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31例

2012-01-23岑柏春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9期
关键词:茵陈蒿肝炎肝病

岑柏春

(浙江省慈溪市中医医院,浙江 慈溪 315300)

重型肝炎多是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生的,是病毒性肝炎中的危急重症,其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1]。笔者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慈溪市中医医院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2例,西医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毒盛血瘀证。按入院先后次序编号,随机抽取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男性26 例,女性 5 例;年龄 31~65 岁,平均(46.50±10.00)岁。 对照组31例,中男性 25例,女性 6例;年龄 30~65岁,平均(46.00±11.50)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支持对症治疗,包括护肝、利胆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补充白蛋白、血浆、抗病毒等。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茵陈蒿30 g,栀子15 g,大黄20 g,生地黄 15 g,赤芍 20 g,白花蛇舌草 15 g,半枝莲 15 g,桃仁 15 g,红花10 g,龟版20 g,鳖甲20 g。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2次温服。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等指标。

1.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虽未完全消失但有明显好转,肝功能TBIL下降至171 μmol/L以下,PTA升至40%以上。无效:症状无好转,TBIL下降不明显或上升,PTA无明显变化,或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自动出院。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PTA比较 见表 2。 治疗后, 两组 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PTA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治疗组改善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ALT、AST、TBIL、PTA 比较(±s)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ALT、AST、TBIL、PTA 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 别ALT(U/L) AST(U/L) TBIL(μmol/L) PTA(%)治疗组 治疗前(n=31)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266.38±117.34 292.66±115.23 351.35±168.15 36.96±12.61 49.52±25.91*△ 84.28±44.21*△ 146.22±98.63*△ 46.15±19.62*△272.04±122.15 288.34±119.16 355.18±161.42 37.21±12.34(n=31) 治疗后75.56±38.67*1019.62±75.73*226.45±125.25*41.95±16.82*

3 讨 论

重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身目尿黄,甚则吐血、呕血等,属中医学“急黄”、“瘟黄”、“疫黄”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毒邪蕴结肝胆脾胃,加之饮食、过劳、情志不畅等诱因致湿热毒盛,弥漫三焦,熏蒸肝胆,导致肝胆失于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身目尿黄;湿热疫毒炽盛,迫血妄行,故见吐血、呕血等出血之症。湿热疫毒既是重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慢性重型肝炎诱发或加重的重要因素[4],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退黄、化瘀凉血为法。茵陈蒿汤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蒿汤具有保肝、利胆、调节免疫及抗病毒作用[5]。赤芍、生地黄、桃仁、红花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改善肝脏微循环和促进胆汁代谢[4]。配伍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龟版、鳖甲软坚散结。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凉血活血、软坚散结之功。

慢性乙型肝炎常由于肝细胞变形、肿胀、坏死而导致肝功能衰竭。ALT主要存在于胞浆中,对肝损害极为敏感,在肝实质细胞大量损伤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可显著升高,其水平可反映肝损伤程度。AST分布于胞浆及线粒体内,随着肝细胞破坏程度的加重,线粒体中的AST大量释放入血,致AST显著升高。TBIL是由含血红素的蛋白在肝细胞内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代谢转变而来,其代谢的变化通常反映肝功能的状态。PTA也是评价肝病患者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6]。本研究结果显示,茵陈蒿汤加味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和肝功能、凝血功能改善均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

[1]张彦芳,赵文霞.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654-1655.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6.

[4]汪承柏,贺江平,朱纯台.凉血活血中药对急、慢性肝炎伴胆汁瘀积的病理修复-附 63 例报告[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2,10(4):231-233.

[5]徐国萍,白娟,舒静娜,等.茵陈篙汤的药理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64-67.

[6]李琴,贾继东,王宝恩.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2):767-768.

猜你喜欢

茵陈蒿肝炎肝病
《世界肝炎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茵陈蒿汤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