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中的美学体现

2012-01-06赵琴

艺海 2011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性歌剧美育

赵琴

美学的范畴非常得广,美学的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把美学的基本观点运用到专业教学当中,通过声乐教学向学生渗透美学,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到专业技能,还能深层次地体会领悟作品的美,这样通过美学的渗透能更好地促进声乐教学,使教学体系更完善。“美学”是一种属性,它最终表现为人的修养、品格、情感。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在声乐课教学中美育将如何体现?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把握,从不同角度阐述。

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

娴熟的声音技巧和完美的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没有技巧根本谈不到艺术表现,脱离了艺术表现,演唱技巧也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二者的统一,是演唱时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歌唱的技巧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传统唱论中关于运气吐字、起调行腔、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的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对技巧的高度重视,所谓“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歌唱技巧也早已传为佳话。但在声乐教学中声音技巧的训练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贪大。首先要做到量力而行、因人而异。在声乐学习中,无论哪种技巧的训练都是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而成的,教师切不可过急过高地要求学生。另外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认识水平、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计划、目标和期望值也要因人而异。如果让刚入门的学生去演唱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大作品,学生出了用嗓喊叫以外根本没有别的办法,这样一来学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也大大损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自觉进入演唱状态。我们都知道,声乐演唱需要使口、唇、齿、咽、腭、声带、肺、腹达到控制自如,而在身心紧张的状态下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上的每一分钟,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想象。

歌唱技巧训练固然重要,但它不是演唱成功的唯一条件,更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只有技巧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获得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而艺术表现主要突出一个“情”字,因此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比技巧更为重要。在演唱时要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领会与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教师要唤起自己曾经的情感体验,通过动作示范、声音力度、演唱速度、声音色彩以及语言讲解,传达出声音形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体验到这种情感,以引起欣赏者的激动,能以积极的状态去捕捉声音感觉。教师良好的情感状态,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它是歌唱创造的一种强大动力,会激发学生自觉地分析、体验、想象和表现好作品。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二、从多方面把握音乐的内容

在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时,不能单一地只从歌词或旋律出发。音乐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包括直觉的、非想象的、可听的内容和非直觉的、想象的、非音乐性的内容。

1.从音乐性的内容把握:音乐中音乐性的内容是客观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内容,它来自音乐自身的结构逻辑,不受听众的想象联想的影响。它包括音乐的基本情绪、风格体系和精神特征。

基本情绪是音乐中人人能感受到的,大众化的内容,就像美学家玛克思•德索认为这是一种审美反射:“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听清歌词与旋律,就觉得深受感动了。有的音色使人兴奋松弛,有的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玛克思•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如:歌曲《好日子》表达欢快的情绪,《让世界充满爱》表达乐观向上的情绪,《兰花花》表达哀伤悲愤的情绪。对一首歌曲基本情绪的把握是学生对歌曲的第一印象,教师可交由学生自己领悟和提前感知,无需在课堂上做过多分析和提示。

风格体系则并非单纯依靠感性能体会。如古典主义歌剧的风格特点浪漫、优雅、安静、情调、简洁、精华,音乐展开脉络清晰,逻辑关系清楚。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就相应缺乏逻辑性,而想象力极为丰富。另外有的作曲家善于表现外在的精致的东西,而有的作曲家则善于表现内在的细腻的内容。而这些则需要去归纳、分析才能体会到。这种归纳能力就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意识提高学生这种能力。如在学习舒伯特的歌曲《魔王》、《鳟鱼》等作品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作者所处得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来分析,以及舒伯特本人的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风韵,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使之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精神特征是一种比基本情绪和风格体系更深层的,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意识的反映,也是作者所处时代特征的反映。如瓦格纳的音乐特征是悲剧性,那么在学习瓦格纳的歌剧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时,就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悲剧性。由此可见音乐中的音乐性内容是客观的、可听的。

2.从非音乐性的内容把握:除了这些音乐性内容外,音乐还具有类似于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情节活动和绘画中的形象等内容因素。这些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是指不是从音乐中直接感受,而是产生想象、联想获得的内容成分。分为绘画性内容和文学性内容。

音乐的绘画性内容是通过听觉想象获得各种视觉形象和画面。黑格尔曾说:“音乐是心灵状态最伟大的绘画家,只不过它不是表现为可以眼见的形象,而是表现为专供心领神会的振动的声音图案。”很多学生在演唱时脑海里面没有画面感,感觉像在机械地背作品,因此唱出来的作品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染力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旋律的线条、音乐的色彩和造型出发更好地理解作品。如在讲解《大森林的早晨》时,大部分同学纠结于三连音、切分、附点节奏的演唱,这时候如果更多的从画面进行引导:太阳光从叠迭交错的树叶缝里射下来,整个森林里透出草木的气味,那是我们人类世界没有的纯净的大自然气息。阳光照在露水上,五彩斑斓!周围的一切,现出各种各样的绿,由淡到深,树梢上都挂着雨滴,好像我国古代寺庙的塔铃。奇特的鸟儿在自由地穿梭着,它们一定是在忙着找吃的吧?有些美丽的鸟占上高枝正卖弄歌喉呢。学生如果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演唱出来的效果自然更有感染力,更生动。

音乐的文学性内容是通过听觉想象获得各种事态发展的过程及情节。音乐和文学一样是有语言的,都是通过声音展示的。文学有事件发展的过程,有戏剧冲突,歌曲,尤其是歌剧同样有这样的过程和冲突。有的同学在演唱歌剧选段时甚至不知道整部歌剧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选段是出自歌剧的那个阶段,因此很难正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例如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经典歌剧《卡门》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卡门”这个人物和音乐结合获得了充实饱满和有血有肉的本体存在。这是一个必须依靠音乐的呼吸才能获得全部生命的人物,她的妖冶、狂放、热情和坚决,她全身的感官性魔力,几乎“本能地”召唤音乐的加入——因为音乐在所有艺术媒介中,是一种最有效的直刺神经感触的武器。以音乐塑造“卡门”,优势不言而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歌剧的文学性创造在原著基础上的丰富和深化,很好地将文学性融合在歌剧的戏剧性、音乐性中,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情感纠葛和性格冲突,使整部歌剧成功发挥了其艺术元素的优势,取得了歌剧音乐性和文学性的双重收获。

三、音乐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并重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音乐美育与音乐教育联系紧密。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功利性,而音乐美育具有非功利性,正如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所指出“在审美中存在着无功利而产生愉悦。”(冯长春:《音乐美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注重美育的作用,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的同时也学习到什么是美。音乐教育重在认知而音乐美育则强调情感。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强调音乐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并重施教,就是要学生通过演唱来传达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所散发与表露的内涵,从而喜欢上音乐,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才是美育的真正目的。音乐教育的手段有时是非审美性的,而音乐美育的手段是具有审美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美,认知美,努力加强审美主体文化素质和情操的提高,这是促进音乐美育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的目标。

总之,声乐课应将审美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一首好的作品总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本文为湖南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声乐”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科大政发[2010]26号)

责任编辑:刘小红

猜你喜欢

音乐性歌剧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走进歌剧厅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