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唇兰次生培养研究
2012-01-05黄建民向极钎覃大吉曾凡忠李红英邹迎春
黄建民,向极钎,覃大吉,曾凡忠,李红英,邹迎春
(1.恩施清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恩施 445000;2.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鄂西综合实验站,湖北 恩施 445000;3.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科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匙唇兰是一种来自于东印度、缅甸及泰国的重要的观赏兰花,在亚洲有近十个品种.Samuel Parish和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在1874年在《植物期刊》(Journal of Botany)上首次将它描述为Saccolabiumfragrans.1963年Gunnar Seidenfaden和Tem Smitinand在泰国将它更正为匙唇兰[1-2].
匙唇兰是一种迷你型兰花.茎长大约1~3 cm,具有两列深颜色且厚的叶片,每片叶大约2~3 cm长,1 cm宽.花序约2 cm长,生长有15~25朵紧密的小花,具有香味,花并不会完全开放,一般宽2 mm长5 mm.花瓣基部近白色,外部淡粉红色.淡粉红色唇瓣基部长有一大团单一的半球型的硬结组织.其深厚的稠密的根紧紧地扎在基质中.它是一种热带植物,所以不需要保持太高的湿度.苔藓和蕨类植物生产在其根的周围,它能忍受较干燥一点的环境[3-5].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球茎来源
原材料来源于泰国农业大学Rapee中心兰花园,花梗顶芽与侧花在MS培养基24℃条件下培养6~10星期.
1.2 培养基与培养方法
用改良MS培养基(见表1)并附加糖,琼脂以及不同浓度水平的细胞分裂素6-BA 和生长素NAA. 6-BA有4个水平,分别是0, 0.5, 1.0, 2.0 mg·L-1; NAA有3个水平,分别是0, 0.5, 1.0 mg·L-1(见表2).
表1 改良MS培养基各成分含量
表2 各处理及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含量
1.3 培养条件
温度:(23±2 )℃,光照:1 500-2 000 Lux, 湿度:80%~90%.
2 结果
1)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与生长素(NAA)配比下原球茎的体积增长率 (见表3);
2)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与生长素(NAA)配比下原球茎的芽诱导率(见表4) ;
3)附加有新鲜椰乳汁与没有附加新鲜椰乳汁的培养基的原球茎的体积增长率与芽诱导率(见表5);
4) 图表来自于Minitab14.12统计分析软件(表6,图1~3).
表3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配比下原球茎的体积增长率
表4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配比下原球茎的芽诱导率
表5 附加有新鲜椰乳汁与没有附加新鲜椰乳汁的培养基的原球茎的体积增长率与芽诱导率
本文获得匙唇兰原球茎增殖的可行性方法.完备了完整的匙唇兰组织培养.为了实现匙唇兰的原球茎增殖,得到了适宜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种类和含量.本文也阐述了不同含量的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NAA在匙唇兰原球茎增殖过程中的作用.第9号培养基是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其含量是6-BA 2.0 mg·L-1和NAA 0.5 mg·L-1.新鲜的椰乳对于匙唇兰的原球茎的次生培养有特殊的作用,相对于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而言,更能促进原球茎的增殖与细茎的形成.用 Minitab14.12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图2)表明,两个因素,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NAA的效应与交互效应都显著[6-7].
表6 方差分析表
R-S=6.86509,R-Sq=90.10%,Sq(adj)=87.16%
图1 原球茎增殖图
图2 原球茎增殖交互影响图
图3 原球茎增殖效果图
3 结论
1)添加6-BA有利于原球茎的增殖,添加NAA有利于芽的诱导形成;
2)新鲜椰乳汁对于原球茎的增殖与芽的诱导具有强列的刺激作用;
3)对于原球茎的增殖,最佳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含量是细胞分裂素6-BA为2.0 mg·L-1和生长素NAA为0.5 mg·L-1;
4)对于芽的诱导,最佳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含量是细胞分裂素6-BA为2.0 mg·L-1和生长素NAA为1.0 mg·L-1;
5)6-BA和NAA具有交互效应抑制原球茎的增殖;
6)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因素(6-BA和NAA)效应显著;
7)细胞分裂素6-BA比生长素NAA有利于芽的增殖,但是生长素NAA比细胞分裂素6-BA更有利于芽的诱导.
[1] Arditti,J.,Factors affecting the germination of orchid seeds Bot[J].Botany,1967,33:1-97.
[2] Ball E A.Orchid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culture[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2.
[3] M.K.拉兹丹,肖尊安,祝扬.物组织培养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 彭星元.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范成明.兰花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3(4):487-491.
[6] 杜佳林.兰花育种现状及进展[J].广西热带农业,2009(5):32-35.
[7] 王卜琼.兰花育种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5(3):5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