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2012-01-23周宝银郭晶晶
崔 煜 周宝银 郭晶晶
(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浙江 平湖 314200)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以反复发作为特点,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1]。该病发病机制较复杂。笔者通过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以论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门诊或住院偏头痛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15~67岁,平均37.20岁;病程6个月至21年。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2],经CT、多普勒等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等脑器质性疾病以及高血压、其他原因所致头痛。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比灵5 mg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加味血府逐瘀汤:当归10 g,生地黄20 g,桃仁 10 g,红花 10 g,赤芍、白芍各 20 g,枳壳 12 g,甘草6 g,柴胡 15 g,川芎 15 g,桔梗 10 g,牛膝 6 g,夜交藤 20 g,茯神20 g。风邪入侵者加防风、羌活、白芷;痰浊中阻者加半夏、天麻;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巅顶疼者加蔓荆子、蒿本。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6个月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3]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强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延长,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强度减轻不足1级,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表2。表1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表2示血浆5-羟色胺(5-HT)值,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HT值比较(mg/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HT值比较(mg/L,±s)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74.32±16.75 117.74±16.66△对照组 40 77.64±18.64 85.52±10.34
3 讨 论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且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疾病[4],其临床表现为局限于头部一侧的反复发作性搏动性剧烈头痛,人群发病率约占5%,女性略多于男性。传统认为其发病机制为颅内外血管舒缩异常,由于一过性脑内动脉收缩而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继之因酸性代谢产物积聚而引起动脉扩张,从而出现典型的头痛发作。现代医学研究中5-HT的代谢异常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学者研究认为与偏头痛相关的神经递质中最为肯定的是5-HT,循环中的5-HT对血管起双重作用,血管收缩和血管扩张均可出现,通常5-HT使大血管收缩,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其为脑循环中最强烈的血管收缩胺。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故六淫之邪外袭或脏腑阴阳失调,均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久则脑失所养而发偏头痛。偏头痛痛有定处,为搏动性头痛,符合瘀血阻络的证型,不同患者可夹杂痰浊、风寒、风热等。患者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久痛入络”,病久必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患者存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脑组织血流灌注不平衡,颅内血管周围渗出肿胀,形成无菌性炎症,符合中医学瘀血阻络之发病特点。血府逐瘀汤为活血化瘀法则的经典代表方剂,功能行血分之瘀,解气分之郁,其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牛膝活血化瘀;柴胡、桔梗行气利血;川芎为治头痛之要药。药理研究证明,川芎、红花、桃仁、牛膝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天麻、黄芪等有抗凝血、营养神经的功能,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5]。西比灵为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对偏头痛、晕动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味配合西药,通过观察其临床治愈率、及对血浆5-HT的影响,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较单纯应用西药较好。
[1]谢晶梅.养血清脑颗粒、尼莫地平联合杏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3):118-119.
[2]Manzoni GC,ToreUi P.Headache classification:criticism and suggestions[J].Neurol Sci,2004,25(3):67-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9.
[4]何小华,张苏明,阮旭中.偏头痛发病机理与防治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3):191-192.
[5]苗凌娜.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4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