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脊柱炎MRI征象24例分析
2012-01-08刘勇,罗丽
刘 勇,罗 丽
(泸州医学院:1.附属中医院磁共振室;2.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四川泸州 646000)
化脓性脊柱炎包括脊椎骨髓炎及椎间盘炎,占骨关节化脓性炎症的5%,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本病病情严重,早期就可引起脊髓受压、神经根痛甚至截瘫的症状[1]。MRI对早期病变敏感,提供信息全面,诊断依据可靠倍受临床关注,被认为是早期诊断本病的最敏感、最准确的方法之一[2]。文献报道,MRI的诊断敏感性为96%,准确度为94%,明显优于其他检查,目前提倡将其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7例;年龄14~67岁,平均38.5岁;病史1周至2个月不等,以2~3周左右为多。其中,腰椎18例,胸椎2例,胸腰段1例,腰骶段3例; 4例有腰部扭伤史。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胸背部或腰骶部疼痛、下肢疼痛伴程度不等功能障碍;12例伴不全瘫痪,14例有高热史,5例出现寒战,白细胞升高15例。
1.2检测方法 24例均作全脊柱MRI检查,采用Philips Intera1.5T超导型磁共振仪。扫描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PDWI、脂肪抑制(STIR);T1WI/T2WI/STIR作全脊柱矢状位(SAG)扫描,病变段加扫T2WI横断位(TRA)和PDWI冠状位(COR)。扫描参数:T1WI/SAG:重复时间(TR)400 ms,回波时间(TE)10 ms;T2WI/SAG,TR 3500 ms,TE 110 ms;T2WI/TRA:TR 2500 ms,TE 120 ms;STIR/SAG:TR 2 500 ms,TE 70 ms,IR 170 ms;PDWI/COR,TR 1 000 ms,TE 31 ms。层厚3 mm,层间距0.3 mm。矩正256×512。采集2~3次。对MRI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 结 果
2.1发病部位 21例为2个相邻椎体破坏并累及椎间盘,3例为单节椎体破坏椎间盘未受累及。分布:胸椎2例(T3~4、T9~10),胸腰段1例(T12~L1),腰椎18例(3例L1~2,2例L2~3,6例L3~4,4例L4~5,L2、L3、L5单椎体发病各1例),腰骶段3例(L5~S1)。
2.2病变椎体及椎间盘表现 24例均有骨质破坏,椎体相对面斑片状骨质破坏19例,带状破坏5例,软骨下新月形骨质缺损伴硬化缘5例。24例均有程度不等骨质增生硬化及椎体普遍骨髓水肿。23例椎体变形轻微,无明显塌陷;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椎体折成前后两半并形成尖端相对的楔形骨块。椎间盘受累21例,表现为椎间盘变形破坏,伴囊性变或积液16例。椎间隙明显变窄6例,轻微变窄13例,稍增宽5例。病变段脊柱序列线连续,曲度基本正常。T1WI病变椎体及椎间盘分界欠清并为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STIR为高信号;椎间盘囊性变或积液为边界较清的高信号(T2WI/STIR);骨髓水肿为高信号(STIR);各序列骨质增生硬化为低信号。见图1。
2.3周围结构改变 24例病变椎体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STIR为边界不清斑片状或大片状稍高信号。椎旁脓肿9例,脓肿较小,壁较厚,各序列其壁为等信号,T2WI/STIR/PDWI脓腔为边界较清的条片状或小梭形稍高信号。病变均位于硬膜囊前缘,该区域信号混杂及硬膜囊低信号线模糊;18例见相应平面硬膜囊及蛛网膜下腔受压,7例脊髓受压。见图1。
①~④为同一患者,L2~3椎体及椎间盘破坏;①T1WI呈低信号;②~③T2WI/STIR为稍高信号;③骨髓水肿STIR为高信号;③~④椎旁脓肿STIR/PDWI为稍高信号。⑤~⑦为同一患者,L5椎体破坏伴病理性骨折;⑤T1WI呈低信号,⑥~⑦T2WI/STIR为稍高信号。⑧硬膜囊及蛛网膜下腔弧形受压。
3 讨 论
3.1临床特点 化脓性脊柱炎好发于腰椎,其次为胸椎、颈椎及骶椎[3]。椎体发病多见,附件发病次之,椎间盘易受累及。临床分急性、亚急性及慢性3种,以急性多见。典型病例发病急骤,高热、寒战,白细胞升高,血培养阳性,2周至2个月可出现神经根、脊髓受压及截瘫等并发症[4]。不典型病例症状多样,以疼痛及下肢功能障碍的症状为主。
3.2病因、病理特点 本病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为血源性感染,其次为外伤及局部蔓延。椎骨干骺区丰富的血供使该处成为椎骨感染的首发部位,然后病变经血管扩散到椎间盘的周缘或破坏终板进入椎间盘,再感染邻近椎体终板及椎体[5]。骨质破坏与骨质增生硬化并存为其主要病理特点[6]。本组20例为血源性感染,4例与腰部扭伤有关。21例起病于椎体边缘的松质骨,并逐渐向椎体中心蔓延,同时累及终板、椎间盘及邻近椎体;椎体向对面骨质破坏合并小脓肿、肉芽组织及硬化带;椎间盘病变轻,以局部囊变或积液多见。3例起病于椎体中心并蔓延整个椎体,骨质破坏以椎体中心为主,1例继发病理性骨折;单椎体发病,椎间盘未累及。早期骨质破坏伴随增生硬化,中晚期以增生硬化为主。24例均有骨髓水肿,骨髓水肿不限于破坏区,遍及整个病变椎体。
3.3MRI征象分析
3.3.1椎体改变 分为破坏区和非破坏区。破坏区两个椎体相对面斑片状、带状、星月形骨质破坏,破坏范围未达整个椎体,以1/3椎体高度为多,本组21例为这种表现。单椎体破坏,以椎体中心区域破坏明显,可继发病理性骨折,本组3例为这种表现。24例中,1例病理骨折导致椎体显著变形,23例椎体虽有破坏,但变形、塌陷轻微,椎体高度基本正常,这与化脓性脊柱炎破坏与增生硬化并存的病理特点有关。破坏区T1WI为低信号,STIR为稍高信号;T2WI为等信号8例、稍高信号16例。破坏区于T2WI呈等信号,与文献报道相符合[7-8]。24例均见非破坏区病变椎体骨髓水肿和骨质增生硬化。骨髓水肿出现早,具有弥漫性的特点,为本病的早期表现之一,STIR成像是诊断骨髓水肿的金标准;本病骨髓水肿于STIR相为大致均匀的高信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骨髓水肿的诊断,MRI较平片、CT具有绝对优势。骨质增生硬化程度不等,以中晚期明显,各序列为低信号,平片、CT较MRI对骨质增生硬化显示为好。
3.3.2终板的改变 24例中,21例椎体终板破坏,呈终板掩盖征象;1例终板断裂,与椎体病理性骨折有关;2例终板改变不明显。
3.3.3椎间盘、椎间隙改变 21例椎间盘受累及,病变较轻,表现为椎间盘变形破坏、囊性变或积液。椎间盘囊性变或积液主要见于髓核区,可能与髓核亲水性强、渗透压高以及黏多糖蛋白适宜菌体生长等因素有关。椎间隙以轻微变窄多见(13/24),显著变窄和增宽少见。椎间隙变窄程度轻,与椎间盘病变轻、椎体破坏塌陷少有关。椎间盘积液或囊性变可致椎间隙增宽。
3.3.4椎管改变 本病容易累及椎管,早期就可引起硬膜囊、脊髓、神经受压,导致临床症状严重[3]。本组18例见相应平面硬膜囊及蛛网膜下腔受压,7例脊髓受压。24例脊髓信号正常,多与硬膜囊的阻挡作用有关。
3.3.5椎旁脓肿、软组织改变 本病椎旁脓肿较少见(9/24),为厚壁小脓肿,不具流柱性,与文献报道化脓性脊柱炎椎旁脓肿相符合[9]。PDWI/COR对椎旁脓肿显示较好。24例均见软组织肿胀,软组织肿胀出现早,为本病的早期表现之一;STIR是诊断软组织病变的最佳序列[11],脂肪组织信号被抑制呈低信号,软组织肿胀为高信号。
3.3.6脊柱曲度及序列线改变 本病因椎体破坏与增生硬化并存致椎体塌陷变形轻,椎间盘病变轻,椎间隙狭窄程度轻,脊柱曲度基本保持正常,畸形极少见。本病很少引起脊椎滑脱,因此序列线连续。24例脊椎曲度及序列线基本正常。
3.4鉴别诊断 化脓性脊柱炎应与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鉴别。脊柱结核:发病缓慢,病程长,以月、年计算;骨质疏松并慢性进行性骨质破坏为特点,增生硬化极少见;通常多个椎体及椎间盘破坏,椎体塌陷明显并椎间盘显著变窄,脊柱后突畸形[10];常有囊砂样死骨及干酪样钙化以至信号混杂;椎旁脓肿多见,为较大薄壁寒性脓肿,具有流注性。脊柱转移瘤:常为多椎体、多附件连续性或跳跃性破坏,破坏后被软组织肿块充填或包埋[11];椎体高度变化小,脊柱后突畸形少;罕见椎间盘受累,可能与肿瘤嗜养及椎间盘无血供有关;椎旁脓肿及死骨极少见;病人年龄较大,多数可查见原发灶。
[1]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3-874.
[2]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1-113.
[3]Kamani I,Syed I,SaifuddinA,et al.Vertebral osteomyelitis wietout disc involvement[J].Chin Radiol,2004,59(10):881-891.
[4]程敬亮,祈吉,肌肉骨骼系统MRI成像[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991-992.
[5]胡有谷,党耕町,唐天驷.脊柱外科:下
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23.
[6]邱丽芹,谭威.化脓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分析(附22例报告) [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6(7):61-62.
[7]王鹏,万春虎,张永刚,等.鉴别结核性脊柱炎和化脓性脊柱炎[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6(8):454-455.
[8]于静红,陶美丽,尤壮志.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10):45-47.
[9]Tali ET.Spinal infections[J].Eur J Radiol,2004,50(2):120-133.
[10]王雪飚,郭建.MRI STIR技术在诊断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5,13(4):279-282.
[11]陈瑶,丁永生,袁军.MRI在脊柱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