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服务型”城市转型
2012-01-16吴可人
□ 文/吴可人
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已普遍呈现一升一降的变化趋势
当前,浙江中心城市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服务”加速走强,占GDP比重已经超过“生产”,越来越成为促进城市加快发展的新动力。这里有三组数据作证。
——中心城市经济结构向服务型转变。进入“十二五”以来,11个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这些地区GDP的比重继续提高0.5个百分点,而二产增加值合计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0.5个百分点,初步呈现向以服务经济结构为主的转型。
——中心城市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进入21世纪以来,11个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其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中,8个城市(除去温州、湖州和绍兴)呈上升态势,表明中心城市正在面向区域积极扩大服务。而湖州和绍兴服务业占全市的比重略有下降,则是由于市区占全市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中心城市集聚全省优质服务资源。以科技创新要素为例,11个中心城市高校数、在校学生数、在校研究生数占全省比重,以及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重点实验室占全省比重大致在九成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的69.4%。
综观世界城市发展,服务功能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进行深刻转型,中心城市资源环境约束逐步加大、区域城乡空间格局加快重构,全球经济疲弱拖累出口增长等的多重作用下,向“服务型”城市转型,是浙江中心城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方面,中心城市生产优势将进一步褪去。“十一五”时期,11个市区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年均增长8.5%,低于全省其他地区5.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省域网络化空间格局,削弱了中心城市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进而弱化了制造业在中心城市布局带来的物流成本较低的选址优势。这种状况促使制造业主动退出中心城市,在更广泛的区域布局。
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服务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集聚优势,在现代社会节奏大幅加快的状况下,中心城市在面对面交流上的重要地位更加凸现,并且形成服务业发展的优良环境。中心城市以商贸、金融、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卫生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占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就是一个佐证。
未来一段时期,立足省内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应对国内外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坚持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并重,立足省内和辐射省外并重,重点加快中心城市三类服务发展。
一是立足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服务。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优势,积极培育壮大科技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服务行业,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生产服务业在全省的比重,着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为以生产服务业集聚为特色的全省转型升级加速器。
二是应对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品质型生活服务。定位于接轨国内外先发地区的窗口、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把满足全省人民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水平发展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生活服务业,促进中心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的自由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着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为以高品质生活服务业为支撑的全省人居环境和人力资本提升驱动器。
三是面向区域乃至国内外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外向型服务。充分发挥资源、产业、政策等优势,积极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提供特色服务,着力发展对外贸易、生态旅游、海洋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等优势服务业,鼓励引导省内对外投资向服务业集中,加速浙江国际要素自由流动,着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为承接先发地区辐射、引进高端要素的主平台。
而在加快中心城市向服务转型的过程中,顺势推进周边地区生产功能的增强,从而形成中心城市以服务为主、周边地区以生产为主的新型分工格局,将成为这一战略成败的关键一环。这种城乡新型分工格局的确立和强化,既有利于中心城市专注于发展服务,提升对于自身和全省的服务水平,又有利于周边地区专注于发展生产,为中心城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劳动力、原材料和生态等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