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美术资源的历史源流及其现实价值
2012-01-06王健荣
王健荣
在深厚的湘楚文化滋润下的湖南美术,其极其丰富的资源类型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具有脉络清晰的历史源流可寻。要想深化湖南美术资源的研究,有必要辨析和廓清其源流的干支关系。
第一,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构成湖南美术的精神之源
湖南美术资源的文化历史源流无疑来自于深厚广博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孕育和滋养了湖湘精神。所谓湖湘精神历来研究者众,此不赘述。这里需要寻求共识的正是湖湘精神形成了丹纳所谓的“精神的”气候,从而形成了湖南美术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自古就有崇尚文化的传统,各地都建有规模不等的书院,而这所始建于宋代的岳麓书院,在张栻与朱熹两位鸿儒会讲后更是身名远扬,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之源
第二,以长沙麓山寺等心灵皈依之所为依托的宗教文化之源
宗教文化之所以被纳入美术资源,是宗教精神、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动与艺术的密切关联性决定的。湖南现有宗教活动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中佛教和道教的信徒分布广泛,且仪规形制讲究,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的古麓山寺,以及创建于唐开元十三年的衡山南岳,其宗教的精神指向、寺庙的外在形制、寺庙的信众文化成为湖南美术资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第三,以考古发掘为依据的湘楚艺术之源
湖南历次的重大考古发现,为湘楚艺术探源提供了可以触摸的历史。与华夏文化相呼应的是,这些出土文物反应出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点,而在同一历史时期又体现出其鲜明的古楚风貌。礼器四羊方尊的出土告示商周时期湖南青铜器曾经的鼎盛;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帛画和帛书则显现了当时高超精湛的工艺水平;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和湘西龙山里耶秦简的先后出土,则将辉煌的楚文化予以跨时空再现。从现有遗存来看,其复杂的工艺、古朴的造型、传统的纹饰无一不是湘楚美术资源研究的宝库。
第四,以长沙古铜官窑为代表的陶瓷艺术之源
陶瓷文化在湖南具有悠久的历史,道县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将湖南陶瓷的历史上溯到一万多年前,而釉色晶莹的湘阴窑瓷,釉下彩绘的长沙窑瓷,釉下五彩的醴陵窑瓷,则代表了湖南地区陶瓷工艺曾经的最高成就。晚唐时期“长沙的铜官窑盛极一时,曾经远销欧洲等二十几个国家”,“开创了国瓷外销的先河”。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即所谓“黑石号”,沉船上载有金银器、铜镜以及大量的长沙铜官瓷器。这些陶瓷艺术不仅工艺水准一流、形式多样,而且当中承载了绘画、纹样、诗文等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信息。(潘军、孔六庆等:《麓山美术馆》,P105-112,2011年8月。)
第五,以“龙凤人物图”为标识的湘绣艺术之源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1958 年长沙楚墓出土的两件绣品,其龙凤人物图精美而细致,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刺绣实物,而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绣袍等日用刺绣,更确证了湘绣技艺的源远流长。很久以来湘绣不仅仅是一门民间技艺,而且自“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以至形成了以长沙沙坪为中心的湘绣产业群,其与绘画、设计和工艺的结合丰富了湖南民间美术资源。
第六,以邵阳隆回滩头镇年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之源
张贴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庆形式之一。年画不仅具有迎新纳福、辟邪驱鬼的传统意义,同时具有渲染节日气氛的心理和形式意义。世代相传的滩头年画、香粉纸和色纸被称为“滩头三绝”,滩头年画则是湖南唯一规模化的传统木板手工水印制品,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如今,当年画已不再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年货”,甚至滩头年画被列为国家重点抢救的文物之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对以滩头年画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的紧迫性。
第七,以传统木雕为代表的建筑家居工艺纹饰之源
在现代工业冲击下的传统木雕工艺无疑又是另一个濒临消逝的传统技艺。作为“活”的木雕生产工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存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研究资源均来自于收藏领域,因此传统木雕的资源价值更显珍贵。我们知道,传统木雕主要用于寺观、宗祠、民居等建筑物构件上,其内容有栋梁、窗格、门楣、床饰、家具饰件、神像神龛等。湖南传统木雕装饰题材有表现“吉庆有余”、“五谷丰登”的吉庆类;有戏曲典故、历史英雄、故事演义等人物类;有耕种、收获、情爱等世俗生活类;还有表现花卉植物、走兽翎毛以及蔬菜瓜果等生活情趣类。其造型往往大胆夸张、手法娴熟古朴,具有独特鲜明的湘楚地域特征。
第八,以永州江永女书为标识的神秘文化之源
湖南地理似乎具有产生神秘文化的内在结构:北部隔洞庭湖与湖北相望,南部通过南岭山脉与广东和广西毗邻,西部有武陵山脉与鄂黔渝相牵,东部与江西共拥罗霄山脉。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奇思异想应运而生,古老的傩文化就是这种地理结构下农耕文明的产物。所谓神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无知,无知引发探求,探求生发活力,江永女书作为农耕文明和男权文化下女性生存体验的活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神秘面纱逐渐隐退,但其神秘文化的指针性仍然存在,这种神秘性对于湖南美术资源的意义具有其独特不可替代性。
第九,湖南以丘陵地貌、江河贯通为基本特征,且不乏奇峰峻岭、溪涧飞瀑的自然遗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的亲疏和甄别、草木的繁茂与凋零,在环境“选择”与自然“淘汰”后,特定的地域就滋养出了结构殊异的文化。(资料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史博物馆,2011/9/26。)此为湖南的自然遗传资源。
第十,研究美术资源问题不能避谈美术教育。追溯当代湖南美术及其教育之源,则绝不能绕开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其在湖南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世所公认。其前身湖南文艺学院1958年组建(1959年更名为湖南艺术学院),并于1961年并入当时的湖南师范学院。黄肇昌、周达、段千湖、颜家龙、聂南溪、曾晓浒等一批美术翘楚先后耕耘于此,其培养的美术人才遍及三湘四水,并陆续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为湖南的美术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大致弄清湖南美术资源的历史源流之后,我们接下来揭示其现实价值属性。
首先,作为资源的考察、利用和研究对象,美术资源具有资源的一般特征,认识到这种一般特征的存在,有利于我们提高对美术资源的客观认知,提升资源的价值。在当代社会,资源一方面具有公有性,即资源“可以为相关社区内的任何人所获取,而无须其他人的许可”,即使“有些情况下需要得到许可,但这种许可的授予是中立的”,因而这或者也可以说资源是开放的;另一方面,资源又具有隐蔽性,即资源为拥有者所具持,因而这又可以说资源是封闭的,这是资源的占有和保护使然。然而,在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开放的资源往往“比封闭的资源更有价值”。
其次,资源的价值属性告诉我们,湖南美术的艺术人文资源与其自然资源一样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自然资源具有天然的竞争性,而艺术人文资源(尤其是濒临灭绝的人类文化遗存)具有非竞争性。因此,要区别对待这两种资源,建立不同的价值评价体系,任何试图将“两种资源共用一种体系的确有害无益”。
最后,湖南美术资源的丰厚性和宽博性,使其具有显在的经济价值和内在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常常可以论斤说两、评优品劣,有时还会受到市场的直接干扰。而资源的文化价值则通常表现为无形。资源的无形价值之所以“无形”,一是它常常被人为疏忽;二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切不可以为研究盘点湖南美术资源的价值,仅仅就是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湘人服务的,这是狭隘的资源观。毋庸赘言,那些走出去和融进来的,抑或是世界各国的艺术家都是该资源直接或间接的受益者。这一方面是资源的公有性特性使然,另一方面则表明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借鉴、吸纳和对话的。中外许多艺术大师,如毕加索、高更、任伯年、徐悲鸿、李可染等,都是在这种跨文化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历史地位的。确切地说,这些艺术巨匠正是在将“外来”资源融入“本土”资源的工作中有所斩获,从而成就了各自的辉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要说,湖南美术资源的无形价值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美]劳伦斯•赖斯格《思想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此文及上期所刊《湖南美术资源的分类及其构成特点》一文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05ZC04;湖南省科技厅资助课题 课题编号:05FJ3076之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