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2012-01-18吴建民丁疆辉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5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贡献率比重

吴建民,丁疆辉,李 颖

(1.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通信管理系,石家庄050021;2.河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16)

0 引言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9%增加到2009年的43.4%,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12.2%增加到2009年的34.1%,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对拉动社会就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与水平以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是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吸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过剩劳动力人口的部门,是平衡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过剩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空间[1-2]。对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动因、影响因素,学术界得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结论[3-5],对人均收入、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态势也给予了相关的评述和解释[6-8]。近年来,第三产业领域研究的一大趋势是从原先关注影响产业整体发展的因素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演进中的作用,逐渐过渡到注重研究其内部结构演化规律及其成因[9-15]。指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表现为流通部门比重下降,生活生产服务部门比重提高,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认为中国第三产业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产业内部各个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从而降低了整个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存在要素偏转的情况,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转化[16]。研究成果对揭示第三产业内部诸行业的发展规律、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行业结构特征和区域结构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学者们虽然关注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变化特征,但是没有从增长的角度来分析诸行业是如何影响第三产业的,没有说明随着结构的变动各行业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的变化,因而也就无法解决究竟重点推进哪些行业能够快速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而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则从结构等方面说明了其合理程度。如何评价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长特征显得十分必要。同时,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环境差异显著,区域经济不均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有学者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探究[17-22],但没有解释我国第三产业的区域动力,特别是各省份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的演变。深入地研究各省份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特征将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政策。本研究正是基于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展开的,依托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对我国第三产业行业贡献和区域贡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这对于引导我国第三产业诸行业的合理优化、缩短区域经济的产业差异、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行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1.1 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特征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标准,把第三产业分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从绝对量上看,2009年较之2000年各行业增加值均有大幅度提高,如果按可变价格计算,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增加了10 896.8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了20 825.9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了4 971.9亿元,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分别为13 640.9亿元、14 505.6 亿元、44 087.1 亿元,除了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略低外,其他行业增加的幅度均达到了300%以上;从绝对值上看,我国第三产业各行业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各行业的增长率具有不稳定性特征,除了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增长率基本上表现为提升趋势外,其他各行业的增长率都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说明国民经济仅是促进各行业发展的决定要素,但行业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通过对2000—2009年各行业占第三产业的构成及变化过程的分析,发现其他第三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但仍然占到40%左右;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也比较大且变化趋势不明显,基本上维持在19%左右;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表现为逐年下降趋势,10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营业保持在5%左右,变化不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出现了稳中有升的局面,二者合计增加了3.4%。上述分析表明,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出现较为突出的此消彼长的情况,这意味着新兴行业的优势还不明显而且传统行业仍然占有较大份额,二者的较量还在进行。

1.2 行业结构与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中究竟哪个行业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哪个行业的贡献最大?对其进行计算:以ΔG表示第三产业较上年的增加值,ΔGj(j=1,2,…,k)表示j行业较上年的增加值,G,Gj分别代表第三产业和j行业基期值,hj表示j行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ΔG=ΔG1+ΔG2+… +ΔGk,第三产业的增长率v可以表示为:

那么,各行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率的贡献就可以表示为:

分析结果表明:各行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既取决于各行业本身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又取决于行业的发展速度,二者共同决定了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程度;贡献率越大说明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推动作用越大。为了准确说明2000—2009年各行业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计算出各行业的贡献率,结果见表1。

总体来看,各行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有较大差异,结构性问题突出。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2009年达到60.90%,并且递增趋势明显,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特别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0—2009年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迅速扩大,二者贡献率10年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贡献率较小,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基本上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他第三产业虽然贡献率仍然较大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缩减现象。由于其他第三产业内部包含较多的行业,我们对其内部各行业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选取了能够获得及统计口径具有一致性的2004—2008年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系列虽然不全,但基本上能够反映行业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影响其他第三产业贡献率变化的主要是教育、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对整个第三产业作用较大的行业有公共管理、教育、信息、租赁和商务服务;除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贡献表现出递减的趋势外,其他行业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表1 2000—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 %Tab.1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every section to the third industry during 2000—2009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发展不均衡,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行业间差距过大,虽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比重上升或下降趋势不太明显,但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对第三产业的作用力越来越大,有效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以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流通部门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逐步减弱。因此,在政府部门统筹规划下,遵循市场规律、合理调整行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行业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必要途径。

2 地区结构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2.1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第三产业的区域特征主要为产业集聚的变迁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而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包括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差异以及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发展速度的差异。

2.1.1 我国第三产业的空间集聚。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产业集聚效应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i表示第i省份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Xi为第i省份的第三产业产值;n=31(未含台湾、香港、澳门);T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一般来讲,HHI越大,表明第三产业省份集中度越高,即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反之,HHI越小,表明第三产业的省份集中度越低,即第三产业在全国比较分散。根据公式(3),测算出2000—2009年第三产业的HHI值(图1)。图1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基本上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上升的年份远多于下降的年份,集聚效应明显。例如,第三产业产值排全国前5名省份的绝对份额之和在2001—2002年占全国第三产业总量的39%~40% 之间,2003—2009年占到40% 以上;而排全国后5位省份的第三产业绝对份额之和仅占到全国总量的2.2% 左右(2000—2008年),只有在2009年上升到了3.26%,区域差异性较大。2000—2009年排前5名的省份与其国民经济基本呈现对应状态,只有特殊省份(如北京或上海)例外;后5名的省份与其国民经济呈完全的对应状态;而中间21个省份的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较为复杂,随着年份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对应状态;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外,各省份的区位条件、城市化程度、市场发育状况等也是影响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图1 2000—2009年HHI值的变化Fig.1 The changes of HHI during 2000—2009

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各行业的区域集中程度表现不一样,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较高并且与国民经济的区域特征相吻合,集中于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而交通运输、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区域集聚程度较低,这意味着新兴行业区域差异性较大,在经济发达区域发展较快,有充足的供给基础和需求市场。传统行业区域集中度较低,并且在绝大多数省份中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步降低,而新兴行业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行业的空间聚集既取决于其发展速度的变化又取决于其比重的变化。

2.1.2 我国第三产业的区域差异。用HHI方法较好地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分散特征,但是没有考虑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因此,在对全国第三产业分布状况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实际上反映了第三产业生产的专门化程度)和发展速度的区域差异进行考察,或许能更好地解释我国第三产业在空间上的变迁。变异系数是测算变量空间差异的简单有效的手段,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σ为标准差;xi为第i省份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或发展速度;x为全国第三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或全国第三产业的增长率;n=31(未含台湾、香港、澳门)。

计算结果显示:①2000—2004年各省份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差异的变化不大,但从2005年开始地区差异逐渐明显,呈上升态势。形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第三产业的地区专门化程度越来越向少数省份集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由2000年的20个锐减到2007年的7个(2008,2009年仍为7个省份),特别是北京、天津、西藏、上海、广东历年的比重都较高且基本上逐年递增,这与其区位功能和定位有很大关系。需要指明的是我国第三产业省份专门化程度与国民经济区域分布不吻合,甚至出现相左的现象,诸如山东、河南、河北甚至包括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其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较低,甚至较为落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在多数年份排后3位;这当然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有很大关联,但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恐怕也应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实质上,这既充分说明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突出,又意预着我国第三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②从各省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看,其速度的区域差异在多数年份比其比重差异更大,2000—2007年基本上呈递减趋势,2008年速度差异迅速扩大,但2009年又快速递减,规律性不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四大经济区域间历年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的差异都比较小,除东北地区之外的其他三大区域内省份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差异都比较高;从多年平均的角度分析,2000—2005年西部地区内部诸省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差异最大,其次为东部、中部地区,2006—2009年中部地区内部速度差异最大,其次为西部、东部。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第三产业发展强省(市)诸如北京、广东、上海等发展速度一直较快,这也是我国第三产业较为集中的原因之一。

2.2 区域效应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增长

为了准确把握各区域对全国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从而进行区域分解,其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与行业结构分解相似,证明了各区域对全国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由其本身占全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发展速度2个因素决定。各省份对全国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2。由于区域结构而引起的全国第三产业增长率的变化可以总结以下几点:第一,区域结构明显,不平衡性突出。东部地区对增长率贡献率最大,2000—2009年贡献率基本上保持在55%以上,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已经形成我国第三产业的主导力量,无论绝对份额还是发展速度都绝对领先。第二,各省区对全国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差距很大,非均衡性明显。在多数年份排在全国前5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其对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均在40%以上;而在多数年份排在后5位的省份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前者是后者的13倍还多。第三,各省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的基本格局总体稳定、略有波动,在集中的基础上出现有条件的扩散转移,即由东部贡献率较大的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逐渐向东部内部、经济总量较大(如河北、山东等)省份转移,向中部、西部经济总量较大省份转移(如湖北、湖南、四川等),而经济总量较小的省份对全国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依然很低,说明地区经济总量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市场的需求是第三产业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第四,原有经济基础、制度环境、社会结构和技术特点等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各省区的贡献率在略有变动的基础上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贡献率大的省份凸现了其强大的拉动力,而贡献率较小的省份并没有表现跨越式提升。

3 结论与启示

1)2000—2009 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们收入的重要途径。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没有占据主要位置,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各行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即所占比重和发展速度,测算结果表明,各行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有较大差异,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行业间差距过大,但是新兴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作用力越来越大,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而以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流通部门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逐步减弱。因此,大力发展新兴行业将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2)从空间角度来看,我国第三产业经历了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新兴行业较之传统行业的集中程度较高,区域不平衡突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区域集中程度非常高,整体发展比较落后,基本上靠少数省份带动。在集中的前提下出现了较为微弱的分散,贡献率由较高的省份有条件地向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省份转移;经济基础等条件仍然影响着各自的贡献率。因此,第三产业发展要依据两种力量,其一是市场力量,要遵循区域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其二是政府力量,要统筹规划第三产业或其内部行业的区域布局。目前来看,在中西部地区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在东部广大省份,应以市场为主导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唯有二者结合,才能够保证我国第三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表2 2000—2009年各省份对全国第三产业的贡献率 %Tab.2 Contribution rate of every province to the third industry during 2000—2009 %

3)第三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但本研究尚有许多因素没有考虑到,比如,生产效率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劳动力结构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和区域结构的作用等等,需要进一步探讨。

[1]周天勇,张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方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0(9):3-7.

[2]蒲艳萍.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7.

[3]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4-15.

[4]Illeris,Jean Philippe.Introduction:The Role of Servi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3,13(2):3-10.

[5]茹莉.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43-45.

[6]李辉.我国地区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2004(7):16-19.

[7]林民书,韩润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结构调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1-118.

[8]傅东平,我国第三产业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判别[J].改革,2008(9):58-63.

[9]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34-39.

[10]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124-130.

[11]陈凯.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2006(10):53-58.

[12]马智利,张丽芳.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5):42-44.

[13]郝坤安,高旗.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6):36-40.

[14]蔡方,孙文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实证分析——以天津和上海为例[J].当代财经,2003(10):89-93.

[15]陈世斌.长江三角洲内部极化效应及浙江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战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4):26-29.

[16]张春煜,喻桂华.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变动[J].财贸研究,2004(2):1-6.

[17]申玉铭,邱灵,任旺兵,等.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特征[J].地理研究,2007,26(6):1255-1264.

[18]吴智刚,段杰,阎小培.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空间差异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3):131-139.

[19]胡霞.集聚效应对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7(1):44-50.

[20]吴玉鸣.我国31个省市区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最新评估[J].中国软科学,2000(10):52-56.

[21]曹跃群,胡新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1985—2003)[J].统计与决策,2005(3):65-67.

[22]李淑方,中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6-10.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贡献率比重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