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
2012-01-10冯淑丹闫秀峰李翰飞李艳霞江琦
冯淑丹,闫秀峰,李翰飞,李艳霞,江琦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
冯淑丹,闫秀峰,李翰飞,李艳霞,江琦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为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对重庆市6所中小学的547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城市人角色认同问卷测查。分析认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人角色认同直接相关,并通过社会支持间接与城市人角色认同相关。
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城市人角色认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流动从“单身式”或“夫妻式”向“家庭式”转变,大量儿童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在城市读书学习,成为城市里的流动儿童。1998年,由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颁布的《流动儿童青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出,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将近2亿,他们背后是多达1 400万的随迁子女[1]。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的规模可能会持续增大,大多数流动儿童最终会留在城市。这些儿童对城市人这种身份所具有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城市适应能力,更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久和深入发展。而以往的研究侧重考察了流动儿童对自己在所流入城市中所处的位置、群体的归属,即身份认同[2],并以身份认同作为分类变量考察了流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显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城市人角色内涵的不断演变,决定了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考察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心理和行为特点等方面,而应进一步深入探讨流动儿童对新的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微观心理历程,也就是流动儿童在与城市的生活互动中构建城市人角色并在情感与行为上与之趋同的过程[3],即城市人角色认同。城市人角色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能拓宽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为个体人际交往发挥积极作用,是新环境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种内外因素影响着城市人角色认同,其中主要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师生关系[4]、同伴关系[5]、社会支持[6]和自我概念[7],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支持尤其引起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很大,不仅可以通过经济条件限制家庭成员的发展,而且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Anthony等指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诸如伤害父母、社区暴力之类的许多危险因素有关[8]。申继亮等也指出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一般较低,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差,不良的生活条件使流动儿童深刻感受到出生地和大城市的悬殊差距,切身体验到父母处于城市边缘的弱势地位,这会导致他们的角色认同产生危机[9]。
社会支持对城市人角色认同也具有直接的作用,并会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人们从他们的社会网络节点中获取的资源[10],是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念,它可以缓冲个体的生活压力,对其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也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城市人角色认同关系密切,社会支持对城市人角色认同有显著的预测作用[6],获得社会支持的儿童可以更好地应对歧视、对新文化的不熟悉以及家乡认同和城市认同之间的鸿沟[11]。研究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个体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12]。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限制个体的社会网络发展,导致来自父母、学校、同伴的社会支持较少,进而对城市人角色认同程度产生不利影响。社会支持会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但目前在此方面尚缺乏实证研究,并且在对社会支持的考察中,以往的研究多关注的是社会支持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而很少对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加以考察[13]。
综上所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具有重要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影响一般通过社会支持起作用。因此,本文试图考察2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是否起中介作用;第二,比较社会支持在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不同群体的中介作用大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利用整群随机取样法对重庆市6所中小学的547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回收有效问卷率达94.33%,其中男生276人,女生240人;小学生308人,中学生208人;根据“能在这座城市生活学习原因”是否为“随父母打工到这里”或“随父母工作调动到这里”,并结合在本城市居住时间是否在半年以上,将调查对象分为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被调查对象中,流动儿童235人,城市儿童281人。
(二)研究方法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常以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来衡量。目前国内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具体算法还不统一,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师保国等的简便相加算法[14];一类是袁晓娇等参考2003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计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四步程序算法[15]。笔者的问卷参照袁晓娇等编制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进行修改而成,算法也与之相同。
2.社会支持量表
本文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6]的一些文字项目进行了修改,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结构仍然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项目。题目得分之和越大,表示得到的支持越多。本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r=0.92。
3.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问卷
本文采用自编的《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问卷》,共20个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为1~5分,分数越高表示认同度越高。它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知觉、积极情感和行为倾向4个维度,本次测验各维度α系数依次为0.766、0.828、0.739、0.652,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35。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拟合指标卡方值X2、自由度df、概率p、X2/df分别为546.448、164、0.000、3.332,结构方程拟合指数RMR、CFI、GFI分别为0.076、0.928、0.953。
(三)程序
程序采用问卷测查的方式进行。主试为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采用相同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被试者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填答问卷。问卷不记名,完成全部问卷约需25 min,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和Amos5.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差异比较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平均数为2.619,标准差为0.545,而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平均数为2.548,标准差为0.571,并且p=0.151>0.01,说明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差异不显著。
(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城市人角色认同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表1列出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均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具体来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成正相关,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城市人角色认同越高。社会支持也与城市人角色认同成正相关。此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都有中高程度的正相关。
表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三)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检验
笔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程序,先检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角色认同的直接效应,然后检验加入中介变量后模型的拟合情况及各路径系数的显著程度。检验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人角色认同的直接作用路径系数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β=0.21,标准误差SE=0.08,p<0.01)。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加入社会支持之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支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人角色认同以及社会支持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显著,但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的路径系数由0.21变成0.11(t=0.12,SE=0.04,p=0.004<0.05),符合中介效应的条件并且是部分中介效应。
由上述可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人角色认同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既可直接影响城市人角色认同,也可通过社会支持对其进行间接影响。图1为社会支持部分中介作用路径,其中,e1、e2、e3、e4、e5、e6为误差。由图1可以看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人角色认同的间接效应为11.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1.97%。表2为社会支持部分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图1 社会支持部分中介作用路径
表2 社会支持部分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四)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结构方程模型比较
利用结构方程多模型比较法,考察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关系的作用上,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结构方程模型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定义下列相互嵌套的模型:
模型1(零模型):对于不同的组,定义相同的模型结构。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限定不同组的结构模型部分对应的预测路径系数相等。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限定不同组模型的所有路径系数相等。
由表3可以看出,p=0.21>0.05,说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的中介模型上没有显著差异,即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影响都可以直接进行或者通过社会支持进行。但是对于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大小不同。城市儿童中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为10.15%,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50.37%;而流动儿童中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为10.24%,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48.21%。
表3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角色认同的结构方程模型比较
三、结果讨论
(一)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存在分歧[9]。原因可能在于:第一,本次取样来自重庆,由于历史原因,重庆是一个融合度较高的城市,外来者带来的文化很容易被本地人接受并吸纳,所以这里的流动儿童很少感受到本地人的歧视和排斥,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比较高;第二,流动儿童带着美好的愿望进入城市,虽然与城市儿童相比,他们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但是与家乡儿童相比,他们在城市可获得的资源远远超过农村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是一种以认知为导向的认同,对城市的美好期望会促使他们克服种种困难。
(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部分中介作用
第一,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关系上,本文又一次支持了已有研究[17],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越高。那么,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影响又是如何实现的呢?笔者引入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起作用的具体过程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可以直接影响城市人角色认同,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对其进行间接影响。
以往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一直可获得或感知的社会资源[14],有意识地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虽然自身家庭经济条件与城市儿童相比差距较大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是社会支持作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角色认同之间的中介变量,为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角色认同水平提供了途径。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就学条件的改善、父母和教师的关心与同伴的接纳对流动儿童早日认同城市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都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2个群体的结构方程模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对城市人角色认同造成的影响都有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间接路径即通过社会支持对其进行影响。虽然本文证实了社会支持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角色认同之间的中介变量,但是t检验结果显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间在客观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差异不显著。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但是中介效应大小不同。本文分析结果对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提供了理论支持,对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倪光辉.我国1 400万随迁农民工子女将有望城市升学[N].人民日报,2010-03-04(2).
[2]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1):50-54.
[3]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Juan R,Nancy J.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Latino fraternity members at a Hispanic serving institution[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8,49(3):163-181.
[5]Sabatier C.Ethnic and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second generation immigrant adolescents in France:the role of social context and family[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31(2):185-205.
[6]Jimmieson N,Mckimmie B M,Rachel L H,et al.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ess-buffering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process as a function of team identification[J].Group Dynamics: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010,14(4):350-367.
[7]Timothy B,Silva L.Ethnic identity and personal wellbeing of people of color: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ology,2011,58(1):42-60.
[8]Anthony D,Jean S,Dennis J.Competence under challenge:exploring the protective influence of parental support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ino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961-979.
[9]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中国妇运,2007(6):27-38.
[10]Gilbert C.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for perceived unfair treatment among Filipino Americans:difference between San Francisco and Honolulu[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6(4):677-684.
[11]Jng E,Michael L.The role of identity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 model of depression level,identity gaps,discrimination,and accultu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7,31(5):605-624.
[12]Jenny H.Xenophobia,ethnic community,and immigrant youths'friendship network formation[J].Adolescence,2006,42(162):285-298.
[13]王薇,罗静,王毅,等.流动儿童家庭因素、社会支持与情绪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6):556-557.
[14]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30-34.
[15]袁晓娇,方晓义,刘杨,等.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5-33.
[1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7]周皓,章宁.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J].中国人口科学,2003(4):69-73.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zen-role identity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migrant children
FENG Shu-dan,YAN Xiu-feng,LI Han-fei,LI Yan-xia,JIANG Qi
(Research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itizen-role identity,the authors examine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The authors in the research collected totally 547 students from six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ongqing by random sampling,assessed them with th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questionnaire,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and citizen-role identity questionnai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itizen-role identity.Whether they are the migrant children or the urban children,the social support play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itizen-role identity.The research finally concludes that the migrant children's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not only directly but also in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citizen-role identity.
the migrant children;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social support;citizen-role identity
B842.2
A
1671-6248(2012)01-0052-05
2011-11-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XM2009062)
冯淑丹(1986-),女,河南濮阳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