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材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2-01-23于志斌

中国现代中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药材流通价格

于志斌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北京 100010)

中药商业

中药材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于志斌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北京 100010)

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异常波动,已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种植企业、流通企业、中药生产企业以及医院和普通消费者。通过中药材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流通现状以及中药材价格波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中药材;价格波动;流通现状;政策建议

2011年初,七成以上中药材的批发价上涨50 %,部分中药材的价格上涨超过5倍;自8月份开始,部分中药材价格又出现大幅下滑。中药材价格的异常波动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进行市场调研。医保商会参与了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等组织的中药材市场调研,主要是调研中药材种植、流通、使用的基本情况。现将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1 中药材市场现状

1.1 中药材流通模式

目前中药材流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渠道:一是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1996年,国务院授权卫生部、原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局、工商总局联合对当时混乱的中药材市场进行整顿,于1998年批准保留了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17家市场成为中药材流通的主渠道,其中药材流通量占全国中药材交易总量的70 %左右;二是产地市场和中小规模中药材市场。这些市场主要存在于中药材产地,以经营道地中药材为主,品种较为单一,交易规模不大。如云南文山州的三七产地市场,主要经营三七,甘肃陇西文峰中药材市场主要经营西北道地药材,目前,此类市场的数量约有23家;三是药材公司或者中成药生产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采用“公司+农户”模式,从产地直接到生产需求地,是一种便捷的中药材流通模式。

中药材市场的开办者,大多是商业地产商,中药材的经营者多为农民,经营方式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类似,结算基本以现金为主(仅有安徽亳州、成都荷花池等大型市场开始尝试借记卡交易)。中药材流通过程是:经营者(农民)将药材卖给药材公司或者药品批发企业,然后可能会在各个药材专业市场中倒手,最后由公司卖给中药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

1.2 中药材市场管理现状

中药材专业市场经整顿后,再没有任何部门对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发展提出过要求,日常监管基本处于失控的状态。从有关部门“三定”职责看,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中医药局负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但从目前各种情况看,相关部门并未很好履行职责,中药材市场实际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1.3 中药材价格波动情况

新医改之前,中药材价格总体不高,波动也不大。但近两年来,七成以上中药材批发价均有50 %以上的涨幅,太子参、三七、党参等个别品种的涨幅在10倍左右,如太子参由2009年初的20元(千克价,下同)涨至300元,涨幅高达14倍;三七由60多元涨到最高峰时的550元,涨幅高达8倍。中药材涨价对中药相关行业都造成较严重影响,从药农、中成药生产企业,到医疗机构和普通老百姓,都感到中药材价格涨幅过大,较难接受。部分中成药生产企业甚至放弃了部分药品的生产。

2 中药材价格异常波动原因

2.1 中药材种植基础薄弱,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基本以家庭为单位,并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其农产品的属性,产量极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三七的价格大幅上涨就是缘起2009~2010年秋冬春西南五省三季连旱,造成当地药材大量减产。另外,中药材种植缺乏国家相应的保护政策,比如种植补贴、保护价收购等政策,多年来一直维持在低价水平。某种程度上说,中药材的价格被长期低估,药农种植的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连年下降,产量的降低,必引发价格上涨。

2.2 种植成本增加,推高价格

CPI指数连续走高,各类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中药材的种子种苗、地租、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力价格都大幅上扬,种植的成本提高必然推高中药材的价格。以三七种植为例,2006年的每公顷成本为13.5万元左右,目前每公顷成本约为42万元,种植成本已上涨了3倍,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成为自然。

2.3 市场需求增大,提升药材价格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药材在防治疾病上越来越受到民众青睐,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不断宣传中医药养生,中医药在国内外蓬勃发展,中药材的需求增长迅速,需求带动价格上涨。

2.4 产、供、销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脱离价值规律

我国尚没有一套全面、准确、权威的中药材行业基础信息,不清楚重点中药材品种的种植面积、产量等基本情况,中药材种植户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供求信息不畅,使中药材市场背离“供求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理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而有形的手却可以趁机介入,囤积居奇,炒作中药材价格。

3 中药材流通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准入标准和严格监管,市场管理不规范

我国中药材专业市场没有统一的标准,商户进入市场更没有准入门槛可言。中药材的晾晒、包装、存储、运输和交易结算等均没有相应的规范。市场开办者对商户的登记管理不严,也不掌握商户的资信状况,对市场经营规模、商户的经营状况等缺乏统计。有关监管部门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不严,打击力度不够。还有大量的商户违法加工和经营中药饮片,甚至经营毒性中药材和中药饮片。

3.2 缺乏质量检验和流通追溯体系,中药材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市场中大多没有专门的质量检验机构,不合格的伪劣、掺假中药材或者硫磺过度熏蒸的中药材混入市场。中药材包装以编织袋等简易包装为主,包装上没有标识药材名称、产地、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流通过程中,中药材的一切信息仅凭商家经验判断,若发生中药材质量安全事故,无法查找原因、追溯产品流向。

3.3 缺乏信息引导,中药材价格涨幅较大

中药材在种植、流通、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缺乏政府的信息引导,加之近年来,种植成本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增加、游资炒作等多种因素,形成中药材价格异常上涨的局面。

3.4 储备制度不健全,难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价格异常波动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储备药品主要是西药和中成药,不包括中药材的储备。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药材价格将使防疫成本大大提高。例如“非典”时期,价格飞涨的板蓝根和金银花很大程度增加了国家防治“非典”的成本。近两年来,一些品种的大幅上涨,也是由于缺乏中药材储备制度,导致政府无法调控市场。

4 政策建议

按照商务部药品流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与中药材流通有关的要求,在中药材流通领域可以开展以下工作,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1 制定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准入标准

商务部应联合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工商总局研究制定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开办标准,对现有不符合标准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调整和重新登记,并向社会公开。

4.2 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运行监测系统

国家应该尽快建立中药材市场运行监测平台,定期发布中药材重点品种种植面积、产量、价格等基本情况,搭建中药材种植户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桥梁,引导产销,推动中药材价格波动回归理性,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4.3 制定中药材流通编码标准,推动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商务部已经启动中药材流通编码标准的建立工作,并已取得初步进展。同时,商务部已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动四川中药材流通追溯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今后将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

4.4 推动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的储备制度

我国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而来,国家储备是对不健全市场的有益补充,是避免大资金囤积炒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应推动建立重点中药材品种国家储备制度,中药材价格过低时,国家可以保护价收购,减少药农损失;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可以及时出库增加市场供应,稳定中药材市场价格。

2011-12-30)

猜你喜欢

中药材流通价格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价格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