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探析*
2012-01-05戴卫东
戴卫东,陈 芳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探析*
戴卫东,陈 芳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 110870)
节能减排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了全社会的节能意识,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但目前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进一步发展。对现阶段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设建议。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农业;清洁能源;水污染治理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能源使用量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目前在农村普遍存在能源利用率低、村屯环境差、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1]。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2],“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已开始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并确定了农村节能减排的重点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挖掘农村节能减排的潜力,本文将对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建设进行探析。
一、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目前,农村节能减排的几个重点工程有生态农业工程、乡镇企业节能工程、清洁能源工程和废弃物及水污染处理工程。生态农业工程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向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的工程[3]。乡镇企业节能工程主要是通过淘汰一部分能源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和生产率低的乡镇企业,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乡镇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设备改进和工艺改革,综合利用能源与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乡村清洁能源工程旨在淘汰传统以柴薪、煤等作为主要生活能源来源的方式,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如沼气、太阳能和风能等,从而提高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废弃物及水污染处理工程是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改变以往农村垃圾乱倒乱放的状况,美化农村面貌;对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
以上4大工程之间并非孤立,而是分别以农村生产、生活为切入点,以优化物质和能源的使用为手段,以物质和能源循环转变为链条,共同构成农村节能减排的一个循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自给自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废物排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图1是各大工程之间物质和能源的循环过程。
图1 各大重点工程之间物质和能源的循环过程
二、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控制。我国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严重污染了水土;塑料薄膜的使用对土地产生白色污染;此外,焚烧秸秆、浸透灌溉等传统耕作方式加剧了水土面源污染。虽然国家在努力宣传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但农村化肥农药等使用量仍居高不下,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控制。
(2)生态农业技术跟不上需求。一方面,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关键技术尚需解决,如土壤生态培肥与地力维持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综合治理技术等[4];另一方面,在技术推广方面,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服务体系,技术结构不合理,技术引入速度慢、转化效率低,还无法向农户和生态村提供优质品种、技术、信贷、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5]。
(3)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机制不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机制满足不了生态农业深入发展的要求;资金投入远远跟不上生态农业建设的需求;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到位,农民的生态农业意识仍然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于违法现象不能及时制止;配套政策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4)产业水平低,收益小。我国农业市场仍然存在结构不完善,已经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设施不足,农村市场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不完善,市场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5]。另外,我国生态农业产品大多以满足农户家庭需求为目标,市场意识薄弱,生产规模较小,农产品附加值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生态农业收益甚微。
2.乡镇企业节能工程存在的问题
(1)乡镇企业节能工程普及度低。全国50%的污染源来自乡镇企业[6]。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巨大,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地域分布比较分散,短时间内普及乡镇企业节能工程可能性不大。
(2)乡镇企业的节能意识不强。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大多数是当地居民,文化素质低,节能意识差,虽然政府做过相关的宣传,但是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大、不够深入,效果并不明显。节能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回报不明显,也导致很多乡镇企业对于节能的热情不高。
(3)乡镇企业节能资金、技术缺乏。很多乡镇企业经营者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想通过引进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却苦于资金缺乏,无法引进先进技术。另外,有些乡镇企业引进了市场推广的节能技术,但由于员工素质技能偏低,在没有专人指导的情况下,节能技术很难得到有效利用。
3.清洁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扶持力度小。国家在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上资金投入有限,各级政府财政困难,不足以大力全面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的建设;目前国家并没有关于支持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信贷、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难以实现多元化融资;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工程自筹资金困难,农户自筹建设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发展[7]。
(2)能源开发不全面。目前在农村最普遍的清洁能源是沼气、秸秆气,对太阳能、风能等的开发程度比较低,而此类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3)管理服务不够到位。以沼气工程为例,户用沼气投入使用后“管建不管用”,沼渣出渣难,导致许多沼气池产气率低、使用周期短,大大影响了户用沼气使用效果和使用积极性。
4.固体废弃物、水污染治理工程中的问题
(1)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够科学。由于缺乏监督,农村设置的大量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点基本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主动将生活垃圾送往集中堆放点的村民很少,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仍然存在[8];缺乏配套设施,很多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点的垃圾未及时清运;终端处理不规范,固体废弃物在收集之后没有经过深化处理,直接送到垃圾场填埋。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需要以更高的标准进行优化,在更广的范围进行推广。
(2)水污染治理难度大。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主要通过天然沟渠,污水收集和处理困难;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大,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迁至农村,工业废水与生活用水的混合加大了农村污水治理的难度;适合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
三、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的工作建议
农村节能减排发展规划建设思路如图2所示。
1.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图2 农村节能减排发展规划建设思路
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农村节能减排的扶持政策、法律、法规,把重点工程建设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同时采取财政补贴、投资政策、税收优惠、价格支持、信贷优惠、用户补助等激励手段,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地方财政将农村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将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将为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增添新动力,增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的信心。
2.依靠科学技术,稳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首先,努力优化和组合现有技术,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促进技术规模化应用,并由专家制定技术规范,以确保各重点工程快速稳步发展。其次,对于新技术的使用,一方面要引进欧美发达国家先进可行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快本国技术研发,把一些农村节能减排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列入国家高技术发展、国家科技计划等科技专项计划中,鼓励高校建设高新技术研究团队和研发基地,突破技术研究瓶颈,强化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
3.完善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巩固建设成果
在加强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建成后的管护工作,尽快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运行机制和网络服务框架,做到专业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充分发挥各大工程建设的最大效益,切实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巩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成果[9]。
4.大力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政府需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宣传栏、报纸、传单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10]。应大力宣传国家的节能减排重大决策、节能减排脱贫致富的典型,形成领导重视、农民参与的积极氛围。让各级部门明确节能减排的紧迫性,让农民认识到节能减排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强农民节能减排的主动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中。
5.做好中长期规划,扎实推进
科学规划是做好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前提,应通过中长期科学规划确定农村节能减排的重点工程,并明确各重点工程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明确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实施措施。应按规划有序推进农村生态农业、乡镇企业节能、清洁能源、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治理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加快成功工程、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扎实完成农村节能减排的目标。
6.做好监督工作,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为确保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财政资金投资效益,各地要按照责任分工切实加强对重点工程的督查,对工程建设质量、资金落实、技术服务等进行定期检查,并定期通报各地工程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11]。
四、结 论
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大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把节能减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乡镇企业节能、清洁能源、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郑加全.建设新农村更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J].吉林农业,2011(6):43-45.
[2]谢晶仁.强化农村节能减排的理性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1):28-31.
[3]百度百科.生态农业[EB/OL].[2009-06-12].http:// baike.baidu.com/view/49678.htm.
[4]杨友才,刘正文.湖南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22-24.
[5]李金才,张士功.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06(6):43-45.
[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的乡镇企业节能减排模式[EB/OL].[2007-05-15].http://ch.undp.org.cn/ print.php?sid=332.
[7]甘肃省扶贫信息网.甘肃农村能源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EB/OL].[2009-04-01].http://www.fupin.gansu.gov.cn/zwzx/1238550907d18702.htm l.
[8]王建彬,郝平,王倩倩.对当前农村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47-48.
[9]李美玲.关于农村新能源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EB/ OL].[2009-12-03].http://www.docin.com/ p-209626802.htm l.
[10]罗丹程.辽宁石化工业“十二五”发展策略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08-210.
[11]苏农信.张坚勇副厅长在全省农村清洁能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9-03-16].http:// www.jsagri.gov.cn/report/files/398387.asp.
Analysis on key projec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rural areas
DAIWei-dong,CHEN Fang
(School of Management,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It improves the aware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of whole society,reduces the intens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and reduces the emissions of major pollutants.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rural area have enormous potential.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rural area is still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developed.The construction of current key projec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rural area is analyzedin detail,the problems existedin theMare pointed out,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project constructions are propos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ecological agriculture; clean energy;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 210.3
A
1674-0823(2012)02-0155-03
2011-08-24
辽宁省节能减排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10401031)。
戴卫东(1973-),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2-01-1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DOI为CNKI:21-1558/C.20120112.1013.007,http://www.cnki.net/kcms/ detail/21.1558.C.20120112.1013.007.htm l.
(责任编辑:吉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