见。患者多表现为病情危重,病变进展迅速,且多突然发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救治,机体来不及代偿,则很快会出现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减退,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情况;另外,急性呼吸衰竭时容易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进而影响神经、循环功能,造成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加重患者心脏负担。目前,临床上对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是改善和维持通气,随着传感技术和呼吸机的改进,呼吸机的应用日益平民化,特别是近20多年来,无创通气更加成为急性呼吸衰竭的首选和一线治疗方法。然而,无创或有创的呼吸支持固然是有减少呼吸机疲劳与做功,快速改善低氧、酸中毒等优点,但也会造成患者的心脏负荷加重、心排血量减少和低血压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对症对因治疗的同时,要积极采取循环和全身各脏器功能的保护措施。
参附注射液由红参、附片提取物组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及乌头碱,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功效,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参附注射液是急诊和ICU的常用、常备药物,并且有多年的临床使用经验与报道。参附注射液最常用于休克等急症的救治;对心衰、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等也有明确的疗效;此外,在免疫系统、治疗阿片类依赖的戒断症状和抗肿瘤化疗的辅助治疗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和良好疗效[2]。徐国亮等[3]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如肺心病、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病证中,通过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可以收到改善症状和治疗效果。参附注射液发挥疗效的机制,被认为是其中的去甲乌药碱的β受体激动作用,加大了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和幅度,增强心肌收缩力而导致SV、CO明显增加;人参皂苷则能够降低冠脉血管阻力(SVR),外周阻力和心肌组织丙乙醛(MDA)含量,增加肺循环阻力(PVR)、冠脉灌注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使心功能得到改善[4]。 殷文朋等[5]的实验还表明参附注射液有较多巴胺增加CO、降低SVR和HR方面的优势,并具有提高组织氧的摄取和利用的作用。可见参附注射液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多通道的。
本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能在30~60 min内发挥很好的保护心血管和稳定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更有利于对呼吸衰竭的纠正和减少内环境的紊乱。
[1]邱海波,杨毅,许媛,等.ICU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108.
[2]徐军,楼洪刚,楼宜嘉,等.参附注射液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87-89.
[3]徐国亮,赖国祥.参附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4):76-78.
[4]刘正湘,刘晓春,李志刚,等.人参皂苷Re抗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蛋白表达[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3):158-160.
[5]殷文朋,李春盛.参附注射液对心源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