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明清民居柱础艺术初探
2012-01-10董娅娜
董娅娜,刘 虎
(1.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太原030024;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丁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朝至清代40余座特色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分为北、中、南三大建筑群,院落均坐北朝南。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均建于万历年间,最早的为万历21年,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中院以清代雍正、乾隆间所建居多。南院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建于明万历者,也有建于乾隆者,更多的则是建于道光咸丰年间。据建房题记可知,建于明万历者6座,清雍正者3座,乾隆者11座,嘉庆者2座,道光者2座,咸丰者3座,宣统者1座,未发现纪年但建筑风格属清代者10座[1]。
柱础是古代建筑构件,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支撑木柱的基石,具有加固木柱、防潮防腐、减少磨损等功能[2]。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西汉《淮南子》就有“山云蒸,柱础润”的记载。和大木作、柱体、台基等构件相比,柱础的体量较小,所处位置接近人的视线,所以备受历代建筑师的重视。
丁村明清民居建筑中的柱础,全部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凡正厅或厢房外露明柱,均施用柱础,明清皆然。特别是安在正厅檐廊下的几只柱础,犹如人的眉目,不仅造型各异,并且雕刻各式精致图案,是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一、丁村柱础的雕刻手法
北宋《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总结了前代的雕刻手法“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钑;四曰素平。”素平就是把柱础表面打磨光滑,不加任何纹饰。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和减地平钑以现代的说法都属于浮雕。按其浮雕的突起程度分为高、低、薄三种。剔地起突相当于高浮雕,体积较厚;压地隐起华相当于低浮雕或称浅浮雕,体积较薄;减地平钑相当于薄浮雕,利用极薄的空间来雕刻形象,只是将图案之外的背景浅浅剥去一层。另外,还有一种线刻,一般不会列入到雕刻的形式当中,但其实际上是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雕刻手法,是用线条在石面上以最简单的方法刻画出来。
丁村民居柱础,雕刻手法雍正之前以线刻为主,显得朴素淡雅,沉稳庄重。之后,以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为主,雕刻工艺更加精巧,技艺更加精湛,纹样雕饰更加华丽,为明代所不及。丁村柱础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经常采用多种雕刻手法相结合的手段。
二、丁村柱础的造型特征
丁村柱础有单层柱础、有两层、三层柱础。常见的有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鼓形,另外,还有出现较少的鼎形柱础(见图1),还有多种不同的造型组合在一起,成为新的柱础样式,称为复合式柱础。如圆鼓与基座、圆鼓与覆盆、八角形与鼓形等丰富的组合形式,而且其中的基座还有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的区分。复合式柱础多雕制精巧,丁村柱础尤以上圆下方者居多,如双层的柱础石,下层多为方形、八角形等,上层多为鼓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多边形柱础因为有多个面,每个面雕刻一个装饰纹样,组成花卉、鸟兽或器物等系列图案。丁村明清柱础的整体高度也有所变化,明至清有逐渐加高的趋势,大概是由于清代民居尺度加大,柱础也随之增高的结果。显然,自明代以来柱础越高的年份越晚,最高的是道光和咸丰年间的作品,达到70公分[3]。但是不论高度怎样变化,其造型、内容、技法整体上还是一脉相承的,变化不大(见图2)。
图1 鼎形柱础
图2 丁村明清柱础
三、丁村柱础的装饰题材和内容
丁村民居柱础装饰内容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表达了人们思想与心理上的追求,同时又传达出人们对未来寄寓的美好祝福和殷殷希望。常见的题材有吉祥如意的,有祈福求寿的,有寄寓情趣的,也有娱乐嬉戏的,基本上反映出当时丁村人的崇尚和追求[4]。同时图案也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从图像学或符号学角度而言,其装饰纹样的真正价值为纹样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而纹样构思的基本形式主要有直观表意和借物寓意[5]。
(1)吉祥类。马上平安、三阳开泰、屡屡(驴)登高、凤戏牡丹、狮竹灵芝、海马负图、蝙蝠、莲花、丹凤朝阳等(见图3)。左图为屡屡登高,采用屡和驴谐音,画面中一头驴步步登高,形象生动,构图饱满。右图为蝙蝠,蝙蝠造型自然,简洁大方,周围饰以云纹,十分舒展,纹样整体富有美感。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常借“蝠”、“福”谐音,用蝙蝠飞临来表达“福运”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从天而降[2]328。
图3 吉祥类
(2)祈福类。喜禄封侯、吉庆平安、五福捧寿、佛手(福寿)、麒麟送子、鹿灵合欢、平安如意、平安富贵、榴开百子等(见图4)。左图为喜禄封侯,画面中一只猴子骑在鹿背上,用手中木棍捅蜂巢,上空盘旋着喜鹊,寓意为“喜禄封侯”。中间为佛手纹样,佛手取谐音寓意福寿。右图为麒麟送子,童子手持莲花,骑在麒麟背上。麒麟,传说中仁兽之名,《礼·礼运》:“凤凰麒麟,皆在效橄”。麒麟送子,意在颂人幼子聪颖、不凡[2]150。
图4 祈福类
(3)雅逸类。喜鹊登梅、梅雀争春、吴牛喘月、梅兰竹菊、博古、宝鼎、海马流云、奔马、牛、驴、琴棋书画等(见图5)。左图为梅雀争春,梅鹊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和福气的象征,因此梅雀争春寓意吉祥、喜庆、好运的到来。画面中一只喜鹊立于梅枝上,形象逼真,梅、鹊的位置、比例、布局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右图为耕牛图,刻画的非常形象、生动,笔法流畅。寓意着丰收的希望,丁村人们对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它也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
(4)嬉娱类。狮子戏彩球、牛戏莲、千斛力士等(见图6)。狮子戏彩球,是传统吉祥纹样,也是丁村使用最多的装饰纹样之一,狮子形态各异,生动活泼,表示喜庆、吉祥。
图5 雅逸类
图6 嬉娱类
(5)纹饰类。草龙纹、双夔纹、兽面纹、富贵不断头、缠枝莲、缠纹牡丹、蔓草、万字纹、云纹、金钱连套、梅花连方等(见图7)。左图为双夔纹,纹样组织严密,造型完整,采用中心旋转对称的形式,具有非常强的装饰性。右图为万字纹,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原为梵文,意为“吉祥万福之所集”[2]4。图中倾斜排列的“卍”字纹,韵律感和节奏感十足。
图7 纹饰类
丁村柱础的装饰内容使用最多的为“狮子戏彩球”、“莲花”、“喜鹊登梅”和“麒麟送子”,几乎贯通了明清两代。明代盛行的“海马流云”、“力士”、“牛戏莲”等,入清后基本绝迹,而盛行福寿、石榴、博古、四君子等图案。说明明清两代人在追求、意愿以及欣赏等方面的情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丁村明代柱础由于岁月的洗礼,细节的纹样已不太清晰(见图8)。图中分别为力士座、万兽座和力士莲花座。明代非常盛行力士座,很符合人们对柱础功能特性的观感。右图柱础是力士托举莲花座,柱脚被雕刻成八个大力士的造型,大力士形态各异,有用肩扛的,有用头顶的,有的看似非常轻松,有的非常吃力,趣味性十足。中间为仰覆莲花,莲花寓意高洁,早在春秋时代已经被拿来用作雕饰的题材,同时也是丁村明清两代贯通使用的题材。上层为一石鼓,鼓状上下面小而中间凸出的样子给人强烈的张力感,似乎柱础承受着柱子荷载非常稳定有力,石鼓上下缘处饰有连珠花纹,它是模仿鼓上的铜钉,鼓身饰满用线刻手法雕饰的吉祥纹饰。整个柱础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相结合的技法,这些雕刻技法的综合运用,使内容和造型艺术得到了完整巧妙的体现。
图8 丁村明代柱础
图9所示该柱础为丁村清代乾隆十年柱础,造型为八角形须弥座承托石鼓。中央石鼓周边用减地平钑法刻出四组如牡丹、麒麟送子之类的图案,麒麟饰翼状的火焰纹。四组之间又以寿字纹样填充,寿字纹样也是丁村三雕艺术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须弥座上枋与石鼓之间有一圈形态各异的石狮,活泼可爱,生气盎然,雕刻工艺精湛。石狮下层的环带雕刻有规整草龙纹,形象遒劲,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并相间有佛手、石榴花等纹样。整体端庄沉稳,雕刻精美,引人注目,形象组织繁而不乱,十分有章法,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和力量感。
图9 乾隆十年柱础
图10所示该柱础为丁村清代废弃柱础之一,具体年份不详。整体造型为变体须弥座上承托一石鼓,柱础表面多采用高浮雕和浅浮雕的雕刻手法,雕刻出形态各异的动物图案,有狮子、龙、羊、鸟等,惟妙惟肖,雕刻精美。纹样雕饰非常醒目,有高低起伏感,能产生很强的阴影效果和立体效果,装饰感极强,使得整个柱础十分富贵华丽。每个局部从布局、造型和雕刻上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整体上缺乏层次感,稍显繁琐、累赘。
图10 清代废弃柱础
四、结 语
丁村柱础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典雅精妙,它丰富的柱础形制、广泛的装饰题材、多样的雕刻技法,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起着烘托建筑主体的作用,对人们的思想、礼规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和规范作用,还承载着丁村人民对平和、吉祥、富贵、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丁村柱础始终贯穿了功能与审美相统一的主旨,通过借喻、谐音、象征等手法将渗透着传统礼教和民间吉祥寓意的纹饰雕刻于柱础之上,从美学角度来看装饰纹样,任何时期的装饰纹样都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6]因此,丁村民居柱础的演变,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明清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和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一个闪光点。
[1] 张成德.丁村明清民宅及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2.
[2] 张道一,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石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97,328.
[3] 陶富海.丁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3.
[4] 陶富海.丁村明清民居石作艺术[J].文物季刊,1993 (2):75.
[5] Cassier.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M].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43.
[6] 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