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8名医务人员心理应激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12-01-17王晓妹王章泽江燕王校
王晓妹, 王章泽, 江燕, 王校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医务人员经常处于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之中,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都使其存在心理应激反应。高水平的应激以及长期慢性应激,可能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调,危害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也能改变个体的抗拒或应对能力[1]。降低医务人员的应激反应,减少应激损伤,对于促进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对医务人员心理应激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应激的特征和规律,掌握控制应激的方法,从而增进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随即抽取某地区三级和二级医院各1所、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对三级和二级医院部分科室全体人员,以及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1.2 调查工具
1.2.1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医院级别、职业与职称等方面。
1.2.2 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ychosocial Stress Survey for Group,PSSG) 该表反映一定时期心理压力的综合主观评估。由44个条目组成,分为生活事件(L)、消极情绪体验(NE)、积极情绪体验(PE)、消极应对(NC)和积极应对(PC)。各条目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或不答计0分。主成分分析确立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2~0.72,证明其有构思效度;条目-总分相关检验和Cronbach’α系数显示,NE、PE、NC和PC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6,0.70,0.71,0.68,各条目内部一致性良好;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起应激总分(TS)的计算式=15+2L+3NE-PE+5NC-PC。
1.2.3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该量表共9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无该项症状评1分,很轻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量表分为9因子,分别是躯体化(So)、强迫症状(Ob)、人际关系敏感(In)、抑郁(De)、焦虑(An)、敌对(Ho)、恐怖(Ph)、偏执(Pa)、精神病性(Ps)。根据总分及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价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中10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6~0.89,各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为0.76~0.92,10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0.90。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从2010年9月开始,至2011年10月26日结束。调查前,由研究者分别向抽取的4家单位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要求各单位指定专人调查,调查人员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对调查者发放问卷并阐释调查内容,调查者在工作环境中独自完成问卷填写。对漏填问卷进行补填,同时进行逻辑差错,对不合格问卷予以废弃,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
1.4 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 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Pearson与Spearman相关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回收有效率为90.5%。其中,男性239人(48.0%),女性259人(52.0%);一级医院133人(26.7%),二级医院177人(35.5%),三级医院188人(37.8%);其他特征构成见表1。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心理应激分析
表2显示,性别(男→女)与L、NE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E、NC、PC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PC的相关性检验P<0.05);年龄(低→高)与L、NE、NC、TS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E、PC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PE的相关性检验P<0.05);学历(低→高)与L、NE、PE、NC、TS呈显著负相关,P<0.01(其中NC的相关性检验P<0.05);医院级别(低→高)与NE、PE、TS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职业工种(医生→行政)与L、NE、NC、TS呈显著负相关,P<0.0 1(其中NC的相关性检验P<0.05),与PC呈显著正相关,P<0.01;职称(低→高)与L、TS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他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心理应激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2.3 不同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与心理应激的关系
2.3.1 TS与SCL-90评分的相关关系 表3显示,TS与SCL-90各因子以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n,%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心理应激之间的相关性
表3 TS与SCL-90各因子以及总分的相关分析
2.3.2 SCL-90总分与心理应激各项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表4显示,SCL-90总分与L、NE、N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PE、PC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表4 SCL-90总分与心理应激各项得分之间的相关分析
2.4 医务人员TS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表5显示,把TS≤50定义为低分组,>50为高分组,以TS为因变量,SCL-90各因子等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职称、Ph、Ps对TS有显著影响。
表5 医务人员TS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2]。心理应激反应呈现一定的个体和群体差异性,不同的年龄段、职业、学历以及不同的职业和环境等,应激的反应及反应的程度都将有差异性,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3.1 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相关性
3.1.1 性别的差异 不同性别(男→女)与L、NE呈显著负相关,与PE、NC、PC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好的心理认知和调节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更富有爱心、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等与职业道德相关的以积极情感为核心的心理品质[3]。
3.1.2 年龄和职称的差异 本研究得出,年龄(低→高)、职称(低→高)与心理应激水平呈正相关,说明年龄增加并不会减弱生活事件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影响,而本研究更进一步说明,随着年龄特别是职称的增高,医务人员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也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集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家庭人际关系处理于一身,工作中的心身紧张不能在家庭中得到放松,反而进一步加重,使负性情绪恶性循环,造成应激反应障碍。
3.1.3 学历层次和单位级别的差异 本研究显示,学历(低→高)与L、NE、PE、NC、TS呈显著负相关;医院级别(低→高)与NE、PE、TS呈显著负相关。大体上说学历越高、所在医院级别越高,心理应激得分越低。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历层次较低人员自然在心理上压力增大。这就给低学历医务人员在角色的转换和适应社会环境挑战方面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自然也就形成工作上的心理应激障碍。3.1.4 职业类别的差异 调查显示,职业工种(医生→行政)与L、NE、NC、TS呈显著负相关,与PC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职业风险越高,心理应激得分越高。医生职业特殊的工作环境,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要求的准确性,使其经常处于紧张的职业应激状态,导致心理性疲劳,产生持续高水平的应激。
3.2 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心理健康水平对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TS与SCL-90各因子以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SCL-90总分与L、NE、N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PE、PC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水平互为因果,即心理应激促使负性情绪升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使劣性心理、生理反应强度增加,加剧应激状态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医疗机构应注重了解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在个体水平和组织水平上借鉴与心理咨询和治疗相关的应激管理干预方法,正确分析医务人员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改进管理方法,提高个体应激能力。
3.2.2 生活事件对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SCL-90总分与L、NE呈显著正相关,与PE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不管正性生活事件还是负性生活事件,都会对医务人员造成精神紧张,产生心理应激,说明那些常常焦虑、紧张、易怒,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较强烈,情绪激发后很难平复的医务人员是心理应激高水平者,易出现应激障碍。这证实了生活事件和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后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帮助医务工作者主动监测和调整非建设性和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宣泄策略,减少负性情绪,对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2.3 个人应对方式对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对生活事件以及因为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激理论强调,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引发不同的应激反应水平[4]。调查显示,SCL-90总分与 NC呈显著正相关,与PC呈显著负相关。强调了应激中间过程中应对活动的重要性,不同的应对方式可改变应激反应水平[5]。这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有关,生活事件的应激量也与成熟应付方式呈负相关或弱相关,与不成熟应付方式呈正相关[6]。由此可见,医务人员有必要在应激情况下,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缓解紧张心理,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3.2.4 其他影响因素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称、Ph、Ps对TS有显著影响,说明职称、Ph、Ps全部是TS的危险因素,探究其中的原因可能为,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场所,医务人员扮演着疾病救治与促进健康的角色,不同职称决定着其承担的职责不同;同时,本研究发现,Ph、Ps与Ts呈正相关,故医务人员心理应激水平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医务人员心理应激水平与心理健康、性别、年龄、学历、医院级别、职业工种等多因素密切相关;生活事件作为心理社会应激源,通过使机体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从而导致相关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生活事件是否导致疾病,与个体的应付方式及个体对事件的评价有关。提示生活事件虽然作为应激源因素被最早认识,但个体对事件所表现出的负性情绪体验和消极应对风格等中间因素可能对应激结果有更重要的意义;职称、Ph、Ps是TS的危险因素。
[1]李兆申.现代军事应激与军人心理健康[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3):179.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8.
[3]王东耀.国内护士心理素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45.
[4]Folkman S,Lazarus RS,Dunkel-schetter C,et al.Dynamics of astressful encounter:cognitiveappraisal,coping and encounte outcomes[J].J Pers Soc Psychol,1986,50(5):992-1003.
[5]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21(5):441-445.
[6]郑延芳,静香芝,尹平.高职教师压力及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6):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