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
2012-01-23韩海东
韩海东
腹股沟疝在民间称为“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经过腹股沟处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我们传统的手术是使用缝合,简而言之就是将患者腹横筋膜的缺损拉到一起来缝合。随着各种人工生物材料的广泛运用以及解剖学的研究深化,医疗工作者发现这种手术方式存在有较大的缺陷。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美国医生Lichtenstein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这种修补方法是借助于人工生物材料用于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1]。这一术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手术式固有的对正常组织解剖结构干扰的弊端,同时还具有手术层次清晰以及周围组织无张力的优点。笔者收集近三年本院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51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间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52例,其中男46例,女6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1.6岁。其中腹股沟斜疝40例,直疝12例。右侧32例,左侧20例,病程6个月至7年,平均4.3年。当中有12名老年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
1.2 手术方法 选择使用由于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无张力疝填充式网塞和疝气补片。采用连续硬模外麻醉,于腹股沟于作一斜切口,长约5 cm。切开腹外斜肌的腱膜后对其进行游离,充分暴露腹下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以及腹横部的筋膜,并仔细游离精索。确定疝囊位置后,将疝囊游离到其颈部。如疝囊较小可以直接找到的疝囊从内环口处直接纳回腹腔;如疝囊较大必须先将其切开进行横断,将近端疝囊内翻并给予高位结扎,稍适修整后再将疝囊内翻,还纳至腹腔。将填充式网塞放至疝环内,缝合网塞边缘与腹横筋膜,使其妥善固定。提起精索,将网状疝补片平铺在精索的后面,补片应完全覆盖腹股沟管的后壁,确认效果满意后将其缝合固定。用缝合线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和皮肤,结束手术。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2~80 min,平均59 min。患者在术毕后数小时均可以起床活动,术毕后4~7 d内均可出院。随访半年至2年,术后仅有2例患者发生阴囊积液,在采取热敷后症状消失。另有2例复发,术后均无切口感染。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类型。从发病原因分析,主要是患者腹壁存在一定的缺损,以及腹腔内压升高所致。腹股沟斜疝基本依靠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手术目的在于强化腹壁缺损部位的区域。传统的疝修补术过程中,通过将疝囊周围的组织进行强行的拉拢、缝合,从而达到强化腹壁的手术目的。但是,这种手术方法由于未从组织解剖角度进行手术处理,造成缝合部位组织张力较大,必然引起术后恢复期伴有长时间的疼痛,复发率较高[2]。
无张力疝修补术中所使用的填充式网塞和补片均为人工生物材料,将其用于强化腹壁符合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特征,克服了传统手术的弊端,由于术后修补区域的周围无张力,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疼痛,也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根据我国文献报道,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5年复发率为1.0% ~3.0%[3]。同时,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无张力疝修补术及传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组患者。尽管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临床疗效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仍然存在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其中术后慢性疼痛和阴囊积液(血)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在本组资料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阴囊积液,发生率3.8%。其中,主要原因是术中操作不当或术中不慎伤及神经,而阴囊积液(血)集中发生在巨大疝、手术创面大的患者当中。对于阴囊积液患者可以采取热敷患处的方法进行处理。为了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应细心操作,对术区给予彻底止血,术后一定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使体内积液(血)及时得到引流。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都存在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术后复发率明显小于传统疝修补术式。在本组资料中,随访中发现了2例复发,复发率3.8%。
总之,通过与传统疝修补术式进行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因具有手术操作过程简单、无张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期短、复发率低等明显优势,在广大基层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组52例患者采用这一术式,术后仅有2例发生阴囊积液、2例复发。因此,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小,值得推广应用。
[1]马颂章.疝和腹壁外科的现状和疝材料学的进展.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12(7):1115-11171.
[2]朱永平.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2例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128-129.
[3]唐健雄.我国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的发展和建议.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0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