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应用与医疗质量控制
2012-01-22刘钢申昆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
刘钢 申昆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100045)
抗菌药物应用与医疗质量控制
刘钢 申昆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100045)
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应在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同环节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监督和反馈,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预警机制,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等。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质量控制
自青霉素成功应用于临床开始,各类抗菌药物层出不穷,使很多严重细菌感染和传染病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抗菌药物是目前医疗机构各个临床科室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手术期感染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近年来,抗菌药物因品种、剂量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无指征的治疗用药以及预防用药等不合理应用的情况较为严重。由于抗菌药物滥用,造成了细菌耐药,导致了药物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此外,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和毒副作用也很严重,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临床医疗和患者的安全[1-3]。
从抗菌药物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一种新型抗菌药一旦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耐药性就会随之出现,尤其是近年来对抗菌药物的大范围使用,甚至滥用,使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大大缩短,目前几乎没有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而新型抗菌药物的投入远远跟不上这一速度,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有效缓解耐药性产生的更加根本且有效的办法[4]。已证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限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避免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的产生至关重要,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当今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核心内容。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系统中全面实行质量管理,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应用各种科学的方法,以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传统的医疗质量概念有4个含义:包括诊断是否正确、全面、及时,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彻底,疗程是否适当,有无因院内感染或医疗失误等原因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损伤、危害和痛苦。广义的医疗质量指社会对医院整体服务功能评价的满意程度,它不仅涵盖诊疗质量的内容,还强调患者的满意度、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技术经济效果(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医疗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也即医院服务质量、医疗费用是否合理以及操作效率等。现代医疗质量管理已发展到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有效控制质量服务信息,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设备和技术等,以达到预定质量目标的活动过程。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医院的核心工作[1,5]。
调查发现,在我国住院患者当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到70%,外科手术患者使用率为97%~100%, I类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的比率高达96.9%,是欧美国家的2倍,如此严重的药物滥用,不仅造成了卫生资源浪费,还引发耐药病原菌的增加,使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之增加,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变得极为复杂和困难[2]。抗菌药物在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抑制了人体正常菌群中的有益微生物,使机体内相对稳定的生态屏障被破坏,导致正常菌群的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或者失调,影响机体免疫力,从而出现继发感染,这是滥用抗菌药物造成人体正常菌群的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的结果。继发感染,即机体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能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感染,严重者甚至可以致命。目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不断产生,与此同时,随着侵袭性操作及新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普遍使用,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研究显示,医院感染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在我国,医院感染给患者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条件致病菌占主导地位,容易发生耐药,并且存在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的情况,而医院感染发生后,由于患者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导致诊治困难,病死率较高,预后不良;医院感染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增加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患者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病床周转率方面,从经济学角度还必须评价其经济损失。因为这决定医院感染控制投入的成本效益。医院感染的额外费用,主要包括床位费、住重症监护室费、检验费、抗菌药物及其他药物费、治疗费用、外科费用、营养支持费用等,以及由于医院感染加重基础疾病导致基础疾病医疗费用增加等。同时感染者因病造成的误工或劳动力下降甚至丧失的误工费用、医务人员的人力、家属因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留院而在陪护、探视等方面的经济学损失,医院因此少收患者造成的损失等医院资源的浪费等。目前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开始实行单病种费用管理的原则,预示着实际上可能会由医院自己承担由于医院感染所发生的额外费用。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死亡,还会增加患者、医院和国家公共卫生的经济负担,影响社会和谐程度,增加患者的痛苦、精神和经济负担及国家卫生经费开支。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当今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关系到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控制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有效减少患者和社会抗菌药物的支出,缓解医疗保险的压力,是体现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关键问题,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降低患者医疗费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抗菌药物的过分依赖和滥用,不仅造成细菌耐药,而且导致药物资源的巨大浪费,在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今天,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也是提高医疗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1,3,6-7]。
对医疗机构中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加强组织和管理,进行针对性监测和反馈,是目前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关键所在。
1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
1.1 药物选择与给药方式不合理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尤其对于住院患者,应在开始实施抗菌治疗前预先留取相应标本,及时送往细菌培养室进行细菌培养,以尽快明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只有在获知具体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药品和调整给药方案。然而,目前国内抗菌药物的选择多根据临床经验,细菌培养送检率很低。在给药方式上存在剂量选择错误、给药途径不当、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现象。
1.2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
1.2.1 预防用药范围过广 围手术期应根据术野有无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需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对清洁手术,术野无污染,通常无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而对于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多的手术,以及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则需考虑适当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但是目前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范围过大,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问题异常突出。
1.2.2 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通常不超过24 h,只要在手术开始至缝合完毕这段时间人体的抗菌药物血浓度达到有效范围,就可抵御术后可能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目前国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普遍偏长,实际上围手术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切口的感染率。
1.2.3 预防用药起点偏高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起点高,是目前国内抗菌药物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如:Ⅰ类切口手术为无菌污染手术,一般无需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必要时可选用抗G+菌强的头孢唑林等第一代头孢菌素类。但外科医师习惯常规使用抗菌药,甚至高级别抗菌药预防感染。
1.3 忽视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 针对不同患者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尤其如此。如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应根据其肝、肾功能损伤程度确定可用、慎用或禁用的抗菌药物品种,并确定是否按正常剂量或降低剂量应用。实际临床实践中,这些问题可能被某些临床医师忽视。小儿易受药物伤害,在用药时尤应谨慎。对于像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毒性、肾毒性的抗菌药物,小儿应尽量避免应用,只有当临床提供了明确的用药指征且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择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且在治疗过程中随时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另一类特殊群体是老年人,因其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改变,免疫功能减退,故在用药时应予以充分注意[2-4]。
2 抗菌药物应用与医疗质量控制
针对医疗机构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宏观调控与行政干预策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卫生部已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纳入《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医院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中,于2004年8月颁布实施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 《指导原则》);2008年卫生部就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发出通知 (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辖区内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2009年卫生部又发出“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医保中心都结合医疗保险付给制度,制定抗菌药物使用保险条款,促使医院对投保者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由于医疗机构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在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同环节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其主要的管理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监督和反馈,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预警机制,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等。
2.1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制度
2.1.1 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各临床科室也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和业务骨干组成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小组”。2006年7月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成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此外,医院应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保证进药质量,选择疗效可靠、有效、不良反应小、相对价廉的药物作为常规品种,暂停或淘汰临床应用无效或已产生严重耐药性的药物。通过鉴别和对比不同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成本,使药物达到最好效应,避免只强调用药安全、有效,忽视药物费用的情况,使临床用药更趋于治疗有效、费用合理。
2.1.2 明确各部门分工与职责
2.1.2.1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召开会议评价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状况,负责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主要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及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负责审定并向“医院药事委员会”提出推荐或取消使用某种抗菌药的建议;负责定期检查全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情况;负责对违反《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的科室和个人提出处罚建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委员会应根据当地的耐药监测数据、抗菌药物使用量及成效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和指南,结合各医疗机构实际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意见,通过常规处方数据回顾与反馈,制定影响医师处方习惯的常规策略。
具体职责是:贯彻执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制订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推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教育培训,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公众宣传教育工作。
2.1.2.2 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小组”根据《指导原则》制订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并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合理用药基本原则进行更新。在科主任具体负责下对科室的合理用药负责督察执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耐药性的出现,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定期将药敏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后,通报医院感染常见病原微生物及耐药情况,反馈临床医师,以减少临床使用抗菌药的“经验性”及盲目性;定期对处方、病历进行检查,统计抗菌药使用的病例标本病原学送检率,确立病例病原学检查制度。
2.1.3 医疗机构要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监督与反馈 为贯彻落实《指导原则》,加强我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已建立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网”。这两个网络分别由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负责总体规划设计、运行工作,对促进我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细菌耐药起到积极作用。医疗机构应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包括:一定时期内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使用趋势;特殊病区如重症监护室、肿瘤病房等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及总结抗菌药物的应用,通报全院各科,根据检查结果,对科室及个人情况进行反馈,给予相应的奖励、批评与经济处罚,促进其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批评,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级及以上医院应当建立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本机构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检验科定期公布临床常见耐药菌株及药敏试验结果,提供抗菌药使用参考意见,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监督与反馈。在日常医疗活动中,临床医师必须了解各种感染的病原体构成以及细菌耐药变迁,尽可能选择抗菌谱涵盖致病菌的抗菌药物。面对临床众多的抗菌药物,一种感染可能有多种药物可以选择,如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抗菌药物是专业人员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应将细菌耐药与药敏变化作为抗菌药物选择的重要指标。
对于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如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检验科要加强监测,一旦发现,应与临床科室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严格实施隔离制度,加强手卫生,避免泛耐药病原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临床尽早停用已经耐药的抗菌药物,通过专家会诊等换用敏感药物抗感染治疗。
2.1.4 药剂科定期公布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信息及总结用药方案的规范情况。药剂科通过计算机管理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呈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委员会”。
2.1.5 医务科负责定期检查现岗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负责汇总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杜绝不适当经济激励,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临床医师开出的药品处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探索有效管理对策。
2.2 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医疗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相应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日常工作由医务部门负责。
2.2.1 建立抗菌药检查制度
根据《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定期由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委员会”中的院领导和专家组织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为主要目的的药学查房。定期召开医院“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会议,评价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状况。医院根据当前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决策,决定是否需要调整院内抗菌药物的购入,是否应限制某些抗菌药物的使用;根据对医院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价,对重点科室提出整改要求。制定及修改医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2.2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对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对于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以及药物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作为限制使用;对不良反应明显的药物不能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少,或不优于现用药物、药品价格昂贵等抗菌药物,应列入特殊使用的范围。严格执行三级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抗菌药物品种。“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能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此外,医疗机构应执行一些特殊用药申请单制度,严格落实“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审批流程,避免抗菌药物滥用。
医务科定期组织调查医疗机构中运行病历和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通过对病历和处方的调查,由专家组分析是否存在不合理因素,以表格形式报告,将抗菌药使用不合理情况在全院周会进行通告。医务科应督促临床各科在病案质量查房与考核中,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作为常规督促检查。
2.2.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综合评价标准
①适应证明确:必须是细菌感染,明确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
②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或更换时应有病程记录、有分析、有依据。
③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支持。
④用药剂量及使用方法正确、疗程适当。
⑤联合用药适应证准确。
⑥经验治疗:当经验性用药 72 h,临床有效时,不管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仍按原有方案继续治疗,用药时间根据相关指南决定。临床治疗72 h无效(危重患者应用48 h无效)应及时修改方案。
2.3 行政指导和管理
2.3.1 提高各级主管领导和学科骨干的业务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培养。鉴于医学、药学知识的飞速发展,各种新药不断上市,应加强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医务人员不断更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积极引进药物流行病学和药物经济学人才,进行抗菌药的药物研究等调研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杜绝受经济利益影响驱动的根源,规范抗菌药的使用。
2.3.2 实施以教育为基础的抗菌药物管理计划,对医师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教育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临床医师进行专业教育,使他们具备鉴别感染类型、掌握病原微生物和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为了能使医师接受推荐的抗菌药,实施教育时除强调住院患者费用外更应强调滥用抗菌药物的严重后果,只有当开处方的医师将其当作避免产生耐药的一种措施而不是一种限制时,才容易主动接受,教育介入也才更为有效。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向医师提供耐药的有关信息,最终决定用何种抗菌药物。教育医师不要受患者影响,为满足患者的要求或不愿意花时间向患者解释可以使用非抗菌药物的原因而简单地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2.4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经验用药必须注意细菌耐药情况,当某一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一定比例(一般在30%以上)时,选择这类药物作为经验治疗有效率会明显降低,为此一般采用抗菌药物预警的方法提醒临床医师,在处理细菌感染时避免选择这类药物进行经验治疗,同样,作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办法,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制定预警信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比率,减少患者治疗失败的风险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办法。
我国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三级医院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的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选择。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2.5 以严格控制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不合理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各类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关于预防用药的有关规定,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Ⅰ类手术切口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的,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案要按照《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 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于1 500 m L,术中可给予第2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Ⅰ类手术切口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林或头孢拉定,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要严格控制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3,7-9]。
总之,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医疗机构应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将这一内容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各医疗机构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配,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要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同时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医疗机构应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力求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牵涉社会的各个方面,政府机构、药监部门、医药销售部门、新闻导向、公民素质等都可能在其中起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需要政府重视,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才能完成此项艰巨复杂的任务。
[1] 曹荣桂.医院管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杜光,刘东.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宣教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3] 李六亿,刘玉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4] 丁选胜.抗生素安全合理应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薛宝真.医院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 肖永红.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J].中国执业药师,2011,8(6):3-8.
[7] 胡必杰,索瑶,王炳花.医院感染管理执行力[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 宋钢兵,郭秀芹.医院感染管理分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
[9] 李素英,黄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Agentsand Quality Controlof M edical Treatment
Liu Gang,Shen Kunling(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45,China)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and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medical treatment,it is of key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manage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and promote their rational use.The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med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different link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The follow 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managerial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bacterials,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supervision and feedback of the use of antibacterials,conducting medic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ntibacterial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tightening up the testing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setting up the warning mechanism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s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and so on.
Antibacterial Agents;Application Management;Quality Control
10.3969/j.issn.1672-5433.2012.06.006
2012-01-15)
刘钢,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E-mail:liugang10@hotmail.com
申昆玲,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呼吸及感染与医院管理。通讯作者E-mail:kunlingshe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