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盘扣
2012-01-06张云婕
张云婕
摘要:盘扣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独特的手工技艺,由中国结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好象征。盘扣的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制作精良。盘扣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发展至今,无论是在少数民族服饰上的继承发扬还是在现代服饰中的巧妙利用,它都在以一种出其不意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如今,盘扣这一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饰完美结合走上了国际舞台。
关键词:盘扣传统元素民族服饰现代服装设计
1、盘扣的渊源
远古时期,人们由于没有掌握文字,通常使用绳子打个结来记载时间和重大事件。“结” 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结”不仅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同时,它也是一门可供欣赏的艺术。
我国早期的服装,要使衣服合体保暖而不散落,人们需要借助于“结”带来束起繁冗的衣服。明朝时期,“结”仅仅出现在内衣上。而清朝盘扣的出现开创了中国纽扣的历史。盘扣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传承色彩,由于满族人射猎需要衣着利落干练,便于坐骑。而清朝的满汉民族大融合,让盘扣穿越民族界限,成为了传统服装文化中的经典配饰。可以说,盘扣的传扬是中华多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的根络;而今天我们所见的马褂、旗袍和唐装上衣这些中式服装中的经典都是用盘扣在正面固定衣襟,这使得盘扣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形影相依,成为中国传统服饰的标志性元素。
2、盘扣的美好寓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盘扣一直作为一项重要手艺在民间广泛流传。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盘扣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细腻优美,花样繁多。盘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形式的展现,几百年来,它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观念和象征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自然灵性和人文精神的表露。如蝴蝶扣与“福”字谐音,希望生活能幸福美满。又如琵琶,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借用琵琶扣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3、盘扣的种类
在我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盘扣称得上是一朵奇葩。纯手工制作的盘扣通常是一对,由一公一母组成,公的一端是结,母的一端是环,把结系进环中,就起到了固定衣服的作用。手工盘扣有其特殊的工艺性,它运用细腻、婉约的手工扦边和盘花扣,表现出一丝不苟的自我涵养,精巧的盘扣中蕴含着精致。每一例盘扣都有表现其特征的名字。
传统盘扣主要有直扣和花扣两种类型:直扣也称一字扣,直扣造型简洁朴素。花扣:有蝴蝶扣、蜻蜓扣、菊花扣、梅花扣等。花扣的造型曲线优美装饰感强,欣赏价值极高。在形形色色的传统服装中,衣襟上的盘扣常常起到画龙点睛般的传神作用,显得格外端庄典雅。
4、盘扣在服饰中的巧用
盘扣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工艺服饰品,以其强烈的形式感,简练无拘无束的造型影响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在缝制的过程中. 盘扣能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点线结合或线面结合或直线曲线任意发挥中,她超越了时代,不受具象形态的约束,从古典瓷器到园林石桥,从神话人物到四大名著,每一个形象都是最能够代表中华古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性标志。盘扣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表达着不同的服饰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含蓄和典雅;低领配盘扣,洋溢着浪漫和娇俏;长裙中密密地缀一排平行盘扣,于端丽之中见美感;斜襟短衫缀上几对似花非花的缠丝盘扣,于古雅之中见清纯。
现在,盘扣不仅仅用于旗袍类的传统服装,同时也被许多设计师广泛用于各类时装。
2009年春夏时装周,巴利(Bally)的装饰初恋般爱上中式盘扣;雅格狮丹(Aquascutum)的军装款大衣采用了中式立领和一排金色盘扣,充分地展示了低调的华丽。阿玛尼(Armani)09年春夏女装充满了宫廷和奢华味道。那些微微翘起的肩部,裙子的下摆和裤脚口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故宫里的琉璃瓦的房顶和屋檐。细节的处理上,他们大胆运用了一些中国元素——盘扣及中国结,恰如其分地出现在服装的一些部位。
2011年春夏的T台上,世界各国设计师奇思妙想,在盘扣上加以时尚元素点缀,或增加印花或变换外观形式或演绎丰富色泽。Louis Vuitton2011春夏就大量运用了盘扣的设计手法。
如今,盘扣的运用远不仅局限于服装这一领域。她还可以运用到服饰中来,如帽子上的装饰扣,手套上的装饰扣,还有腰带、鞋子、胸针、耳环、内衣等众多服饰用品中来,因她的材质多样化,款式多样化与色彩多样化都决定了她在未来市场上的多样性,继承性与发展性。
5、结束语
自从2001年上海举办APEC会议后, “唐装”似乎成为了中式服装代名词,风靡全球服装市场。然而,民族服饰要有延续的生命力,不仅要发展民族文化,还必须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引导时尚潮流。仔细观赏那精致的盘扣,它蕴涵着无尽的民族底蕴,述说着人们寄予它的美好寓意。
悄悄地,中国风刮了起来。街头巷尾,我们常会看见时髦的女孩子身着传统的中式衣服:精致的盘扣、织锦的质地,让人们再一次品到了远古的神秘与东方的灵秀。百般风情的盘扣,为现代人的“咖啡生活”增添了一抹清香。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责任编辑: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