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产创建工程 促进山东种业发展
2012-01-2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 250100)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挖掘粮食单产潜力,是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最有效途径。农业部倡导的粮食作物的高产创建活动是解决人口和消费不断增长,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矛盾的有效方式。山东省作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高产创建活动保障了地区粮食的持续增收,高产创建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增产方式在山东大力推广。
1 山东省高产创建的情况
山东省的高产创建工程开展于2008年,经过4年的建设活动,截止今年年初,山东省承担的国家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数量已由最初的34个增加到262个,4年共承担建设了703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涉及103个县(市、区),带动市、县创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500多个。据统计,2008~2011年,山东省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均大幅度高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小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上,玉米高出40%以上。2011年山东省有27个县(市、区)承担了小麦、玉米、马铃薯、花生、大豆等作物44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任务。23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85公斤,比上年所在县平均亩产增159公斤,增产37.3%;有7个实现了亩产600公斤的目标。16个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21公斤,比所在县(市、区)平均亩产高133公斤,增22.6%。花生、马铃薯、大豆等作物的万亩高产示范片也都高出原有的平均产量。自农业部组织实施粮棉油高产创建以来,山东省政府及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始终把粮食高产创建作为促进全省粮食均衡增产的重要抓手,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为全省粮食实现十连增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2 高产创建模式的重要意义
2.1 高产创建工程推动了种业的发展。高产创建的重点是对高产优质品种进行推广,充分展示高产、优质良种的增产潜力。大力种植、推广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不仅提高了粮食的优质率,而且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对保障粮食丰收有重要的意义。山东各地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统一制种、供种,通过集中连片耕作、种植,设立品种展示田、高产典型田等措施,充分发挥品种的高产优质特性。高产创建对种植品种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高产优质品种推广步伐,带动了一批大型种业公司的发展,推动了山东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高产创建是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高产创建在选择确定高产栽培示范推广品种的同时,加强相关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高产创建的这一平台上,高产良种得到集中引进和示范推广,将各单项增产技术集成优化,实现了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育种、栽培相互促进,建立了不同栽培模式的配套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研究和探索出一条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为粮油作物大面积提高产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模式和技术支撑。
2.3 高产创建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高产创建是科技增粮的重要抓手,是现有基本经营制度下推动规模经营的有益尝试。高产创建有利于政府组织和推动科技推广工作,保障公益性推广事业的发展,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高产创建的成功启示
3.1 种业是高产创建的核心基础。高产创建活动成功的关键是良种。选用优质高产的品种是实现粮食高产的核心,筛选一批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综合性状好的品种,才能为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探索专用型农作物品种的高产创建工作,如加工型马铃薯的高产创建、高油玉米的高产创建、功能性水稻的高产创建等。结合创建区生产优势、生态特点与种植习惯,论证并推介一批高产创建主导品种,并与良种补贴结合,确保主导品种在万亩示范区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
3.2 高产创建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有效途径。高产创建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有效途径,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必然选择。通过高产示范和竞赛,创建高产典型,大面积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将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产创建活动促进了高产良种与栽培新技术的集成,实现了农技推广的新突破,发挥了集成技术的增产效果,达到了节本增产增效的目标。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建设并取得成功,充分证明了增产潜力是可以挖掘的,高产典型是可以培育的,只要措施到位,可以实现大面积增产。
3.3 行政重视,多方协作配合,促进了高产创建的成功。领导重视是前提,行政推动最关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了行政推广的力度和效果,确保了高产创建示范片的规模和质量。结合地区实际,从严选点,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地确定技术方案,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严格执行考核评价办法,保证了高产创建工作的落实到位和稳步推进,为均衡增产提供了制度和技术保障。
4 高产创建的建议
4.1 建立高产创建的长效机制,争取稳定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目前,高产创建主要是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强力推动和大量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开展的,行政推动和资源投入一旦撤离,高产创建的成果能否得到保持和巩固,有待探索。还应该整合科研、教学、推广等方面资源,引导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广泛参与高产创建,国家从政策扶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因此,要把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高产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明确高产创建思路和目标,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品种技术集成,分地区、分作物制定高产创建中长期规划。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高产创建活动中的职责,形成协调一致的政策、资金支撑体系,构建中央与地方稳定支持高产创建项目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4.2 出台国家级高产创建工作管理办法和考评制度,促使高产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随着创建示范规模不断扩大,测产验收任务很重,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和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验收办法。高产创建工作的考核指标和方法要科学合理,易于操作,能够真实反映示范片产量水平。在项目实施管理上,对部省扶持的万亩示范片实行省级统一管理,示范片建立详细的实施方案,由专人管理。在考核管理上,制定考核办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重点奖励各地在高产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育种单位等,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各地高产创建的工作积极性。
4.3 建立科学的高产创建目标,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由于不同地区生产、气候条件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在产量目标上应有所区别,应根据高产创建示范县现有产量水平确定各示范片的具体单产目标。同时,在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的关键时期,组织咨询服务、技术对接活动,强化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切实提高生产水平。进一步协调农业行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等部门的横向联合,加大农科院、农业大学等部门的专家为高产创建提供技术支持力度。通过高产创建,推动生产、推广、科研密切合作,促进农业内部各单位力量的整合,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