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以心理类课程为例

2012-01-04

当代教师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师范生课程标准儿童

单 玲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北京 100029)

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以心理类课程为例

单 玲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北京 100029)

本文介绍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颁布的背景,并以心理类课程为例,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研究和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团队五个方面,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心理类课程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1](以下简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标志着近年来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正式深入到课程的层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者指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旨在确立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能够适应(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2]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对于这三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指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1]其重要意义无需多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将与教师专业标准一起,共同作为重建现代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的依据。[3]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其动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系列重要的变革,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固有的学科化、理论化倾向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教育观念落后,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枯燥,课程实施以简单知识传递为中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学生需要、脱离学术前沿的情况。[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专业化、高质量师资的需求与落后的教师教育课程和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另一方面动因,是国际上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转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这一理论动向受到了我国教育理论界热情的回应。在实践中,很多师范院校已经通过设立教师教育学院、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等行动,在师范生培养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当中体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终身学习等特征。但是,作为影响教师培养和培训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教育课程,其改革实践的步伐远远没有跟上理论的发展。因此,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过程中的攻坚战。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其艰苦程度,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历经八年才正式颁布,可见一斑。

二、心理类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理念改革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三:其一,育人为本;其二,实践取向;其三,终身学习。这三大理念的基本含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有旗帜鲜明而切中肯綮的说明。

在三大基本理念中,心理类课程与“育人为本”的理念关系最为密切。关于“育人为本”,课程标准的研制者其实更倾向于采用“儿童为本”这样的提法,将这一点视为“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并对其基本含义进行了阐释:教师是儿童(0-18岁)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儿童本位”的含义是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所谓“发现儿童”,是发现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存在的“儿童”,亦即发现儿童期与儿童的特性。所谓“尊重儿童”,就是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即保障基本人权。[2]

以人为本、研究并尊重个体差异,是心理学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效开展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育教学,而且有助于教师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热爱儿童、珍视童年、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儿童观和情感态度以及个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更好地扮演其儿童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因此,在重塑心理类教师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在介绍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凸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所呼唤的人文精神奠定理性知识基础。

(二)课程内容改革

1.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心理类课程模块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制定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并非以教育学学科体系为基本框架,而是反映教师担任教职最基本、最基础的需求;同时通过明确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及目标,引领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提升的方向。[4]

具体来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置包括“学习领域”和“建议模块”两级,每一“学习领域”下的“建议模块”依幼儿园职前教师、小学职前教师和中学职前教师三个学段分别设置,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框架是单独给出建议的。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各学段教师的心理类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心理类课程模块

2.心理类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从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以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基础来选择和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正确的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因此,新的课程内容选择,应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提升教师的实际能力为中心,突破学科壁垒和系统性要求,选择经典的、联系教育教学实践的、得到实证研究支持的、偏向应用而非研究的知识内容,以小型课程模块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让教师学到对他们自身、对他们的学生有用的,科学的,最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

(三)教学研究和课程资源建设

这一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取代了以往的教学大纲,对于高等院校落实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方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从心理类教师教育课程来看,其课程内容目前更多体现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当中,含有这些内容的教师教育公共课程还不多见。可以说,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内容远远超出了过去师范生公共课中“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范围。要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迫切需要通过科研立项的途径,组织全国最优秀的学科专家,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课程设置,开发一批符合心理学科的科学性要求,体现教师教育应用特色,同时体现公共课程性质、符合学时要求的示范性、引领性课程资源。这批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高等院校理解、落实课程标准,对于课程标准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四)教学模式改革

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应大力改革大学课堂教学,把大学课堂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尤其是师范生,使师范生首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体验未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力量,使他们首先成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也就是培养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师的时候,有意识地让中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3]笔者对这一点非常赞同。

面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公共课属性,以及目前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增加教育实践时长的发展趋势,依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开展的课程教学,可以采取增加学生的课前阅读量和课后活动量的方式来进行。即,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课前阅读、自学来完成,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师生讨论,师生共同学习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共同就学生在课前自学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探讨,相互启发。课后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说,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选择最优质的阅读材料,并将整个学习过程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以及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相衔接;在课堂讨论中既要把握讨论的方向、回答学生的疑问,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引导学生进行如此高负荷、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教师提前并一直进行更高负荷、更高效率的教学准备工作,需要教师以实际行动贯彻、示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改革理念。对学生来说,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需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体验和实践。但是,这一“辛苦”的学习过程,是师范生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也是师范生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过程,是为他们的专业发展、为他们成为优秀的教育家奠基。

(五)教学团队改革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包括学科专家以及一线任课教师。学科专家设计课程的内容框架、目标和要求,推荐课程资源和素材,乃至编写示范性的教材并亲自授课。一线教师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们既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又是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师范生培养的质量。

从行政归属来看,无论学科专家还是一线教师,过去他们大部分在教育科学学院(系)、心理学院(系)工作,对于师资培养课题的关注和研究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但是现在,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很多师范院校设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将从事教师教育的科研、教研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划归教师教育学院,师范生的教育类课程也统一由教师教育学院开设,这为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对于没有专门设置教师教育学院的院校来说,在原有的教育科学学院或者教育系中,应鼓励一些教师侧重于教师教育课程教研和教学工作,使他们与侧重教育学、心理学学术研究的教师相区别,更多承担起师范生培养的工作。

从心理类课程来看,应鼓励有心理学学科背景的教师投身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潜心研究教师教育的问题,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原理,示范心理学原理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这既是教师培养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必经之路。

三、小结

综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回顾本文所述各方面内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设计乃至我们的设想,具有一定理想化的成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乃至教师培养制度的改革,需要学校制定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乃至在院系设置方面进行调整,并对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严格的要求;需要授课教师扩展理论视野、了解基础教育实践,对教学工作抱有热情,并为课程和教学改革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学生有当老师、当好老师的从教理想,具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等等。这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不仅是理想,更是我国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优秀师资的急迫需求,面对我们的师范生刚出校门就需要参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培训的现实,我们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确不能再等、再拖!“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这是教师教育的理想,也是教师教育的责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教师[2011]6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6/201110/125722.html.

[2]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0-26.

[3]朱旭东.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未来教师教育的方向[J].教育研究,2010(6):30-36.

[4]钟启泉,胡惠闵.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5,1(34):36 -39.

On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with Psychological Courses as an Example

SHAN Ling
(Teacher Education Publication Sec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Beijing 100029,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trail implementation)was born and,with psychological courses as an example,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terms of curriculum rationale,curriculum content,teaching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resource construction,teaching model and teaching team.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Psychological courses

G451

A

1674-2087(2012)03-0061-03

2012-06-15

单玲,女,吉林辉南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出版事业部高级编辑,主要从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和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张淑霞]

猜你喜欢

师范生课程标准儿童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留守儿童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六一儿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