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年疗养员的人性化护理初探
2012-01-21曲玉洁
曲玉洁
(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264000)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人群[1]。当今社会,日益频繁的工作变动,使得人口流动加速,促使家庭结构向简小化转变,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步入中年,由于他们在外工作、定居、结婚等各种原因,无法守候在父母身旁,以致“空巢家庭”及“空巢独居老人”日渐增多,从而使外出疗养人员中“空巢”老年疗养员所占比例出现增长趋势。针对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做好他们的疗养护理服务,势必引起全体疗养护理人员的共同关注。人性化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以人为本,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把他们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且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完整的社会人,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要求。它秉承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是珍视和关注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的思想。诚然,这一展示人文关爱踪迹的护理方式正吻合了这一特殊群体的情感特点需要,是提高其疗养质量的最相宜的护理模式。因此如何做好“空巢”老年疗养员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1 “空巢”老年疗养员的特点
1.1 生理方面的特点
1.1.1 具有较高的慢性疾病罹患率 随着年龄增长,“空巢”老人的机体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各种身体方面的问题也相继出现,视力明显减退,出现老视、干眼症、白内障等;味觉、嗅觉、感知觉60岁后开始下降;70岁后听力下降显著。随后像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白内障等老年病接踵而至。这些疾病常伴有并发症,一旦确诊就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和护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缺乏关怀和照顾,有些“空巢”老人身患疾病却不去就诊,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造成疾病长期迁延,急性病未能根治转变为慢性病,甚至留下后遗症,身体严重受损,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1.1.2 思维老龄化,记忆力减退 随着年龄老化,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量减少、萎缩,因此“空巢”老人思维出现老龄化表现,记忆力逐渐下降,具体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下降,他们常常思维迟缓,日常生活常丢三落四,如疗养期间常忘记按时吃药;便后忘记冲厕;出门忘记关电器,忘记锁门等等,许多事情处理不够及时妥当,自身生活繁琐导致健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无人照顾有关,应当引起重视。
1.2 心理方面的特点
1.2.1 空巢综合征 这些“空巢”老人因子女求学、工作、成家等原因远离而独居在家,面对空荡荡的房子,漫长的独居生活使其心理孤独,心情抑郁,产生各种异常心理反应,即所谓的空巢综合征。其核心问题是缺乏关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命质量下降。空巢综合征还会导致人的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走不便等问题。从我们走访调查看,“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质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出现老年痴呆症[2]。
1.2.2 孤独寂寞 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直接影响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未进入疗养院之前,“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对“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子女离家而去,许多离退休后的“空巢”老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接触,整日闷在家里,无事可做,自然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3]。他们晚年退休后十分希望能够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子女却不在身边,使其心理空虚感未能得到及时填充和满足,因此孤独寂寞感愈发强烈。
1.2.3 抑郁 独居生活的艰辛、寂寞,加之疾病缠身共同构成了抑郁症的易感因素,使“空巢”老人面对和处理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能力下降,早期表现为神经衰弱,后期则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信心,焦虑,身体不适,孤独感、失落感、悲观感上升,依赖性增强。同时,若配偶去世,丧偶的沉重打击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抑郁、苦闷,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而老年抑郁症则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4]。
1.2.4 缺乏安全感 由于“空巢”老人大多存在慢性疾病,他们在来疗养院之前独居时,当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急性病变发生时,子女不在身边,他们有些不好意思麻烦其他人员,救援系统的及时有效性存在缺失,他们从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时常害怕病情恶化,特别是有的老年人身体器官明显衰老、听力视力减退、骨关节退行性改变等,使其一想到死亡的威胁就心生不安。
1.2.5 固执自负,自尊心强 “空巢”老年疗养员多为离退休老干部,他们素质层次及职务级别较高,一生功名显赫,受人尊重,尤其是刚从部队领导岗位退下来,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造成相应心理应激行为出现。他们喜欢周围的人尊敬他、服从他,常表现为不服老,我行我素,固执己见,害怕冷落,自尊心强。
1.2.6 焦虑与陌生感 “空巢”老年疗养员离开长期居住的干休所等来到疗养院,由于对于当地环境条件及饮食习惯、服务方式理念的不习惯和不适应,陌生感油然而生,为了尽快适应外界的陌生环境及时融入疗养集体,这些老人倍感焦虑。
1.3 社会行为特点
1.3.1 日常生活自理性下降 “空巢”老年疗养员由于年龄老化,躯体功能逐渐减退,疗养期间独立办理各种入院、出院手续能力低下,脑力计算困难,独自游览、购物等能力降低,外出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欠缺,甚至像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简单事宜的自理能力不足,有待他人帮助。日常生活自理性差的老人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其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1.3.2 社会适应性下降 “空巢”老年疗养员离退休以后,与社会、同事、朋友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中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这些老人的人际交往及户外活动减少了,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的距离却拉大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常常喜欢宅居家中,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2 针对“空巢”老年疗养员特点提出的人性化护理目标
2.1 达到最佳环境舒适度,体现人文关怀 环境舒适能让人的心情愉悦、放松,改善不良情绪。环境因素对“空巢”老年疗养员的心理状态存在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必须确保环境舒适如家,同时要体察“空巢”老年疗养员的情感特点,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合适的护理服务,把爱心和真诚融入实践,体现人文关怀,使其达到最佳疗养状态。
2.2 解决“空巢”老年疗养员的生理、心理问题,帮其重建心理 生理、心理问题是影响疗养效果和质量的首要问题,帮其重新构建积极心态是提高疗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空巢”老年疗养员的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护理,是每位疗养护理人员肩上的重大职责。我们只有做好各项生理治疗,同时尊重“空巢”老年疗养员,走进和理解他们复杂的心理,鼓励和倾听他们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他们,才能让他们的身心通过疗养顺利康复。
2.3 指导今后“空巢”独居生活习惯,达到健康教育预期目标 疗养结束回家后,疗养员们又要面对独自生活,怎样才能使其生活更加安全而有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疗养期间为其做好指导帮助工作。只有疗养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健康教育,讲解常见慢性病的注意事项及治疗保健措施,培养其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以往的内心顾虑,增强独自面对生活的信心,才能帮助他们提高今后生活的质量。
3 为“空巢”老年疗养员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为其提供家居式的疗养环境以及全程人性化家庭般护理服务
3.1.1 入院前 整饬疗养设施,疗养环境,突出人性化特色,强化人性化服务,一切从方便疗养员出发,改善疗养设施,为疗养员营造良好的疗养环境和舒适整洁安全的住宿条件,使疗养设施和行为符合人性化要求[5]。本着着手细微,服务疗养员的原则,在疗养员入院前确保各房间格局布置如家庭般温暖舒适,护理部把白色被服全部换成彩色,从视觉上给予“空巢”老年疗养员温暖的感觉,此外,各种日常用品如拖鞋、台灯、烧水壶、衣架、抹布、纸笔、针线包等配备齐全,物品摆放减少障碍,地面防滑,被褥干净整洁,室内空气清新,光线明亮,温度适宜,悬挂温馨提示卡,其上注明房间电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疗养期间活动安排等。
3.1.2 入院时 疗养员入住疗养时,从最基本的服务行为做起,从满足“空巢”老年疗养员最朴实的情感需求做起,要做到微笑多一点,仪表美一点,说话轻一点,观察细一点,操作柔一点,爱心浓一点,照顾全一点,要求严一点,效率高一点,服务诚一点。由当班接待护士为其办理好入院手续后,将其送入房间,为其介绍环境、作息时间、疗养活动安排、制度规定等,对于行动不便、年龄较大的老人要主动帮其拎包,给予搀扶。疗养员入院时,做好第一次入院介绍,第一次带领检查,落实好第一次带餐[6],用真诚的关怀带给疗养员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3.1.3 疗养期间及外出疗养时 疗养期间为其安排丰富而合理的疗养活动,同时注意个性化需求,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不同层次、不同心理状态的“空巢”老人的需求。平时为高血压患者按时监测血压,天冷时测压前捂热听诊器,桌面上铺毛巾等以便隔冷。外出时,保健护理人员要以自身最佳服务状态带领“空巢”老年疗养员进行景观治疗,上下车时主动搀扶,用亲和的笑脸,贴心周到的关怀,温暖的话语,详细介绍景区景点,对他们的提问要耐心倾听,语速适当减慢地细致回答,在细微之处体现人性化护理的巨大价值。
3.1.4 出院时 出院时,温馨提示疗养员及时登记出院;并根据疗养员的出院时间为其安排核实好送站的车辆;临行前帮其办理各项出院手续,如伙食结算,出院证明,需继续服药治疗的医嘱处方,健康指导提示,雨天为其配备雨具等;行动不便者由当班护士协助提拿行李送至车上,并跟司机嘱托好相关注意事项,出院时若全体在岗,就全部在车旁给予“空巢”老人温馨的送别,通讯条件允许的及时问候其是否安全到家,使“空巢”老人回家后仍能感受到疗养护士的体贴和关爱。
3.2 帮助“空巢”老年疗养员正视现实及慢性疾病,解决各项生理问题 通过入院资料了解这些“空巢”老年疗养员的基本情况,然后每次护理查房时与其多谈心交流,深入了解疗养员现存的顾虑及生理疾病,通过共情等沟通技巧打开疗养员的心灵之窗,劝慰其正视子女长大成人独立生活的现实,正确对待自身现患疾病,不要讳疾忌医,麻痹大意,心存侥幸,延误治疗,劝其正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定期体检,动态关注自身健康,让儿女放心,对自身负责。
3.3 帮其自我完善,克服空巢综合征,排解心理问题,建立积极阳光心态 诱发“空巢”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无事可干产生空虚感又无处排解,通过日常交流了解其认知观念,让其理解子女事业有所作为,家庭幸福的现状,重塑内心的自豪感、成就感及欣慰感,摒弃守旧的思想理念,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将牵挂孤寂释怀,调整心态,克服不良情绪,乐观自信地面对独立生活局面。培养他们的生活情趣,疗养期间帮助结交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发挥余热,为生活寻求新的目标,以充实心理,做好自我适应,克服心理问题,多外出走走、聊聊,投身社会,关心社会,建立起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
3.4 帮其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 培养提炼兴趣爱好,使其融入适宜群体。摆脱对儿女的依赖,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建立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走进活动室,培养业余爱好,丰富生活,建议帮助建立“空巢”老人联谊会,促进老人间交流,建立起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7]。疗养期间,帮助其安排规律的疗养生活和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其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有规律地组织其进行有氧操、太极拳等体疗、景观疗养等,业余组织下棋、打牌,根据其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知识讲座,如季节性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还有独居安全生活常识等,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今后进行回访指导等,疗养期间帮助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并劝慰子女多问候老人,加强亲情联系,解除内心纠结。
4 小结
总之,疗养服务人性化即疗养期间围绕“两个为本、三个一切、注重三个主要”服务理念,即“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一切为了战斗力,一切为了疗养员,为了疗养员一切”;“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以开展首问负责制为主要形式,以疗养员满意为主要目的”,使优质、高效、文明、周到的护理服务贯穿疗养护理工作的全过程[8]。因此,在“空巢”老年疗养员护理中深化人性化服务理念,是提高其护理质量,确保其疗养效果的有效方法,同时也为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照明灯,在“空巢”老年疗养员渐增的新时代背景下,也为推动疗养院的全面优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陈亮.上海市徐家汇社区空巢老人心理现状分析[J].社区卫生保健,2009,8(4):259-261.
[2]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J].社会工作,2007,20(3):43.
[3]何爱君,徐禹静.空巢老人面临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5):87-88.
[4]薛丹,姜荣荣,徐桂华.我国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情况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5):1198-1200.
[5]蒲健英,张春华.人性化护理在疗养中的实施和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60.
[6]肖春红.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疗养院护理中的实施和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11):1357.
[7]冯兰芳,陈叶香.南通市四个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202-203.
[8]王育育,方凤英.加强人性化护理提高疗养效果[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