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境“老兵”农场傣家味十足
2012-01-13
本报赴台湾特派记者 薛小乐
随着大陆游客在台个人游的进一步开放,大陆游客对台湾游的渴望不再局限于阿里山、日月潭等常规景点,一些深居岛内、别具特色的景点逐渐成为大陆游客向往的新目标。清境农场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被台湾人称作“雾上桃源”的地方,不但拥有海拔2000米的高山草原以及全台最为集中的欧式建筑群,还诉说着台湾少数民族抗日悲壮史与滇缅孤军迁台后艰辛的发展历程。《环球时报》记者近日来到清境农场,追寻当年的滇缅往事。
清境农场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的仁爱乡。据当地林先生介绍,这里本来是一片原始森林,是当地泰雅族的狩猎场,占地约378公顷。清境农场在日据时期被称为“见晴牧场”、“雾社牧场”。1967年,时任“行政院长”的蒋经国有感于此地“清新空气任君取,境地优雅是现居”,遂将其改名为清境农场。
林先生称,清境农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安置撤台部队的主要农场之一。当年国民党军某部败退至滇缅边境,散落在金三角地区,按照蒋介石的安排准备反攻大陆。但随着蒋介石反攻大陆无望,这些部队开始撤回台湾。其中800多名官兵及其眷属经由“国防部退辅会”安排,定居在清境农场从事农业开发。由于在金三角地区滞留多年,不少官兵家属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女子,其中包括哈尼族、苗族、瑶族、佤族等,以傣族人数最多。至今清境农场还延续着傣族的旧称:摆夷。
记者在清境农场附近看到,挂着“云南特色”、“云南十八怪”旗号的食肆比比皆是。卖炒米线的陈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从滇缅撤台官兵的第二代、第三代后裔,仍保持着父辈的生活习惯:吸水烟筒、穿传统筒裙、吃云南菜、跳摆夷(傣族)舞。还有人家里供奉着当年从西南带来的“天地国亲师”。在清境农场门口摆水果摊的陈先生介绍说,这些滇缅国军后裔的日子过得参差不齐。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在附近开起了欧式民宿或大酒店,年薪至少百万(新台币)。还有一些人利用家传手艺在农场附近开小吃店,生意好的话月收入在8到10万元。有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和其他台湾青年一样到台北这样的大城市打工,收入也就是月薪五六万。
除了拥有滇缅特色的人文景观,清境农场的自然风光在全台也独一无二。在海拔2000多米的草原上,群群绵羊仿佛片片白云。农场还建有“万里长城”栈道,虽起名栈道,但建筑风格却是欧式城堡风格,视野辽阔,近可纵观清境农场全景,远能眺望中央山脉群峰峥嵘及冬日合欢山的皑皑白雪。
从清境农场往山下走就是雾社。1930年10月27日,这里发生了著名的雾社事件,居住在雾社的少数民族赛德克族人奋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在头人莫那鲁道的带领下,赛德克族人借开地区运动会的机会杀死日本人134名。在日军的镇压下,实力悬殊的赛德克人誓死不降,最后一起悬梁自尽。雾社事件死难人数达1206人。去年,台湾著名年轻导演魏德圣将此故事拍成电影《赛德克·巴莱》,在岛内上映后受到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