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作家:中西方的桥梁

2012-01-12

环球时报 2012-01-12
关键词:口味世纪作家

瑞士《新苏黎世报》1月11日文章,原题:亲近和陌生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一些来自中国的作家向西方讲述中国。今天也没有什么不同。一些旅美中国人,正艰难地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创作。

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大且神奇的国度,要理解这个国家不能缺少媒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中,林语堂就是用他的著作,担负起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中介作用。他用英语给西方读者写了有关早期现代中国的小说和人生哲学散文。他被认为是完美的、文雅的“中国人”,可以解释和让人接近中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渴望教育的中国年轻学生掀起留学西方的第二次浪潮。“大桥建设者”的传统继续下去。用英语创作的哈金和李翊云已经在美国和欧洲被接纳。哈金在美国的写作生涯已有相当长时间,但他的小说实际上不写美国人和美国。所以,他感觉最终自己是一个“中国作家”。李翊云也认为,自己迄今为止写的是“中国主题”。

两位作家总是在写自己家乡的故事。从他们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需要和生命的起源。这是一种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身份的恢复。所以他们的工作不是站在中立者的角度,而是按照美国读者的需要,讲述中国情调。

然而需要看到,一方面,一些海外作家通过写中国社会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许多作品是按照西方的口味来写的。这种情况就像在西方的中国餐馆,它必须适应当地的口味。在西方成功的中国作家必须看到,自己不能为了钻石,同时在两场婚礼上舞蹈。▲(作者威章,青木译)

猜你喜欢

口味世纪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我和我的“作家梦”
世纪中国梦
多种口味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口味换不停
口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