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0例治疗体会
2012-01-23吴桂芬刘锦萍
吴桂芬 刘锦萍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可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间的任何年龄,表现为出血量过多、出血时间过长和间隔时间过短[1]。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90例临床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均为本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年龄16~55岁,平均39岁;病程3~5个月,平均3个半月。患者既往均无心血管疾患、血液病、糖尿病史。有异常的子宫出血,既往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病史。部分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的患者有贫血表现,体格检查和妇科检查无特殊。超声检查可以除外器质性病变,诊断性刮宫检查子宫内膜可以发现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脱落不规则,测量基础体温可以判断是有排卵型还是无排卵型宫血。
1.2 治疗 青春期功血首选雌激素(如己烯雌酚、戊酸雌二醇、结合雌激素);育龄期及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青春期功血;选用孕激素(如黄体酮、乙酸甲羟孕酮)及雌孕激素联合(避孕药)。围绝经期功血主要用雄激素(如丙酸睾酮、甲睾素)及雄、孕激素联合。求大剂量用药后8 h内见效,24~48 h内出血基本停止。围绝经期妇女和育龄期妇女可选手术止血(首选刮宫术、子宫切除术、电凝或激光子宫内膜去除术)青春期女子则以性激素止血为主。
2 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均取得有效止血,有效率100%,治愈率93%。大剂量雌激素口服治疗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反应,故宜在睡前服,反应严重时可加服止吐剂及镇静剂。长期用药注意肝功能监测。在治疗期间如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要及时就诊。
3 讨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无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存在。机体内部和外界许多因素诸如精神紧张、过度惊恐、忧思、劳累、环境和气候骤变以及全身性疾病、青春期卵巢功能不健全、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生育期产后或流产后内分泌功能尚未恢复等,均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轴的相互调节[1]。营养失衡、贫血和代谢紊乱也可导致月经失调。无排卵型功血多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不正常。可为停经数周或数月后大量出血,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也可为少量出血,淋漓不断,持续时间较长。出血时间长者常伴贫血。排卵型功血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经期延长。有时月经周期虽正常,但黄体发育不全或萎缩不全,故可有孕早期流产或不孕。
药物治疗以激素治疗为主,青春期功血的性激素治疗原则是止血、调整周期和诱发排卵。更年期功血的治疗原则是止血、调整周期和减少出血。激素止血治疗方案有多种,应根据具体情况如患者年龄,诊断、曾经治疗效果、出血的时间、出血量等来决定激素的种类和剂量。值得注意的是,除青春期患者外,对其他患者尤其是绝经前妇女,在开始激素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诊刮术或分段诊刮术(>35岁者)既可以刮除子宫内膜,刺激子宫收缩、迅速止血,又可行病理检查以了解内膜病变,如有无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或其他器质性疾病,是进行激素治疗前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手段[2]。
对无排卵性功血来说,止血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还需要调整周期。青春期功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正常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机制的建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正常调节机制未建立之前,如果不予随访、调整周期,患者还会发生大出血。围绝经期功血发生的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随着年龄的增加,卵巢功能只能越来越差。因此,理论上讲围绝经期功血不可能恢复正常,这些患者需要长期随访、调整周期,直到绝经。刮宫术最常用,既能明确诊断,又能迅速止血。围绝经期出血患者治疗前宜常规刮宫,最好行分段诊断性刮宫,以排除子宫腔内器质性病变。青春期功血患者刮宫应持谨慎态度。刮宫时间的选择:如出血多应立即进行,出血少者可先服用3 d抗生素后进行。子宫切除术很少用以治疗功血,适用于年龄超过40岁,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为不典型增生,或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严重贫血者可施行子宫切除术。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或复发者、年龄超过40岁的顽固性功血患者或对子宫切除有禁忌证者,可行子宫内膜去除术,方法有经宫腔行微波、红外线、冷冻、激光或显微外科内膜剥脱术。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2.
[2]孙爱军.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性激素治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