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鸽图》: 飞越太平洋的“信使”

2012-01-08凌承纬张怀玲

红岩春秋 2012年2期
关键词:防空洞罗斯福幅画

文◎凌承纬 张怀玲

《百鸽图》: 飞越太平洋的“信使”

文◎凌承纬 张怀玲

作为礼赠的缘起与身份

众所周知,《百鸽图》是张书旂为祝贺罗斯福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而创作的。那么,这一经典的创作是怎样发起的?又是以谁的名义赠予罗斯福的呢?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出版物中关于该画创作的发起及其作为礼物的“身份”的记述绝大多数为《百鸽图》是受国民政府委托创作,以中国政府的名义作为中国国礼赠送给罗斯福,是中国与美国国家之间的礼仪交往。但这些公开的文字却存在着说法不一等诸多问题,且都没有说明依据,这就留下了疑问——究竟真相为何?

张书旂早在1957年便去世了,而与此事有关的人物亦都不在人世,并且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台湾国史馆也没有相关的档案资料。因此,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历史档案与文献成为解开疑题的重要依据。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主要报纸和刊物中,关于张书旂和他的艺术的文字记载有近百条,艺术介绍专版2个。其中,1940年底至1941年初的时间段中与《百鸽图》有关的消息、报道、评论有36条。然而,就在这36条文字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该画是张书旂受国民政府或某政府官员委托而创作的记载,也没有关于《百鸽图》是作为中国政府的国礼送给美国政府或罗斯福的说辞。所有这些文字的一致说法是:张书旂为祝贺罗斯福连任总统而创作了《百鸽图》。如:《中央日报》1940年12月22日报道:“中央大学教授张书旂以《百鸽图》赠美国罗斯福总统,庆贺三届连任,定于二十三日在嘉陵宾馆请美大使詹森接受转献。”《大公报》1940年12月23日在题为《“百鸽图”张书旂绘赠美总统》一文中以中央社讯写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连任大典,增进中美邦交起见,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第二天又以《张书旂氏“百鸽图”馈赠美总统》为题报道馈赠仪式的情况,以本报讯写道:“《百鸽图》之馈赠,聊以代表作者对罗斯福总统之敬意。”

关于《百鸽图》创作的由来,最为翔实的报道当属1940年12月18日《新民报》“曲线新闻”专栏中《张书旂画百鸽图》一文,这是该报在举行《百鸽图》赠送仪式前5天采写的报道。文中写道:

张书旂君以粉画著称于时,每构一帧,经营甚苦,因而不必顾緑倪黄,自然佳胜。花木翎禽草虫,尤能匠心独运,自辟蹊径,世无比肩,六月以前,张偶观鸽舍,忽触灵机,欲作一图,偏摹鸽影,举赠有助于世界和平之人,以鸽原为“和平之鸟”也。当时曾与宗白华、方东美两教授言之,宗方二人,极力怂恿,以速其成。张第日往看鸽,其翔也如何,其伏也如何,穀穀而鸣也如何,一一皆得其神,默识于心,而未及于落墨。迨罗斯福三度膺选美总统,张矍然曰:“此画有主矣。”遂举巨幅纸,高阔如堵壁,一一缀鸽影于其上,其数凡百。翔也,伏也,穀穀而鸣也,似将破纸而飞,其迟迟未去者,适将俟伴其和平主人也。

文中如此详细地描述了张书旂精心构思与绘制的过程,以此看来,关于《百鸽图》创作的由来和赠画的主体已基本清楚了。不仅如此,这篇报道还对该画举赠者的名义作了明确记述:“张道藩君闻有此画,遂请以中美文化协会名义,举赠美总统;中大艺术系以张为教授故,坚请以中大名义出之。最后决定,两衔併列焉。中大校长罗家伦,特乞蒋公就图上题‘信义和平’四字,俾成双绝,画已赉往,即可签书。”

事实已基本清晰了,而美国罗斯福图书博物馆里的历史档案——当年就赠送《百鸽图》一事往来于中美之间的信件,其中包括张书旂致罗斯福、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即詹森)致罗斯福以及罗斯福致约翰逊的信等更加证实了画作的由来和其作为礼物的身份。显而易见,从格式、性质来看,这些信件均属私人之间的通信,而非政府之间的公函。张书旂致罗斯福的信(译文)内容如下:

尊敬的罗斯福总统:

我非常荣幸能有此机会给您写这封信,并承蒙您的大使的好意请他转赠给您一幅由我创作的题为《世界和平的信使》的画。

我赠送给您这幅画,作为我对您、您的政府以及美利坚民族对中华民族一直怀有的深切同情的感激的象征。我想我是代表中华民族向您表达这份真挚的感激之意的。

满怀敬意的 张书旂

1940年12月23日

罗斯福致约翰逊的信(译文)内容如下:

亲爱的约翰逊:

我很有兴趣地阅读了您1940年12月24日的来信,以及随信寄来的一幅由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张书旂所作的中国画。对于张教授赠予我这幅画的好意,我表示由衷的感谢。蒋介石将军亲笔所题的画名,以及罗家伦博士为这幅画所作的诗使得这幅画更显珍贵。鉴于如此美好的赠予,请代我向蒋将军、罗博士以及张教授转达我的谢意,以及我收到这幅画的愉悦之情。

您真诚的 富兰克林·D·罗斯福(签名)

1941年1月23日

其中,在张书旂给罗斯福的信中,“我赠送给您这幅画”、“我对您、您的政府……”、“我是代表中华民族……”等句都使用了第一人称,而在罗斯福给约翰逊的信中,“张教授赠予我这幅画的好意”一句也用语明确。另外,罗斯福请约翰逊代他向蒋介石、罗家伦和张书旂转达谢意时,对蒋、罗的称谓也颇有讲究,即以军衔、学位等非职务性称谓。同时,所有信件中均没有出现“中国政府”、“美国政府”、“国礼”之类的词语。

而1941年4月2日的《商务日报》有一则题为《百鸽入白宫——美使代表罗总统致谢》的报道。文中提到罗斯福收到《百鸽图》后亲函美大使代为致谢一事,特别引用美大使致罗家伦的信函:“罗校长阁下,顷奉罗斯福大总统私人来函,嘱余代彼向执事致谢中央大学张书旂教授绘赠之百鸽图,对于执事在图所题吟之诗篇及其美意,尤为感激,特此奉达,即希察照!詹森敬启。”这封信应该就是约翰逊大使按罗斯福在1941年1月23日给他的信中所嘱写与罗家伦的。值得注意的是,信文明确提到“罗斯福大总统私人来函”。

由此可知,《百鸽图》是张书旂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专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对中国抗战事业持深切同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创作的一幅绘画。这幅画不仅艺术水平很高,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一方面真诚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另一方面揭露了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摧毁生命与文明的罪恶;同时还代表中华民族对美利坚民族一以贯之所给予的同情和支援表示感激。蒋介石的亲笔题字和罗家伦的亲笔赋诗,更凸显了画作的主题思想,加重了其所蕴含的政治和历史意义。当然,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蒋介石的题字以及赠画仪式上国民政府、国民党要员的出席,便有了《百鸽图》的创作与赠送是政府行为的说法。

《百鸽图》是张书旂以个人名义赠送给罗斯福总统的,是中央大学和中美文化协会“两衔併列”出面与美国(大使馆)联系,协商并履行了赠画手续。这不仅仅是一位中国艺术家与美国总统之间的个人交流,实质上更是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为增进友谊、共同对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次具有深刻意义和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张书旂随后以“艺术使者”身份出访美国,受到普遍欢迎的实情更证明了这一点。

礼送与赴美

从抗战时期重庆新闻史料看,《百鸽图》应是在1940年12月23号以后,由泛美航空公司的“中国飞剪号”水陆两用飞机从重庆运往美国的。此间,报纸曾以《“百鸽图”将由飞机运美》为题进行报道:“《百鸽图》由美大使詹森(即约翰逊)代表罗总统接受后,即将由飞剪号寄美,期于一月二十日寄到白宫,于就职典礼时可以悬挂。”据罗斯福图书博物馆记录,《百鸽图》确实是在1941年1月运送到白宫,同年晚些时候由白宫送到罗斯福图书博物馆收藏至今。

看来,《百鸽图》既没有作为国礼随中国代表团运往美国,张书旂也没有随《百鸽图》赴美参加罗斯福总统就职典礼。按照1932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宪法第20条修正案,总统就职典礼举行日期确定为1月20日。罗斯福第三次连任总统的就职典礼于1941年1月20日中午12点在华盛顿举行,而张书旂则是在1941年4月29日由重庆出发飞往香港,然后乘船前往美国。有史料记载,他离开重庆前,中央大学艺术科的同学还曾举行茶话会为他送行。张书旂此次以“艺术大使”的身份访问美国,目的是明确的:一是传递中国人民的友谊,争取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战事业的同情与支援;二是举办画展和讲学,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其三,售画,以其所得支援国内抗战事业,而非“应邀赴美参加罗斯福总统的就职盛典”。张书旂赴美得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和教育部的资助。为减少国家负担,他在滞留香港期间举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画展,以卖画所得补贴访美经费不足。此间,他还应陈孝威将军之邀为英国首相丘吉尔创作了一幅名为《云霄一羽》的画作,并由当时被称为江东才子的杨云史配诗。《香港星期天信报》在11月9日载文《一份赠予丘吉尔先生的中国礼物》,同时刊载了这幅画作和诗作。《云霄一羽》一图现存于丘吉尔故居查特韦尔庄园。

在张书旂滞留香港期间,因为战争时局变化而致使由港赴美的乘客大增,船票紧张。直到9月11日,他才得以启程赴美,于10月5日抵达美国旧金山,由此开始了长达5年之久的北美之行。

在防空洞内完成?

一些史书和文章中有写到《百鸽图》是在战时陪都的防空洞内完成,如:“画家动笔期间,正值日机对重庆及文化区疯狂轰炸,这幅画完全是在重庆大学的防空洞里创作而成的”、“值得一提,张书旂在重庆创作此画时,环境极其险恶,日本飞机狂轰滥炸,他竟能沉着挥毫,画了三天三夜,这幅传世杰作是在重庆防空洞内完成的”等等。然而,这些说法是缺乏依据的,原因在于:

创作条件不适宜。抗战时期,重庆的城市防空设施分为防空壕、防空洞、小型避难所和避难室几种。其中,供市民避难的主要是防空洞,全市计有660余个。囿于战时困难,防空洞内的设施条件非常一般,光线、空气等都较差。同时,每当空袭来临,市民匆忙入洞,洞内常常拥挤不堪,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百鸽图》长达3.5米以上,这样一幅巨画在防空洞拥挤的人群中根本无法展开,且须有巨大的画案(或墙面),以及各种颜料、画笔、水墨等绘画设施和工具材料,而这些在防空洞狭窄的场合里也是根本无法摆放的。

没有进洞的必要。据史料稽考,《百鸽图》创作的时间应是在1940年11月5日至12月23日之间的48天中,即罗斯福第三次竞选获胜连任美国总统成功之日至重庆举行《百鸽图》赠画仪式之间。而此间正值重庆的雾季,日本对重庆的空袭因大雾弥漫基本停止。1940年,日机对重庆的大轰炸主要是在5月至8月期间。这是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执行所谓“101号作战”计划,对重庆及周边地区实施了连续3个月残酷野蛮的无差别大轰炸。而9月至10月,虽然也有轰炸,但力度已经减弱。据《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日志》,1940年11月至12月期间,重庆城区和附近郊区没有日机空袭的记录,唯一一次空袭警报是在12月1日,日机没有投弹就返回了。因此,在这段时间中没有进防空洞的必要。

没有相关报道。在1940年底前后的重庆报纸中,关于张书旂创作《百鸽图》的所有报道、消息、评论均没有谈及是在防空洞内完成的文字。

因此,日机大轰炸期间,张书旂在躲避空袭时进行创作构思是有可能的,而要实施创作则不可行。

抗战期间,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旂在大后方重庆创作了中国画《世界和平的信使》(又名《百鸽图》),赠予美国总统罗斯福,祝贺他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和平冀盼与友好情谊。这幅经典画作因此轰动一时,也留下了种种疑问。

(本文作者凌承纬系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怀玲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吴佳佳】

猜你喜欢

防空洞罗斯福幅画
买画
遇见大师
猜画
进防空洞纳凉有讲究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解码防空洞重庆真实与想象的第二空间
防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