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化与化技术——工笔画技术光鲜背后的沉思

2012-01-10尚莹辉田增光

关键词:工笔画艺术

赵 雪,尚莹辉,田增光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2.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昌330022;3.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大理671003)

为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技术的认识和应用问题不断突显出来,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技术的作用何在?它将如何发展?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艺术创作是个复杂的过程,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是艺术家心性的外化。因此说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段艺术作品的分析有助于把握艺术的发展动态,从而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并以此引导实践。

一、工笔画发展的现状分析

1.发展态势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工笔画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有人曾用工笔画发展的春天来描述它。这个兴盛可以由“量”来体现,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国家级大型展览中工笔画数量攀升。林木先生在何家英学术研讨会上提到,他从第七届全国美展开始关注工笔画,当时工笔画占的比例为34%,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工笔画占到了50%,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美展。本届全国美展据美协的工作人员透露,比例将达到70%。在这里“本届”指的是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从第七届到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仅仅16年间,工笔画比重由34%到70%。这个速度可谓惊人!

(2)工笔画家人数增多。在各级美协会员中,工笔画家越来越多。其中以山东、江苏、浙江、天津等地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叙述着他们的故事、描绘着他们的生活、展现着他们的思想。

(3)工笔画展名目增加。近些年来,除了中国画展以外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工笔画展。比如全国工笔画展、全国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中国青年工笔画展等。这些展览的出现表明,工笔画的发展更吻合于现代审美需求,同时也说明受众的接受力更亲近于工笔画表现方式的新探索。

2.存在的不足

2010年12月5日,首届全国现代工笔画大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开幕,并在此期间举行了研讨会。在肯定工笔画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目前工笔画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面貌雷同、造型能力欠佳、视觉冲击力不足、作品完整性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此仅从面貌雷同这一现象做深入剖析。面貌雷同,主要表现在绘画题材和艺术语言的近似。艺术语言的近似也就是表现手法的相似性。目前,很多工笔画家专注于局部刻画和质感表现。似乎认定工笔画是越工越好、越象越高。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工艺性图案的偏爱、牛仔质感的描绘和剥落法的大肆运用上。毛衣和帽子的编织、牛仔装的刻划、金属装饰品的表现、细碎花纹的处理比比皆是。工笔画展充斥着技术滥用的画作。可以说,技术滥用的普遍性是导致画面雷同的主要因素。

这种现象的突出,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技术与艺术关系的问题。这里提到的技术是指和工笔画相关的技术,它包括技能技巧及媒材的使用。

二、技术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1.技术对艺术的促进

技术等于艺术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在权威性的展览中会普遍出现技术的炫耀现象呢?原来,从其词义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它们的密切关系。“技”指的是“某方面的能力;本领”[1];“技术”的含义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应用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和“技巧、本领”[1]622。而“艺”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技能;本领”[1]1561。并且“艺术”有“高明的方式、方法”[1]1561之意。从这些概念中可以得知二者彼此的交叉性和重叠性。

(1)高超、娴熟的技巧对绘画的推动作用。艺术是靠作品形式来呈现的。艺术作品的完成要通过技术手段与技能来实现。没有零技术的绘画艺术。高超、娴熟的技术有助于艺术的表达并能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3]都说明了技术对艺术的重要性。北宋李公麟以白描画著称。他的代表作《维摩演教图》(见图1)和《五马图》(见图2)是白描成为独立艺术作品的典范。

图1 《维摩演教图(局部)》宋代 李公麟纸本纵46厘米横190厘米

从以上两幅作品可得知李公麟的绘画修养。人物的精神与心理、动作与神态、墨色的浓淡、须眉的飘逸、云雾的空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非单纯技术所能达到的才能把白描的技法发展到了一种至高的境地。在运笔的提、按、顿、挫间寄予着无限情怀,把物象表现得呼之欲出。在这些高妙的技法背后,让我们体会到的是艺术家的情思。这样的艺术技巧能够促进艺术的表达。

图2 《五马图(局部)》宋代 李公麟纸本长卷纵29.3厘米横225厘米

(2)媒材的发展对绘画的推动作用。媒材的使用促进了绘画的发展。以重彩为例,它的使用增强了绘画的技术含量和视觉快感。材质美的表现与复合手段的实验尝试使画面增加了视觉强度,同时也带来了形式表现的更大空间。在画界,对重彩画的垂青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高校重彩课程的设置、重彩机构的组建和重彩高研班的红火等方面。颜料性能上的差异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感受并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新视觉、新体验为工笔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既回归传统又展现新貌。由于重彩画对绘画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更应该警惕和杜绝过度追求画面效果而忽视作品艺术境界的做法。

从刘新华先生的作品——《故土》(见图3)中可以看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性。材质特有的美感已成为艺术形式美的一部分。材料本身就是艺术欣赏的对象。意境和情思在激发人的联想的同时发人深思。

2.技术对艺术的阻碍

技术对艺术的阻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零技术或过低的技术对艺术的阻碍,二是过度的技术使用对艺术的阻碍。本文侧重对后者的阐述,因为基本的技术、技能是从事绘画的基础和根本。刻意的技术强化往往阻碍了艺术性的传达,这种技术的滥用包括绘画技巧的滥用和科技手段的滥用。原创的技术手法是值得鼓励的,但大众化的技术重复即技术滥用是值得反思的。

图3 《故土》刘新华2009年作日本白麻纸、矿物质颜料纵150厘米横210厘米

目前,工笔画在大型展览中已经凸显出泛“技术化”的倾向。令人困惑的是,工笔画家已经把细节刻画到足够吸引人眼球的程度,技术近乎达到了极限。为什么还会有视觉冲击力不够的评论呢?其实,恰恰是这些炫耀技术的表象阻碍了视觉冲击力的展现。而且,它掩盖了艺术学养贫乏与情怀思想缺失的事实。因此说,并不是技术性越高越好。正如潘力先生在《论日本美术的抽象性及其对西方的影响》中提到:“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实都更有助于传达精神意念,因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的注意力停留在形式表面而忽略本质的真实,人们通过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不完整景物的完整化这样一个过程,更能接近于发现对象的本质精神。”[4]可以说,表面效果的极端追逐,使艺术家和受众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放弃了对艺术深层含义的思考。

科技手段的滥用体现在图片细节效果的仿制和表象描绘。如数码照片及网络图片、投影仪、工程复印手段等现代设备的使用以及画作复制品的泛滥。从制作作品过程的角度来看,数码图片、投影仪和工程复印等现代手段的使用,看似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其实,在便利的同时技术的泛化已经悄悄地冲击了绘画的艺术属性。久而久之,“便利”将成为艺术的“隐形杀手”。技术复制的泛滥给艺术发展带来的危害是很显著的。手绘的不可复制性的历史被机器大批量生产改写,批量意味着廉价。另外,绘画技巧滥用的背后隐藏着现代科技滥用的秘密。越画越细致的原因还在于利用现代技术可以让人们轻而易举地看到物体被放大后的状态。对细微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对细节和局部的无限追逐。然而,对艺术本质属性的疏离必然造成工笔画发展的亚健康状态。艺术的发展必然在“技术化”误区觉醒后,复归“化技术”的人本精神上来。

照片的表象或细节放大虽然可以在刻画上给我们带来切实依据,可以将客观表象再现出来,但这不能等同于艺术中人本精神的充分传达。工笔画泛“技术化”这种技术价值大于艺术价值的认识误区,表现在作品中的表象躯壳化与精神虚无倾向是值得反思甚至质疑的。技术的进步对绘画来说是具有推进作用的,但这种实效性具有很强的遮蔽性,它会对人的审美产生干扰和误导。在这种干扰和误导之中,艺术的进步似乎等同于技术的革新,这恰好是阻碍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事实上,技术的滥用是艺术衰微的表现。

技术滥用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科技手段的借用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人们对技法的分析与研究多于对艺术本质的研讨。芥子园画谱、点石斋、大师技法解析、技法图典、怎样画XX等随处可见。而对艺术本质规律的研究却往往被技术上的认识所遮蔽。风格学、图像学的介入使理论研究鲜活起来。这种状况对于以上现象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二是艺术市场的误导。从大众的视角看,细致是功力的体现。因此,这些技术过度展现的作品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成为艺术市场的宠儿。无限度的利益回报使这些技术化的作品形成了艺术产业化的倾向。艺术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我们对艺术发展和前进的质疑。技术对艺术精神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如果仅仅是技法探索或无深层意识的心里满足倒还算是好事,但如果真是价值观的偏离则会给工笔画的发展产生误导。因为观念的转变远远难于技法的修正。绘画作品和商品的区别在于绘画作品是观念的传达,是以表现和抒发情感和思想为目的的;而商业化作品则是被市场规律制约的。艺术市场的兴盛给艺术家带来了利益,但不应把艺术市场看成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更不能误导艺术的发展走向。在这里并不是说只要艺术市场存在就会对艺术的发展存在危害性。事实上,优秀作品的价值也会在艺术市场中得到切实体现,但这不简单等同于商业化作品。

总之,技术与艺术的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在技术对艺术的促进作用上,也体现在技术对艺术的阻碍作用中。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促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技术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尽管技术与艺术有着互为依存的联系,但是技术不等于艺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独立存在。所以说,技术性的表现不等于艺术性的表达。“傅雷先生认为光的游戏固然是伦勃朗的特点,但伦勃朗作品的价值并不仅在光暗的问题上。他说:‘如果这方法不是为了要达到一种超出光暗作用本身的更高尚的目标,那么,这方法只是一种无聊的游戏而已。’”[5]评析一幅画作,不仅要看它画出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人们有什么样的精神启迪。

杨卫在《没有灵魂的现代性》中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见图4)都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之所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能够成为一个标志,并不是因为这幅作品有过去“领袖像”的超大尺寸、史无前例地描绘了一位普通农民的形象,也不是因为这幅作品出现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前后,而在于这幅作品将中国儿女对父辈们的苦难集中到了情感的画面上,就如同1920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样,其中所放大的那些感人肺腑的亲情,赋予了整整几代中国人对衰老背影的历史化凭吊和深情回眸。”[6]梵高的艺术成就对20世纪艺术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从东方艺术中吸收营养,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那跳跃的笔触和色彩给世人留下了永恒的印象。梵高无疑是注重形式运用的高手。但分析他的艺术理念可以得知,他认为绘画是自我内心的表达而不是线条、色彩等纯形式的表现。

图4 《父亲》罗中立 1980年布面油画纵216厘米横152厘米

由此可见,技术需要附加深层次的内涵和主体意识才称之为艺术。它是给艺术家定位的基本点。正如杨沛璋先生在他的《砚边琐谈》中谈到的那样:“一幅好画的完成是你全部的学识、技法、情感的真实记录,而不仅仅是技法精湛的制作表现。”[7]

四、如何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如此紧密而又彼此独立。技术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但它却不能改变艺术的本质属性。处理二者的关系应该以艺术的核心价值为准绳去分析。明确艺术本身的价值追求,这无疑是技术运用的基本目的。情思表现与意图传达是艺术的核心所在。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技术是为艺术语言传达服务的。不管技术对艺术的冲击有多大、也不论造成这些现象的因素有多少,我们都需要深入于个体生命与艺术本体的自觉上来,观念和立场是艺术发展的方向,情感、思想和理念是艺术的生命。形式再丰富、技法再更新,如果没有情感、思想和理念都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空的外壳。因为“艺术创作毕竟是一件精神性的事业,如果丧失掉了这个精神性的光环,那么,它就真是成了一张壁纸,虽然也有斑斓的颜色,但却永远也深入不到时代的心脏,进入不了观众的内心。”[6]20程帆在《我听傅雷讲艺术》一书中也提到:“如果一部作品仅只让人注意到它的技巧,那这部作品则在很大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艺术与技巧的关系应该如我国古人所言‘得意忘形’‘得鱼忘筌’,方才显得自然,而自然正是傅雷先生对艺术表现的要求,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93

技与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范畴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儒家和道家分别对此有不同的阐述。虽然在古代就有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讨论,但在时下,技术的追问却重于艺术的研讨。相反,在日本却并非如此。吴晨荣在分析日本设计业的成就时曾提出:“日本设计业在设计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是‘重技更重道’这种设计理念深入的结果,这是一种符合当代设计文化发展规律的设计观,它的特点是不仅注重设计技术的把握,更注重具有哲学意义的设计思想的体现。而这种对设计思想观念的倡导,不仅使设计在技术层面发挥了其张扬个性的原创精神,同时在整体风格方面也使设计得以进入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层面,这就是形成当代日本设计风格与文化的根本保障。”[8]黑川雅之先生也曾说过,他很奇怪于为什么中国的设计师总在不停的询问技术问题,却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属性置之不理。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仅限于技术的提高而沾沾自喜则是近似无知的表现。技术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和掌握。而思想、文化的累积却非一蹴而就之功。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把握艺术本质的关键所在。

五、结 语

本文把技术的滥用归为“技术化”的范畴;把由精神、思想、文化引领的艺术表现归为“化技术”的范畴。针对工笔画的现状,工笔画发展的落脚点应该是从“技术化”的迷途中走出来,去追求“化技术”这种更高层次的境界。确立二者的主从地位和不平衡发展性,从而试图去解决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度的把握是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因为艺术不能只取悦于人,更重要的是打动人心。重技轻艺似乎已经不是个体现象,而是集体倾向。对此问题的改善,我们不该做一个旁观者,而要做一个参与者。不要过分夸大技术的负面影响,更不要被表面的兴盛吞噬殆尽,思想和文化是艺术的灵魂。居安思危、拨开迷雾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近百年中国艺术论辩中,有关中国艺术精神和的绘画题材的新旧之争、艺术与科学之争、精确写实与中国传统“形似”之争、中西艺术差距与差异之争、中国画“危机”论之争等,笔者认为,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也应该列入其中。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说,这种关系是权衡艺术创作高下的标准和尺度,同时它也将越来越被理论界所关注。如前所述,关于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探讨,旨在当下工笔画的兴盛发展状态之下,立足于民族文化与艺术本体,既要重新审视“技术化”带来的艺术发展异化现象,即技术化的艺术成分缺失现象,也要重新审视“化技术”带来的人文情怀对当代社会及人生的深切关注,即人文化、精神化、心灵化和情感化的艺术传达。为工笔画发展的取向提供线索上的思辨,以期时代的进步伴随工笔画艺术的新发展。

[1]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561.

[2] 余国庆.论语今译[M].合肥:安徽出版集团,2007:202.

[3] 马恒君.庄子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27.

[4] 张 敢.清华美术:当代艺术抽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7.

[5] 程 帆.我听傅雷讲艺术[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93.

[6] 杨 卫.没有灵魂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10.

[7] 天津美术学院.北方美术[M].天津:北方美术编辑部,2002:63.

[8] 吴晨荣.思想的设计:黑川雅之与日本的当代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画店出版社,2005:46.

猜你喜欢

工笔画艺术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纸的艺术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
因艺术而生
葛明杰工笔画作品选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吴绪经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