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2-01-13谢桂芬
谢桂芬
(威海职业学院 船舶工程系,山东 威海264200)
1 明确专业建设目标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船机制造与维修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已形成的行业资源优势,以船舶制造与维修企业为合作对象,构建“三阶段校企结合、323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分析重构课程体系,以船机制造、维修、轮机系统安装调试等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专兼结合、能够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和专业改革方向的素质精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具有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
到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500人左右,具备300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类社会培训与鉴定的能力。
2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的思路是“1个创新、4个加强、1个确保”,即以创新“三阶段校企结合、323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阶段校企结合、323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与山东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威海船厂、威海东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造船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威海东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乳山造船有限公司等造船企业的合作,创建“三阶段校企结合、323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第Ⅰ阶段—识岗+基本技能训练+技能鉴定训练;第Ⅱ阶段—跟岗+专项技能训练;第Ⅲ阶段—顶岗+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校进行理论教学及学习性实训教学,以教、学、做一体项目为载体,侧重点是岗位基本技能培养和基本职业素质养成;在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及课题设计等生产性实习教学,采用完成生产任务的形式组织教学,侧重点是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提升。
3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
3.1 职业岗位分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船舶工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为依据,与山东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威海船厂、威海东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修造船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共同研究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最后归纳为:船舶设备装配、船舶机械设备维修、船舶机械运行与管理、船舶动力装置设计与安装。
3.2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
3.2.1 课程体系构建
1)成立由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工人参加的课程建设小组,专人负责,课程、教材及课件建设同步进行。
2)围绕船机制造与维修与轮机工程生产过程,整合、重构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从山东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威海船厂、威海三进船业有限公司、威海东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乳山造船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真实生产任务,形成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
3)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引进周边造船企业生产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性实训。
4)实现课程教学的校企交替,使课程的教学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5)注重能力考核,引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建立以企业生产任务完成质量为目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3.2.2 课程标准研制
课程的标准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建立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融课堂与实习地点为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创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地方特色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
3.2.3 网络课程建设
依托学院现代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在5年内将建设3门既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又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建设以本课程各知识点为单元的开放式网络课件库、若干案例课程教学必需的教学资源、优秀教学素材库等。
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的重点是建设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用的主要载体是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文字教材可以作为辅助的载体。网络课程包括网上学习、讨论、作业、辅导和答疑或实验、实习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对于不能在网上实现的教学环节,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完成。
案例库按照课程、专业或行业进行规划,包括案例、实训设计、历史事件等应与各门课程配套建设。
3.2.4 精品视频课程和网络资源课程建设
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课程研究和开发为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改革与建设课程内容。开发的课程应力争达到课程理念先进,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计科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实施有效,以推动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十二五”末,省级及以上精品视频课程达到3门以上。
3.2.5 教材建设
通过教材开发固化课程开发的成果。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结构的创新型教材,以适应“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开发包括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立体化教材。力争“十二五”期间,出版《船舶柴油机安装与维修》《船舶设备液压控制系统》《船舶辅机安装与维修》《船舶动力装置机安装与维修》等省级规划教材或教材4本以上。
3.2.6 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及职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收集、自主开发及校企合作开发等多种途径,不断充实优化资源库中教学资源,使资源库包“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等虚拟拆分”等中文件数达到1 000个以上,并依托学院教学资源平台,及时进行网上发布,使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予以广泛使用,实现师生访问人数年度达到600人次以上。
4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的原则,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先进课程开发技术,拓展专业视野,增强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训专业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制定“择优聘请、相对稳定、适时调整”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打造“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2]。
在现有6名专任教师基础上,新增8名专任教师,教师总数达到12人。其中,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引进培养专业骨干教师7人,引进培养专业教师3人,使“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现有兼职教师3人,再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9人,使兼职教师总数稳定在12人,专兼比例达到1∶1。
4.1 专业带头人培养
选拔2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教学水平高,有较强实践和科研能力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优先安排国内外交流与培训,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提高活动,在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经过3年培养,使其成为掌握本专业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动态、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及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4.2 骨干教师培养
选拔和引进5名热爱本专业并具备良好潜质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到船舶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科研教研、学习培训,拓宽视野、更新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技术研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核心课程、关键职业技能方面的专家和教学骨干,能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承担应用技术研究,成为在学术方面有一定特长的骨干教师。
培养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一个月以上,重点培养教师船机制造与维修生产设计、工艺制定和生产现场技术指导与质量检验等工作能力;到武汉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专业进修;到船舶行业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参与专业技术服务。
4.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聘请12名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水平技术工人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完善行业兼职师资库,改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建设措施:从合作单位聘请12名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能力标准的制定;参与工学结合教材编审、承担校内专业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习;对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在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以及通过参与实训室的建设和改造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获取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认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比例。
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立足点,促进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与改革团队、实践教学团队等的建设与发展,以专兼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满足高职教育技能型和本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力争“十二五”期间有3~5个专业教学团队进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行列。
5 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本专业现已建成船舶柴油机拆装实训室、机修钳工实训室、公差测量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创新设计实训室6个实训实验室,预计今年将再发展4个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本专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具体方案如下。
5.1 基本技能实训平台
扩建制图室1个。添置电脑1台、投影仪3台、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机械制图教具。可供船机制造与维修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机械设备及工装零件图、装配图和系统布置图绘制实训。
5.2 专项技能实训平台
1)新建船舶柴油机装调实训室1个。配有多种类型的船舶柴油机。可供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群学生进行船舶柴油机结构装拆及故障维修实训。
2)新建船舶辅机装调实训室1个。本实训室分为9个实训单元:空压机装拆实训单元、泵装拆实训单元、锅炉实训单元、造水机实训单元、制冷与空调实训单元、防污设备实训单元、油分离机实训单元、舵机锚机实训单元,可供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群学生进行船舶辅机结构装拆及故障维修实训。
3)新建轴系实训室1个。配有先进的现场直观显示对中效果的激光校准仪、大屏幕电子数显及实效对中设施,多种船舶齿轮箱、船舶轴系、船用螺旋桨等,可供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群学生进行齿轮箱的装拆、轴系的安装与对中等实训。
5.3 综合能力实训平台
1)新建自动化实船机舱实训室1个。本实训室是按真实的船舶机舱进行设计建设的,配备有船舶主柴油机、两台发电机组、分油机、空压机、冷却设备、管系等,还考虑建设集控室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提供共享。可供船舶类专业学生进行机舱结构、船机安装调试、船用机电设备维修等综合实训。
2)新建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与制造室2个。本室配备有船舶企业普遍采用的CAD/CAM软件、三维制图软件、计算机120台,可供船舶类专业学生进行机舱布置、动力装置系统、管路系统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3)新建船舶管系放样与装配实训室1个。可供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群学生对管系进行加工制造等综合技能实训。以真实工作环境满足学生适应性训练,完成岗位教学任务。
5.4 创新能力实训平台
与船体专业共享船舶模型设计制作工作室。创新能力实训平台的功能是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空间。本室可为船舶类专业学生进行船舶模型、船舶机械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提供条件,提高学生的船型及船舶机械的创新设计能力。
5.5 就业创业能力实训平台
与20家大中型船舶修造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项目完成后,使生产性实训比例有很大提升,在承担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学生进行船机检修实训的同时还可承担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攻关等任务。
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将依托“威海船舶职业教育集团”重复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教学研究水平,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逐步提高课程建设与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周启学.我国船舶类高等职业院校及船舶技术专业委员会概况[J].船海工程,2011(4):108-110.
[2]杨泽宇.发挥高职品牌优势培养船海适用人才[J].船海工程,2011(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