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0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2012-01-23王玉贤
王玉贤
辽宁省台安县恩良医院,辽宁台安 1141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病变引起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与部分心肌坏死,临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电图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的系列特征性改变,以及血清心脏特异性酶浓度的序列变化[1]。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AMI病例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对于一般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以及时准确的对其患病情况进行分析诊断,但对于体征不明显的老年患者,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通过对4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分析,加深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漏诊、误诊提供一定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60~75岁,平均(68.0±5.5)岁,皆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疗。
1.2 梗死部位
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和心脏造影检查,将不同部位梗死情况总结如下:梗死部位在前侧壁者有9例,前间壁者有8例,广泛前壁者有11例,下壁者有10例,心内膜下者有2例。
1.3 首发症状
先兆症状主要有:胸痛、呼吸困难、无痛性心肌梗死、不典型性疼痛,包括牙痛、胃痛、左上臂痛、心力衰竭、并发性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4 并发症
并发心力衰竭者12例,脑血管意外者10例,心律失常者18例。
1.5 治疗方法
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老年AMI的病情一般较重,心功能受损,病情变化快,严重的并发症常常出现在第1周,所以在此期间严格要求患者患者卧床休息、同时进行吸氧,给氧应该持续低流量,浓度在控制在40%以下。若是日常发病,应该及时舌下含服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时剂量宜小,防止血压过低,泵衰蝎同时有低血容量及低血压时,则在补充血容量基础上应用。止痛药尽量以少为宜,谨慎使用吗啡等有成瘾性的药物。病情严重者让其住院治疗并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住院期间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变化,并迅速做及时有效处理。即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给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已经出现室性早搏的老年患者立即静注利多卡因,在无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应该尽快给患者溶栓,避免诱发血栓栓塞,同时溶栓期间严密观察意识、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1.6 好转标准
(1)患者无胸痛发作,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心力衰竭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病情稳定,体力增进;(2)心电图ST段回到基线,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3)血清心肌酶恢复正常;(4)心脏彩超的心室射血分数>40%[3]。
2 结果
40例老年AMI患者中,好转33例,好转率为82.5%;死亡7例,病死率为17.5%。
3 讨论
通过对40例老年AMI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可以看出:(1)男21例,女19例,资料显示老年AMI的发病率、死亡率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不典型症状居多,如胸闷且伴有胸口疼痛、心悸、头晕失眠、呼吸困难出现发绀、意识思维障碍等占54.41%,而男性平均患病年龄低于女性。Beard等[4]研究认为:雌激素参与体内多种生理活动,其对代谢的作用是:促进水钠潴留,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和骨钙沉着,降低血浆胆固醇,调节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起着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发生的作用。(2)经过分析,来院就诊的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梗死的部位大致一样,即广泛发生在心肌的前壁和下壁处。(3)关于首发症状,患者常以胸闷心慌、呼吸困难、胸口疼痛等症状入院就诊,不过首发症状多不典型,以无痛性心肌梗死多见[5-6]。(4)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原性休克称为AMI的三大并发症。本组并发心力衰竭者12例,脑血管意外者10例,心律失常者18例,以并发心律失常最为常见。(5)老年AMI的发病常较为突然,病变范围广,合并症比较多,预后不佳,治愈率低,治疗难度较大,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老年AMI的临床叙述不准确、典型症状不明显、并发症多等特点,医生应该实时观察动态心电图及酶系变化,以提高老年AMI初次诊断率和治疗效果[7],在此疾病治疗方面应该重在预防,减少并发症对身体的不可逆性损伤,减少发病率,同时应该尽早诊断,实施早期治疗手段,对降低死亡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刘新民,白耀,夏玉亭,等.临床内科急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2.
[2] 杨东妮,魏虹.急诊直接介入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10):747-748.
[3] 高润霖,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9-41.
[4] Beard CM,Fuster V,Annegers JF.Reproductive history in wo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case control study[J].Am J Epidemiol,1984,120:108-115.
[5] 卢文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息心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内科,2011,6(4):314-315.
[6] 林捷,邱建平,陆纪德,等.左主干急性闭塞致心肌梗死急诊PCI14例临床分析 [J].内科,2010,5(6): 582-583.
[7] 范玉兰,余全珍,熊小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0,49(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