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知识产权200指数:指向何方
2012-01-17卢宝锋
文 / 卢宝锋
2012年1月24日至25日,“全球技术影响论坛”在瑞士举行。深圳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与美国Ocean Tomo公司也在会议期间联合发布了全球第一个基于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的“中美知识产权200指数”。据深圳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常进勇介绍,“中美知识产权200指数”中样本股由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价值最高的100家在中国内地、香港、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与100家在美国本土上市的美国企业构成,指数聚集了中美两国拥有最高知识产权价值的200家上市公司,突出反映了代表世界两大经济体在科技创新、专利布局和科技产业化的中坚力量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整体表现。
“中国概念”无疑给这个新指数带来广泛的关注,人们希望从该指数的起伏中看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脉络,预测中国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从深圳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的会议发言我们也不难看出,深圳正努力将自身建设为区域性的知识产权中心。紧邻深圳的香港,凭借其亚太区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累积优势,也积极希望建立一个类似的股指。但香港专利申请数量,专利价值评估机构以及专利交易机构数量上都远远不如在大陆知识产权制度和环境下的深圳。与香港不同,在争取成为亚洲知识产权中心的竞赛中,新加坡似乎取得了更实质性的进展。去年9月28日,新加坡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了一个谅解备忘录,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即对于在新加坡知识产权局申请的专利,可以在新加坡采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规则进行仲裁。
显然,中国在这场竞赛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优势。2011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年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专利申请50%左右都是创新性较差、保护期较短的实用新型专利。汤姆森路透公司公布的一份“2011年全球创新100强公司”的报告显示,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入选前100强,而入选的美国企业达到近40家。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数量并不等于质量,更不等于影响力。”可以想见,在“中美知识产权200指数”中的100家中国公司的专利实力与另外100家美国本土上市的企业存在着巨大差距。无怪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迈克尔·伯克利在他最新的论文《China’s Century? Why America’s Edge Will Endure》中评价说,中国的创新实力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大,半数的“工程师”是汽车产业工人或者经过两年职业技术教育的专科生。虽然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科技投入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5%,但追求“科学家”的数量会导致对每个“科学家”的投资不足,从而降低科学家的整体水平。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也确有独到见解。
毋庸置疑,深圳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的“中美知识产权200指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我们观察中国的知识产权实力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指标。我们也有理由期望,中国的知识产权实力能够从简单的量变走向突破性的质变,当然,这一过程并不会自动完成,而且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