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柑桔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012-01-23曾衍德
□ 曾衍德
(本文系根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巡视员曾衍德在2012年中国柑桔学会年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柑桔正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课题,农村经济的重要亮点。自2012年农业部实施全国柑桔优势区域规划以来,我国柑桔产业迅猛发展,柑桔面积由2002年的2 100万亩 (140万hm2)增加到2011 年的 3 317 万亩(221.13 万 hm2),产量由1 190万t增加到2 645万t,增加了120%。这些成绩的取得,加速了柑桔产业优势的形成。
一是种植区域更加集中,现在已经形成了“两横、两纵、五点”的柑桔优势产业布局。“两横”即长江上中游和“赣南—湘南—桂北”柑桔产业带,“两纵”即“浙南—闽西—粤东”和“粤西—湘西”柑桔产业带;“五点”即南丰蜜桔、闽南晚熟柑桔、云南特早熟柑桔、丹江库区北缘柑桔和柠檬基地等5个特色产业基地。目前,优势产区的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福建、湖北、江西、浙江和重庆等9个产区的柑桔产量占全国柑桔产量的90%以上。
二是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甜橙的栽培比重由2002年的20%提高到2011年的30%以上,宽皮柑桔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73%下降到2011年的60%。
三是熟期结构进一步合理。柑桔产品上市期由过去的3个月延长到现在的8个月,每年11—12月集中成熟的柑桔比例由2002年的95%下降到现在的45%左右。
四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目前,柑桔商品化处理率达到20%以上,贮藏能力占柑桔产量的13%。橙汁加工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比如重庆三峡建设集团、江西赣南果业、北京汇源集团等。重庆市的柑桔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这几年,重庆市通过实施重庆柑桔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庆三峡库区晚熟柑桔发展规划,以利用三峡库区无冻害、无疫病的优势,调整优化结构,突出抓好晚熟品种,大力发展晚熟优势柑桔和配套橙汁产业,实现了“三季有鲜果,八个月有加工”,柑桔优势区域明显,致富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当前,我国柑桔产业正在由单纯的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过渡,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柑桔园规模比较小,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差,果农文化素质偏低,重品种轻栽培、管理粗放,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商品化处理率不高,有些设施需要改善,局部性滞销时有发生,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低。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逐步加以改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努力使我国柑桔产业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到2015年,全国柑桔总面积稳定在3 000万亩(200万hm2)左右,规模上市期延长到8个月以上,早熟、晚熟品种种植面积比重提高到50%以上,柑桔鲜果出口量达到140万t以上,国产橙汁在国内市场占有的比重提高到50%。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深入实施柑桔优势区域规划。在“两横两纵五点”优势带重点打造集约化、专业化柑桔生产区域,提升柑桔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布局结构上,要淘汰不适宜区、次适宜区,扩大最适宜区,实施高度集约化种植。在品种结构上,改变以宽皮柑桔为主的局面,大力发展甜橙、柠檬以及其他特色产品。在熟期结构上,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
第二,要大力推进柑桔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园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柑桔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柑桔自然生草栽培、大枝修剪、叶片营养诊断施肥、节水滴灌等标准化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切实把标准化生产落实到柑桔生产实处。要坚定质量管理之路,完善统一生产管理和生产改革之路,特别是对30%的老柑桔园要加快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果品质量。
第三,大力推进柑桔规模化种植。加强规划和资本引导,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带路,使柑桔生产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生产,提高柑桔生产效益和组织化程度。
第四,大力提升柑桔产业化水平。巩固发展柑桔罐头加工,保持新的优势;大力发展柑桔加工业,提高国产橙汁的市场占有率;加强柑桔商品化处理能力和保鲜水平,在集中产区大力推行柑桔洗果、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有条件的地区要强化留树贮藏、气调冷藏等保鲜措施,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柑桔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第五,大力创建柑桔品牌。要注重品牌的培育,在柑桔优势产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扩大影响,带动市场。因地制宜,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产品,集中开发,整合培育品牌,如“重庆晚熟柑桔”、“赣南脐橙”等。今后,我们要加大品牌推荐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提高品牌柑桔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