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临床分析
2012-01-23刘丽娇
刘丽娇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极常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出现,其发生数量在出血性脑卒中与急性脑卒中分别占20%与10%之多。整个病情相对凶险,发病快进展急,并且还有一定的死亡概率[1]。50例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SAH患者,接受了本研究治疗,现对这些患者的开展全面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山血患者,均行腰穿或头颅CT确定。年龄是19~87岁,平均年龄(54±15)岁,其中女23例,男2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26例,以及11例脑梗死,13例糖尿病;有15例在睡眠与静息时发病,其余35例皆发病于活动时。
1.2 临床表现 各种病症为1例偏瘫,5例头痛伴发热,5例肢体抽搐,4例失语,8例动眼神经麻痹,8例头晕、4例颈背部疼痛,35例头痛、12例意识障碍,
1.3 影像学检查 在对患者进行CT头颅检查时,当即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48例,2例CT检查正常的患者经过腰穿后也得到了确诊。
1.4 方法 有10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各占5例;这包括2例脑动脉瘤夹闭与8例开颅清除血肿。此外,剩余40例患者皆为保守治疗,包括止血、吸氧、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大小便保持通畅等针对性治疗,随后同步展开了脑脊液置换治疗。
2 结果
经过治疗仅有4例患者没实现痊愈或者体征消失,这些患者中有2例患者确诊为CVS(脑血管痉挛),其结果为致残、死亡各1例。另外2例患者,有1例患者起病之后就开始昏迷,紧急治疗后恢复清醒,但是在第14天又一次陷入昏迷而后因无法救治死亡;还有1例患者情况与之类似,此患者在起病10 d之后才出现昏迷,救治之后病情好转恢复清醒,不过患者存有遗留症状。
3 讨论
作为使脊髓及脑表或脑底部面因多种原因使得血管产生破裂的SAH,故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因为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产生[2]。有10.6/10万人年发病率的自发性SAH(原发性SAH),在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排行中与脑出血和脑梗死同排在前三位。在SAH的病症表现中颈强直和头痛无疑是最为突出的,这在尚未确定颅内占位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存在之时,更应当加强对SAH的关注。患者如果已经出现突发的呕吐伴脑膜刺激症、剧烈头痛,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提高警惕采用CT对脑扫描检查,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带结合脑脊液行腰穿检查,这样就会对SAH有一个肯定性的诊断,若想对SAH的病因进行明确了解还可以对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这些检查再配合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才会对患者产生最为有效的疗效,患者的生存与预后也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3]。
通过研究有部分国内学者对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的作用十分推崇,认为这样检查对出血的范围和部位甚至包括其他类型的异常改变都能进行观察与了解,故应作为推广开来[4]。不过事实却证明CT检查虽然在神经内科的各项常规检查当中已经得到了普及,不过在对SAH进行检查时仍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辨别,也许是因为患者脑出血量小或延迟对其产生了影响而产生检测误差。经过文献报道可以获知,SAH误诊率最高可以达到37.0%,在对老年SAH进行诊断的时候甚至可能更高的误诊率[5]。具有可以显示病变大小、部位,载瘤动脉情况、出血病因等状况,且在SAH的病因等其他检查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DSA,能够为SAH患者为外科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栓塞治疗起到相当重要的帮助与指导作用。
在SAH患者中间死亡率最高的原因是脑疝,目前对于此症状的解决方案基本上都是应用脱水剂防止患者在急性出血期内出现意外,发病后的首天(24 h)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期,期间也非常容易出现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晚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对这种情况的治疗除了传统手术方式之外,技术更为先进安全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因为其手术风险明显小于其他治疗方式,回复速度也很快,这就使得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1]王炜明.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中国基层医药,2008,15(5):856-857.
[2]沈健康.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现状和前景.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11):641-642.
[3]强昌富.CT报告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4):427-428.
[4]冯耀鸽,解萌.螺旋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潍坊医学院学报,2006,28(1):70-71.
[5]田少华.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5):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