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风云人物
2012-01-13
本期风云人物
“本期风云人物”栏目曾在2003年至2005年于本刊开办,后由于杂志改版等原因取消,现于本期重新开栏,介绍当月在科研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科研人员和他们出色的科研成果。
潘建伟院士获年度国际量子通信奖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长,多年从事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其主要贡献有:首次实现量子态隐形传输,量子纠缠互换,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纠缠,量子纠缠纯化。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他的研究小组在短短几年里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今年41岁的潘建伟教授是中国科学院2011年院士增选产生的最年轻院士,他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量子通信、测量与计算国际大会组委会近日宣布,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院士2012年度国际量子通信奖。该奖项的颁发是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此次颁发将表彰潘建伟院士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他也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华人物理学家。
在中国学术界对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还很陌生的时候,潘建伟有关实现未知量子态的远程输送的研究成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著名的《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1997到2006年间,潘建伟和他的研究小组的多个“世界首次”让世界同行感到惊奇——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四光子纠缠态,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自然》杂志网站曾称赞他的成果“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长足进展。”近几年,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2009年,在商业光纤网络的基础上组建了可自由扩充的光量子电话网,并立即被美国《科学》杂志以“量子电话呼叫”为题行了报道。
王中林院士荣获2012年度美国陶瓷协会爱德华·奥尔顿奖
王中林,现任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海外主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首届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87年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研究,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因在陶瓷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功能和仿生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功能电子和光学材料、纤维与复合材料、多尺度结构和化学特性等方面的卓越贡献,美国陶瓷学会通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将于2012年10月9日在匹茨堡召开的材料科技会议上授予其爱德华·奥尔顿奖。
王中林教授的主要成就主要集中在纳米能源技术,氧化锌纳米的合成、表征、机理和应用,纳米传感器和新型器件的原理和应用等方面。近年来,他发表了600余篇期刊学术论文,45篇书章节,28项美国和中国专利,4本专著和20本编辑书籍及会议文集,其中有15篇发表在《科学》、《自然》及其子刊物上,论文被引用达31,000次以上。是从1992到2002十年中纳米科技论文引用次数世界个人排名前25位作者之一。2004年《科学》杂志把王教授作为在美国任教的外国人成功的典型进行了专访和报道。
王中林教授除了出色的科研工作外,多年积极参与我国的科教事业的发展。自1992年来长期推进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和发展,扩大中国科技界在国际科学舞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为国内培养、锻炼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