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再探索
2012-01-12王伟
王 伟
(台州学院 教务处,浙江 临海 317000)
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再探索
王 伟
(台州学院 教务处,浙江 临海 317000)
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的立体化和网络化。网络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这是高校网络化教学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高校教学;网络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育信息化和民主化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尤其是多媒体网络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学生不仅可以从传统的教学环境,即三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模式)中学习,而且还可以从网上进行学习或讨论。这样,学习模式便发生了从集约型向分散型,即从集体型学习向个体化学习的转变。学生通过计算机进教室,通过校园网共享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并由此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包含有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因而实际上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化学习模式。网络这一现代教育媒介已真正成为学生“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形成研究的态度,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的局限,进入信息化课程资源所提供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授人以渔,赋予教育以新的生命。
二、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1]
网络化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体现,网络的最大优点是“交互性”和“共享性”。[2]5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给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习者进入情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协商。合作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发现和归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网络化教学的特点。
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其明显的优势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比较[3]9反映出来,见表1:
表1 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对比表
三、网络环境下师生观念的变革与角色定位
(一)教学要素关系的转换与要素功能的发挥。信息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学系统要素间的关系要进行四个转换,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学媒体从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学手段也要跟上技术的进步,要创造条件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挥其功能优势: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充分发挥其动态模拟展示,资料查询,情景创设,仿真操作,习作交流,反馈练习等功能优势,多方案选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优化,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要认识到学生和教师的平等性,同样都是信源和信宿;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应处在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不再是信息发布的权威,而是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者。[4]网络学习中教师具有引导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网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以及教学组织上。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事物的真实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与开发,应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信息的搜集、分类、利用,让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实践和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利用网络,网络的信息浩如烟海,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算是真正让学生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任务设计好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要布置富有挑战性和有研究价值的任务,要设计开发程度不同的计划,要提供资料线索,从而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上网寻找教学资源。
网络学习是开放的学习。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如果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航系统不清晰都会弱化网络学习的优势。教师可根据学生复杂性的特点,正确把握放与收的尺度,进行合理的协作分工,使学生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任务,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克服外界干扰,鼓舞学生执着奋斗,使研究的问题深化,让学生在教师的调控下迅速成长。[3]48
自主学习的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学习的盲目性。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通过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反馈,可以根据形成性测验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可以在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总结性评价。
(三)学生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自主学习者。网络教学,能为学生创造十分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自主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协作讨论、自主构建新的知识、自主评价等。在这种真正的个性自由、独立的自主学习中,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学习得来的收获,可以催化出满足感和幸福感,激发成功欲,树立学习信心。
学生是自主探究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发掘,创造意识得到保护,因此自主学习便成为一种充满发现、想像、快乐的事情。在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一种完全属于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案和学习策略,并不断突破,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由此引起的自我成就感,能更加激发创造精神。从这一深度看,学生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究者。
四、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被誉为美国远程教育之父查尔斯·魏德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于1971年提出“独立学习”的概念——独立学习包含许多教与学的安排形式,[5]在这些形式中学生和教师相互分离,他们以各种方式进行沟通以完成和履行各自的基本任务和责任。独立学习能够把校内学生从不适当的学习进度或模式中解放出来,也能为校外学生提供在他们自己的环境里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促使所有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小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建构主义倡导者欧内斯特指出知识和活的有机体具有同样的生存力,“如果概念、模式、理论等能证明它们对于自身被创作出来的情境脉络是适宜的,那么它们也具有生存力”。[6]传统教学侧重以学科发展为逻辑线索,忽视学生的具体生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课程内容的过于抽象,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形成“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教师剥夺了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与此相对,某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在英美文学课上施行的“七步骤七中心”的“协作探究式”[7]教学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协作探究式”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之一,是一种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策略,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为宗旨,力图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上课,学生听课。在教学改革实验中,以讲述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为例,提前一个星期,教师把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3-4人,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有关海明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分工协作,有的学生负责作家生平,有的负责作品分析,有的负责评论等等。最后,制作成完整课件,并由学习小组推选一个人,在课堂上,对协作完成的课题进行演示讲解。学生在接到任务后,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家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一起讨论,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不但完成了学习内容,还拓展了知识面,兴趣大增,学习的过程因此从被动地听老师“教”,变成了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前枯燥的教学,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以用图像、声音、特技等多种方式将知识展现给学生,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便于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有着神奇而独特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制成动画,学生乐于接受,改变那种枯燥的教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励提高,变“解决问题”为“再生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能力。因而,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模式。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提出种种可能的假设。假设可以是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在作为学习主体探析相关信息,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的了解,但不同的以往经验会让学生“形成各种各样的假设”,[8]提出假设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整合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识、更新理解的过程。还以上文提到的某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模式为例,在学习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前,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睡与诗》、《恩底米昂》、《秋颂》这三首诗的意境,引导、启发学生产生或者直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三首诗展示的生态世界为何如此不同?并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睡与诗》如何描述“欢欣的自然”?《恩底米昂》如何描述“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秋颂》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秋收图”?这样的疑问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这三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所反映的济慈生态观的转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学习小组经过搜集材料、汇总材料、讨论分析,会发现济慈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分别描述了“人类在绿色世界的环抱中欢享自然”、“人类生存于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和“人类神往果实圆熟、温暖洋溢的和谐生态之秋”。[7]讨论中,学生可能会认识到,诗人无论是描摹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的缩影,还是展示天人合一的画卷,都在暗示我们,生态系统处于人类力量的影响之下。学生进而可能形成这样的假设:人类中心论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假如没有再生出这样那样的假设,教师可以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深入探讨,生发出新的问题或者假设。我们处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可以把计算机作为媒介,依据网络的丰富共享资源、交互学习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58方面优势明显,而“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2]58的网络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
(三)拓展思维,提倡“课外学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过多地研究“课堂”,过多地强调的是课内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终身学习,提出的观念也是课外活动为课内教学服务,从而忽视了课外学习。再者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只占终身学习时间的一小部分,就时间上而言,课内课外孰重孰轻,一目了然,所以,教学应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做到课内教学为课外学习服务。关于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过去的教学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则不然,是“学生缺什么,老师教什么”。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必须了解学生究竟缺什么。事实证明,我们只有先了解学生缺什么,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指导学生“会学”。要使学生会学,关键是让他们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并培养他们选择学法、运用学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技能。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归类法、联想法、比较法”等帮助学生记忆,阅读课教学中用“找中心句法”、“择重点段落法”和“连接法”等帮助其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等。而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筛选和整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9]在信息社会中,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对教育也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教育硬件、软件上实现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培养上体现信息化,即教育要培养具有信息意识,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人,而在教育的任何阶段都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是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需要,所以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在信息社会中,“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
目前,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他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一些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将会转化为知识。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信息意识,具备了收集、辨别、转化、整合信息的能力,才能把握所面临的各种信息,从而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五、结束语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以往的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解题目,学习起于具体问题,止于标准(参考)答案。我们只是将知识的“鱼肉”送到学生的手中。现在,我们不仅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得到“鱼肉”,还要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正如建构主义所言,“学生并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9]当学生掌握了捕鱼的方法从而“将自己先前的知识带进新的情境中”,[10]就学会了构建新的知识框架。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支持。我们处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下以计算机为媒介、海量资源共享、交互学习和超文本链接等技术手段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75.
[2]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的共建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7(8).
[3]黎军.网络学习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
[5]黎军.网络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2.
[6]欧内斯特·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教学的建构主义方法[M]//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
[7]刘富丽.英语专业高年级“协作探究式”教法的实施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42.
[8]Magkayev,V. Kh. Theotetical prerequisites of designing the methods for studying and assessing the basic metacognitive thinking. In V.V. Davydov&V.V. Rubstov, ed. Razvitie osnovreflektivnogo myshleniya shkol’nikov protsesse uchebnoi deyatel[J].Novosibirsk:Psychological Institute, Russian Academy of Education,1995:251.
[9]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5.
[10]罗莎琳德·德莱弗·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M]//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7.
On Higher Education Pedagogy under Internet Environment
Wang Wei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an era of digitization and information,which promotes the stereo and networked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etworked teaching is an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edagogy,in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to deal with are the re-orientation of a teacher’s rol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dependence in study, and students’ability to collect,tidy-up and integrate information.
higher education;networked;independent study;cultivating abilities
G642.4
A
1672-3708(2012)01-0061-04
2011-11-22
王伟(1969- ),男,山东青岛人,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