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透析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改用腹膜透析成功止血1例

2012-01-22孔仕波浙江绍兴第二医院312000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7期
关键词:肾脏病尿毒症消化道

孔仕波 (浙江绍兴第二医院 312000)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57岁,因“暗红色血便十余天”于2010年12月16日入院。患者有尿毒症病史14年,规则血液透析13年。入院后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慢性肾脏病5期,血液透析状态。

入院后静卧休息、禁食、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改用小剂量肝素血液透析,予以奥美拉唑(洛赛克)、生长抑素、酚磺乙胺(止血敏)、氨甲苯酸(止血芳酸)、巴曲酶(立止血)等药物,抑酸、止血治疗。肠镜检查见:肛门口及直肠大量渗血,视野不清。患者及家属拒绝做血管造影。经上述积极治疗后,患者血液透析间歇期血便减少,但之后血便仍增多,血红蛋白渐呈下降趋势,予以输浓缩红细胞纠正贫血,在不服用降血压药物情况下,血压保持在90/60mmHg左右。12月30日改为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后,大便逐渐转黄,隐血阴性。2011年1月15日出院。出院后在家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治疗,门诊定期随访,检测粪常规及隐血,未再出现出血倾向。

2 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下消化道出血原因:①尿毒症毒素,如尿素氮、肌酐、酚酸等可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及血小板质的改变[1],致使尿毒症患者极易出现出血倾向。②血液透析时,由于血-膜生物相容性的作用,中性粒细胞黏附在透析膜上,并激活补体系统,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结合形成血小板栓塞,迅速消耗血小板[2]。③透析中肝素的应用加重出血倾向。患者改用腹膜透析后,因不存在血-膜生物相容性,可阻止血小板进一步减少;且腹膜透析不存在使用肝素,减少了出血倾向。本例患者经改用腹膜透析治疗,消除了因血液透析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使用肝素造成的凝血障碍,并配合其他内科药物治疗,成功治愈了下消化道出血。

[1] 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70.

[2] 何长明,张训.肾脏替代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8.

猜你喜欢

肾脏病尿毒症消化道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临床观察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人物
猪的消化道营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慢性肾脏病围透析期的治疗及中医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