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服务业空间差异性研究*
2012-01-05赵亮
赵亮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007)
福建省服务业空间差异性研究*
赵亮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007)
计算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的服务业区位商、非均衡和极化水平,描述各地区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和空间差异性特征。对2000—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服务业空间依赖关系确实存在,服务业空间集聚显著,但是这种空间差异性逐渐减弱。建立福建省服务业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增加值滞后项、城市化水平、农民纯收入以及服务业空间误差项是福建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解释变量。
服务业;区位商;非均衡水平;极化水平;空间差异;空间依赖;空间集聚;空间误差模型;福建省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努力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4%,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服务业就业比重达40%以上[1]。本文拟以福建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分析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依赖关系,从县域经济层面探索福建省服务业差异化发展的思路。
一、文献综述
相关学者对服务业空间结构和服务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段学军、虞孝感、刘新(2009)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一、二次产业比重下降,后工业化趋势明显[2]。苏雪串(2009)研究认为,为了管理和控制分散的经济活动,生产者服务业应该在世界城市集聚[3]。高春亮、乔均(2009)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长三角区域间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基于产品差别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为地区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错位发展奠定了基础[4]。吴艳、陈跃刚(2008)对国外高层次服务业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综述,发现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高层次服务业的集聚和面对面的交流仍很重要,并对都市区内高层次服务业的布局有重要影响[5]。裴长洪(2010)认为,城市发展不仅产生了对服务业的最大需求和集中需求,而且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产业规模的市场基础[6]。陈双喜等(2011)测算了我国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个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认为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尚不明显[7]。
目前,学术界对福建省服务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思路、产业要素培育和闽台服务业对接等领域,较少考虑福建省服务业的空间差异问题。
二、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
福建省现辖9个地级市、58个县(县级市)、9个市辖区(包括厦门市),共67个县级空间单元。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层级明显。福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 253.86亿元、1 174.08亿元和895.71亿元,列全省前3位,形成第一层级;漳州市服务业增加值439.37亿元,为第二层级;莆田市、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服务业增加值不足300亿元,形成服务业发展的第三层级。厦门市和福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区位商都大于1,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1.服务业区位商
2006—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区位商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区位商前5位和后5位的地区,以大体反映“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
表1 2006—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区位商
研究期间,福州市辖区、宁德市辖区和漳州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区位商排名稳定,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五位。其中,福州市辖区和漳州市辖区服务业发展比较优势持续增强。武夷山景区虽然是福建省十大生态旅游精品和十大文化旅游精品之一,但是武夷山市服务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厦门市服务业区位商虽然低于福州市辖区和宁德市,但是增长迅速。
2009年,福建省9个市辖区中,南平市辖区、龙岩市辖区和莆田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区位商都小于1,分别为0.84、0.82和0.81,但是9个市辖区服务业区位商均值为1.11,说明城市具有服务业发展优势。武夷山市和平潭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区位商较高是因为这两个地区服务业自然资源丰富。
2.服务业非均衡和极化水平
计算2000—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基尼系数,以反映服务业发展的非均衡程度。借鉴沃尔芬森(1994)和张晓波-坎贝尔(2001)提出的W指数和KZ指数收入极化测算方法,计算同期福建省各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极化水平,以反映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同时,将福建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按照发达-欠发达和城市-乡村标准进行分组,计算各地区服务业极化过程中的组间和组内差异[8-9](见表2~4)。
由表2可见,2000—2009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极化程度下降了84.48%,年均递减18.70%;同期,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非均衡程度下降了22.4%,年均递减2.78%。总体上来看,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空间集聚程度下降迅速,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优势逐步消失,原先消失的服务业中间群体正在出现。
表2 2000—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非均衡和极化水平(未分组)
表3按照发达-欠发达标准分组的福建省服务业极化水平
表4按照城市-乡村标准分组的福建省服务业极化水平
由表3可见,从福建省服务业发展KZ指数的绝对值来看,的确存在服务业空间极化现象,即服务业发达地区集聚在一起,落后地区也集聚在一起,服务业发展的“中间阶层”空间单元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界线模糊。从福建省服务业发展KZ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服务业空间极化程度先升后降,服务业发展空间均质化程度逐步提高,差异性程度则逐步降低。福建省服务业发展落后地区正利用各自的后发优势、空间区位优势和国家服务业发展政策优势,逐步实现对服务业发达地区的赶超。
由表4可见,在研究期间福建省城市和乡村服务业发展极化现象的确存在,极化水平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既可以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必须的生产要素投入,也可以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乡村服务业主要面向周边农村地区,受空间区位、农民收入水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程度的影响,与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距。2009年,福建省9个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均值为29 882.80元,其余58个县域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均值为8 799.14元,前者是后者的3.4倍。福建省城市与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了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
整体来看,按照发达-欠发达分组,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性降低,且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由于组间差异程度下降幅度大于组内差异幅度,导致福建省服务业空间差异性降低,东部发达地区服务业与西部服务业发展程度趋同。按照城市-乡村分组,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性增加,且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由于组内差异程度下降幅度大于组间差异程度下降幅度,导致福建省服务业空间差异性增加,城市和乡村服务业发展差异扩大。福建省各地区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有必要在分析服务业发展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分析空间区位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用于分析地区间某一观测值的空间依赖和空间自相关关系,其存在的基础有二:(1)每个区域不是孤立的决策单元,与系统内其他异质单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社会标准效应、邻近效应、模仿效应等。通过相互作用,各单元形成了集体行为和集聚效应。(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的地理化(geo-coded)需要新的统计方法来体现这些数据的特征(Luc Anselin,1999)。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计算各地区某观测值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描绘空间布局散点图及对加入空间滞后变量的模型进行估计等方法来反映该观测值的空间依赖和自相关关系,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空间计量经济学全局Moran’s I指数计算、局部分析、回归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见Luc Anselin (1999)和陶红军、赵亮(2009)的相关研究[10-11]。福建省服务业空间依赖分析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四、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全局与局域分析
1.Moran’s I指数
采用GEODA空间计量分析软件,对2000—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建立二进制邻接空间权重矩阵有Rook和Queen标准。Rook标准通常适合所有具有共同边界的邻接地区,而Queen标准适用于具有共同邻接点的地区。Rook标准对一些没有共同边界的所谓角落邻接地区(corner neighbors)会产生丢失现象,而Queen标准则不会产生此类现象(Luc Anselin,1995)。Queen标准对邻接单元的定义是只要地区间有共同的连接点,包括共同边界或共同邻接角落,就可以把这些地区看作邻居。对于任何空间单元,Queen标准定义的邻接地区数量等于或大于Rook标准。考虑福建省地理边界不规则的特点,本文拟采用Queen标准有关邻接地区的概念建立空间权重矩阵。2000—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全局Moran’s I指数及其检验统计量Z值如表5所示。
表5 2000—2009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全局M oran’s I指数
检验统计量Z可以对零假设H0(n个区域单元的观测值之间不存在空间自相关)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可以通过检验标准化Z值的P值来确定:如果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一般取0.05),则拒绝零假设,否则接受零假设。P值可以通过正态分布、随机分布或随机置换方法来获取。当Z值为正且显著时,表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即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当Z值为负且显著时,表明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分散;当Z值为零时,观测值呈随机的空间分布。
2005—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统计量Z的P值未能通过5%水平显著性检验,但是能够通过10%水平显著性检验。放宽检验标准,接受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结果。研究期间,福建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全局Moran’s I指数都大于0,说明各个地区服务业发展呈现出空间集聚状态,某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会受到邻接地区的正相关作用。
2000—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空间依赖关系变化明显。2000—2004年,各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全局Moran’s I指数较大且显著,但是空间自相关变化趋势不明确。2005—2009年,各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全局Moran’s I指数较小且不
Z值的表达式为显著,说明各地区服务业发展差异性程度降低,均质化程度提高。“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政策指引下,各县级空间单元开始充分挖掘地方服务业发展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产业,服务业均衡发展程度提高。
2.LISA分析
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全局Moran’s I指数可能会掩盖服务业发展的局部不稳定性,不能辨析哪个区域单元对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贡献更大。因此,本文对2000—2009年福建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进行了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LISA)。
(1)Moran散点图。Moran散点图中第一、三象限代表正的空间相关性,第二、四象限代表负的空间相关性。第一象限代表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为高值区域所包围(高-高);第二象限代表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为高值区域所包围(低- 高);第三象限代表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为低值区域所包围(低-低);第四象限代表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为低值区域所包围(高-低)。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2004—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Moran散点图(见图1)。
图1中,每个小图的左上方是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全局Moran’s I指数,右上方是局部Moran’s I指数。局部Moran’s I指数是剔除了石狮市、晋江市和连江县3个空间单元后计算得到的,其变化趋势与全局Moran’s I指数相同,但是空间集聚程度减弱。
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单元有10个,高-低集聚的空间单元有12个、低-高集聚的空间单元有12个,低-低集聚的空间单元有33个,如表6所示。
石狮市、晋江市和连江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严重偏离拟合的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空间权重值曲线。其中,石狮市和晋江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邻接的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和德化县。2009年,石狮市和晋江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24 695.57元和17 121.47元,均值为20 908.52元;而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和德化县5个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均值为10 727.21元,服务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石狮市和晋江市。2009年,连江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9 100.06元,而相邻地区闽侯县、长乐市、福清市以及福州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0 878.99元、10 423.61元、12 864.76元和31 074.20元。连江县和邻接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图1 2004—2009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M oran散点图
表6 2009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M oran散点图对应地区
(2)集聚图。2004—2009年,福建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集聚情况如图2所示,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空间集聚状态。高-高代表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大的地区集聚在一起;低-低代表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低的地区集聚在一起;低-高代表本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低,但是周边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高;高-低代表本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高,但是周边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低。图中阴影部分的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空间集聚关系显著,而其他地区则不显著。
2000—2009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呈现显著集聚的空间单元数量分别为15、18、17、13、17、13、11、11、13、13个。在这10年时间内,前5年服务业显著集聚的空间单元数量多于后5年。2000—2004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显著集聚的空间单元数量较多,其中呈现显著高 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单元数量多于高-低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单元数量。2005—2009年,福建省只有晋江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周边地区呈现显著高-高集聚,没有空间单元与周边地区呈现显著高-低集聚。同期,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呈现显著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空间单元数量较多且呈现上升趋势。
晋江市与周边地区石狮市、惠安县和泉州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呈现显著高-高集聚。2009年,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和泉州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7 121.47元、24 695.58元、12 953.20元和23 813.18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4、2.36、1.24和2.28倍。
2009年,长泰县和南安市与厦门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呈现显著低-高集聚。2009年,厦门市、长泰县和南安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35 544.20元、8 708.23元和9 459.20元,前者分别是后两者的4.08和3.76倍。2009年,长乐市和平潭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0 423.61元和10 540.46元,在福州市9个县级空间单元中排名第4和第5位,服务业发展水平中等,但与周边邻接的福清市和福州市辖区服务业发展呈现显著低-高集聚。2009年,福清市和福州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2 864.76元和31 074.20元,明显高于长乐市和平潭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2009年,东山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8 728.08元,在漳州市10个地区中排名第3。东山县周边地区龙海市和漳州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0 590.53元和25 048.33元,显著高于东山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
图2 2004—2009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空间集聚情况
2009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呈现显著低 低集聚的空间单元主要分布在闽北南平市的松溪县、建瓯市、政和县、宁德市的寿宁县以及闽东南漳州市的云霄县、诏安县和平和县。2009年,松溪县、建瓯市、政和县和寿宁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5 290.81元、6 929.04元、3 925.62元和4 876.83元,平均值为5 255.58元,仅为全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50.30%。同年,云霄县、诏安县、平和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5 451.81元、4 622.38元和4 849.93元,平均值为4974.71元,仅为全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47.61%。LISA分析表明,闽北地区和闽东南地区是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薄弱地区。
五、福建省服务业空间误差模型
本文采用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依赖关系。收集2005—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y)、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一阶滞后项y(-1)、第一产业增加值(x1)、第二产业增加值(x2)、城市化水平(x3)、城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x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5)、农民人均纯收入(x6)、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x7)、年末社会从业人员(x8)的数据,对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取对数,估计参数就是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
由于福建省服务业空间误差与空间滞后模型采用截面数据,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解释变量的选择。逐一进行被解释变量与9个解释变量的OLS分析,并对9次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进行排序。按照各解释变量拟合优度的排名,逐步将其引入福建省服务业OLS模型,并根据拟合优度和t检验结果变化决定解释变量的取舍。在9个解释变量中,对福建省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变化解释能力较强的有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一阶滞后项y(-1)、城市化水平(x3)、城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x4)、第二产业增加值(x2)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x6)。在福建省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中,首先考虑引进经典回归分析中有显著解释能力的变量。2005—2009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空间滞后模型中的空间滞后项均未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仅报告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2005—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空间误差函数估计结果
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一阶滞后项y(-1)的弹性系数最大,说明服务业发展基础决定现期服务业发展水平。福建省各级政府应该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服务业发展的各项规划,制定服务业发展的限制性和指导性目标,筹备和实施服务业项目,提升服务业产业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地区服务业发展能力。
城市化水平(x3)对服务业发展水平有显著的解释能力,但是弹性系数较小。2008年,城市化水平弹性系数为负数,可能的解释是福建省各地区城市化进展迅速,服务业空间布局优化未能适应城市化进程,两者不够协调。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天然载体,因为它具有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生产要素,并形成对服务业产品的巨大需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福建省需要强化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和都市区,以迅捷的交通网络连接核心城市,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网络结构。
农民人均纯收入(x6)对服务业发展有明显的解释能力,说明福建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服务业发展迅速。同时,农民对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带动了城市服务业产业发展。应该坚持强农、惠农、多予少取甚至不取的原则,增加对农村居民农业生产的补贴,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应鼓励农村服务业发展,鼓励农民从农村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工转移培训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
除2008年之外,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空间误差项弹性系数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受到邻近空间单元的影响,福建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依赖关系。由于空间依赖作用,服务业发达地区会集聚在一起,欠发达地区也会集聚在一起,形成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2007年,福建省服务业空间误差项弹性系数为负,应该与当年国家和地方的服务业发展政策有关。2007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按照国家和福建省的服务业发展意见,各地区纷纷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服务业政策效应增强,弱化了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自相关作用,降低了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
六、结 论
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的服务业发展存在着显著差异性,大城市比城镇具有更大的服务业发展优势,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服务业发达,空间区位成为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空间非均衡和极化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且服务业发展非均衡水平高于极化水平,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各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平均水平的差异,服务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空间集聚程度不高。
研究期间,福建省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关系显著,某空间单元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周边邻接空间单元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服务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随着国家和区域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各地区积极培育服务业发展要素,挖掘服务业发展潜力,协调第三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落后地区服务业发展迅速,并逐渐赶超发达地区,地区间服务业发展均衡性提高。
服务业发展滞后项、城市化水平、农民纯收入以及服务业空间误差项是现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解释变量。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可以总结为:培育服务业发展要素,增加服务业投入,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服务业布局,发挥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功能;重视农村服务业发展,鼓励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发挥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的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功能,建立核心区与外围地区服务业要素集聚和扩散的通道,形成服务业发展层级式网络结构。
[1]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1-25].http:// www.fjdaily.com/epaper/fjrb/htm l/2011-01/25/ content_218687.htm.
[2]段学军,虞孝感,刘新.长江三角洲地区30年来区域发展特征初析[J].经济地理,2009(2):185-192.
[3]苏雪串.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散与世界城市的产业集聚[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50-54.
[4]高春亮,乔均.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6):38-43.
[5]吴艳,陈跃刚.国外高层次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6):194-197.
[6]裴长洪.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与理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5-15.
[7]陈双喜,王磊,戴美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实证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26-31.
[8]Zhang X B,Kanbur R.What difference do 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an application to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7(3):85-98.
[9]Esteban J,Gardin C,Ray D.An extension of a measure of polarization,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of five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07,5(1):1-19.
[10]Anselin L.Exploring spatial data with GeoDaTM:a workbook[EB/OL].[1999-04-26].http:// www.pdfcari.com/Exploring-Spatial-Data-with-Geo-DaTM:-A-Workbook.htm l.
[11]陶红军,赵亮.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空间自相关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09-412.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difference of service industry in Fujian Procince
ZHAO L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The location quotient,inequality degree and polarization degree of 67 geographical units of Fujian Province are calculated,and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acial difference of their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ies are described.Spac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is produced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ervice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09,which finds that the spacial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of service industry does exist,the cluster of service industry is obvious,but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is reduced gradually.Spacial error model of service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is estimated,and the result of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agged variable of service industry grow th,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the net income of farmer and the spacial error of service industry aremain explanatory variable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ervice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service industry;location quotient;inequality degree;polarization degree;geographical difference;spacial dependence;spacial cluster;spacial errormodel;Fujian Province
F 719
A
1674-0823(2012)02-0141-08
2011-05-20
福建省软科学项目(2010R0060)。
赵 亮(1974-),女,黑龙江汤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2-01-1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DOI为CNKI:21-1558/C.20120112.1013.003,http://www.cnki.net/kcms/ detail/21.1558.C.20120112.1013.003.htm l.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