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梅隆和他的“泰坦尼克”

2012-01-19梁君健

中国报道 2012年5期
关键词:D版泰坦尼克卡梅隆

梁君健

探险家卡梅隆

就在3月的26日,离3D版《泰坦尼克号》上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卡梅隆在关岛海域刚刚更新了自己深海探险的最新纪录。经过2小时36分钟的旅程,他驾驶着自己投资建造的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成功抵达马里亚纳海沟。这是人类已知的地球海洋的最深处,位于太平洋底约11000米处。虽然卡梅隆只是历史上第三位下潜至这条海沟的探险家,但前两名先行者由于技术原因只是象征性地停留了很短的时间,卡梅隆则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地探测——据信是在为制作中的《阿凡达》续集寻找灵感和线索。

也许是继承了电气工程师父亲的某些基因,少年时代的卡梅隆对工程技术十分热衷,曾和小伙伴们用一个自制的潜水艇把一只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不过,大学物理系的枯燥课程阻止了这位技术青年在传统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经典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激发,卡梅隆也投身电影业,并依靠自己的努力,从特技模型技师一步步地成长为电影领域的“世界之王”。

进入电影业后,卡梅隆并没有放弃自己对技术和工程的热爱。相反,他不仅具有了依靠世界先进技术展开探险活动的经济能力,还在这些探险活动中寻找灵感,并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营造出自己独特的电影世界。

作为国家地理频道的驻站探险家,卡梅隆参与制作甚至亲自导演了若干关于深海下潜的科教纪录片,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泰坦尼克号》的拍摄。在拍摄方案获得初步通过后,卡梅隆说服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资50万美元进行泰坦尼克号的深海考察。他搭乘俄罗斯科考船“和平号”,第一次对这艘著名的失事船只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并拍出了15分钟左右的画面。我们在电影开头看到的部分镜头,就来自于此。

卡梅隆认为,对海底残骸的近距离观看是一种精神上的旅程,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他才能倾注深厚的情感,并切身体味当年船上乘客的非凡感觉。在影片拍摄结束后,卡梅隆继续着他的深海之旅,立体纪录片《深渊幽灵》就记录了从2001年8月31日起至9月11日结束的一次水下之旅,我们可以看到卡梅隆亲手操作两个水下拍摄机器人冒险穿进头等舱的狭窄窗户,通过水下摄影机近距离观察各种布满藻类的沉船遗物。他的兴趣一次次地停留在木质的窗花,掉落地面的玻璃水杯,以及依然可以反光的梳妆镜面上。

《泰坦尼克号》3D版重装上阵

卡梅隆是电影行业中少有的从工程人员晋升为导演和制作人的个例,而他也将自己的这种优势充分运用到影片制作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艺术口碑。《阿凡达》的上映距离导演的上一部剧情片《泰坦尼克号》已经超过了十年时间。这一期间卡梅隆制作了几部使用3D技术的深海探险类纪录片,并通过不间断的研究创建了属于自己的3D立体系统和技术——“Fusion Camera System”(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阿凡达》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也证明了Fusion Camera System是全球最优秀的3D系统。

1997年拍摄《泰坦尼克号》时卡梅隆给演员说戏。

不过,《泰坦尼克号》的3D版本在上映之前仍然面临着诸多质疑。一些好莱坞观察家认为,十多年来,电影产业与电影语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下的电影观众是否还能适应十四年前的大片形态是值得担忧的。另一方面的问题在于,虽然在技术原理上从普通胶片转为3D格式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场景的视觉深度之间的变化是3D技术的难点,这个问题本应在拍摄时通过3D摄像系统预先设定,但是如果是从普通摄像机拍摄出来的素材进行转换,则难度极大。

在两年前的春天,电影《诸神之战》上映的时候,卡梅隆本人就曾经批评过这种后期3D可能带来的危害:虽然后期3D已逐渐成为电影行业通行的市场策略,它为制作者提供了不必花更多上映时间的情况下提高票价的机会,但粗制滥造很可能浇灭观众刚刚燃起的对立体电影的热情。不过,就在那次批评之后不久,卡梅隆自己也开始思考借助沉没百年纪念的契机,制作3D版本《泰坦尼克号》的可能性。

卡梅隆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不仅再一次带来了3D转制技术的革新,同时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3D版《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一周,获得的票房已经超过了该片1998年在国内获得的票房总和。首日票房仅次于《变形金刚3》,周六当天更是创造了电影票房的1.22亿人民币的单日新纪录,并推动这部电影第二周的全球票房达8820万美元,累计1.9亿美元。

当然,《泰坦尼克号》3D版的再次成功不仅是技术升级的结果,电影学者饶曙光认为,后“阿凡达”时代,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愈加依赖科技强援,在《阿凡达》效应的带动下,美国电影不断复制《诸神之战》、《创世纪》、《洛杉矶之战》等数字技术大片,企图以工业模式实现同世界电影工业体系的对接和对全球电影市场的重新掌控。这种趋势导致人物和故事减弱,以及电影本身带来的情感体验的缩水。3D版《泰坦尼克号》的回归实际上重新平衡了视觉与情感。重映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得以在大屏幕上看到影响老一代人的爱情经典;很多老观众也认为,电影本身依然具有力量,有效地勾连了历史与当下,14年前留下的经典记忆在3D效果中得到了重温。

立体的泰坦尼克号

美国历史学家Steven Biel撰写了一本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文化史专著,名为《Down With the Old Canoe》。他认为,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其意义会随着讲述它的时代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早在1913年美国纽约的泰坦尼克纪念碑落成典礼上,就有人提出:回忆和记住泰坦尼克,是为了净化我们的灵魂,并鼓舞英雄主义。随着沉没100周年这个特殊日子的到来,新的一批影视作品也纷纷进入到各地的电视播出表中。

例如,美国PBS(美国公共电视网)的11频道播放了《抢救泰坦尼克号》的历史剧,讲述船上工作人员抢救能源系统和排水系统的故事,他们失败的战斗为上百人的幸存争取到了时间。由ITV(英国独立电视台)制作的反映各种乘客经历的四集迷你剧《泰坦尼克号》也在4月14和15日分别播出。同时,介绍船只制造和航海安全的专题电视节目也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的不同时段播出。这些影视作品从科学的、个人的、历史的和戏剧的不同角度重新讲述了泰坦尼克号的古老故事和当下的新发现和新思考。

除了周年纪念日,每当大型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泰坦尼克号也会被重新提起。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对于泰坦尼克号的新思考多数来自于“9·11”事件之后。公众和媒体发现,泰坦尼克号沉没,与世贸中心的倒塌,这两个事件有诸多的一致性:被认为是永不毁灭的人类建造物在不可思议的情况下毁灭;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一同赴死;他们的遗物无法辨认;精确的死亡数字长时间不明。两个灾难都标志了人类某些天真想法的突然结束,并同时也凸显出人类坚强的一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地理频道的卫星72频道在4月8日晚上7—9点播出了特别节目《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的临别续言》。国家地理是卡梅隆的老搭档,在这个特别节目中,卡梅隆说,相比于制作电影,我更愿意潜入到失事船只本身,它为我提供了进入故事的方式。

实际上,詹姆斯进入泰坦尼克号故事的最早方式来自于1958年的黑白电影《冰海沉船》,关于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切想法都是从那而来。通过虚构的爱情故事,卡梅隆在电影中让真实的历史人物复活,重现了灾难时刻的众生相。虽然不乏卑鄙之徒和见死不救者,但整部电影仍然重新唤起了社会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当然,在这些老调重弹之外,卡梅隆还为泰坦尼克的文化史新增添了浪漫的一笔。就像《深渊幽灵》片尾所声称的那样,泰坦尼克的故事不灭,它不会消失在任何地方。《泰坦尼克号》重映所受的广泛欢迎,可以看做是这段话的一个小小验证。

猜你喜欢

D版泰坦尼克卡梅隆
《泰坦尼克号》(海报)
雪上“泰坦尼克”
The Titanic II Is Making Its Maiden Voyage in 2022 “泰坦尼克2号”将于2022年下水启航
钓鱼
拿到卡梅隆180页的剧本和600页的笔记,罗德里格兹只改了几处奇观
3D版本参上 《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将发售4K UHD蓝光和3D蓝光
闭上眼睛数到十
卡梅隆的细节
UPROAR IN HEAVEN 3D 大闹天宫3D版
看谁更像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