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 读杨剑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2012-01-02王文英
■ 王文英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读杨剑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 王文英
近得杨剑兄赠我《杨剑印存》一册,内收《学书杂记》一篇,其中有一段议论,乃其引许地山语,谓做书虫要具备五个条件:“身体健康,家道丰裕,事业清闲,志趣淡泊,智慧超群”,并引申为“做书家一样也需要这五个条件”。颇有道理,见解也独到。更为有趣的是,杨剑兄屈指掐算,自己已具备五个条件中的四个半。我却疑其为谦辞,要说差也仅差“外功”的半步之距,却不在这五个条件之列。所谓“外功”,即天时地利人和。而我对应这五个条件,算来算去,也仅具备其中一个半再加半个条件,距离可谓遥之又遥。这即所谓差距。
认识杨剑兄,始于2005年10月《中国书画家报》执行主编邵玉祥所策划的“笔墨江山—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其时,参展的21位作者多为70后,而与我年龄相仿者只有6、7位,杨剑是其一。而在展览,或是作品集中,我们又是“近邻”,故对其作品关注得多一些,印象颇深,尤其是其篆书,有飘逸之气,清新自然。后知其也治印,且造诣颇深,即索求一方肖形印,果不同凡响。在以后的交往中,深感其为人为艺的认真、严谨和诚挚。
篆刻作品 《宗派流传几变更》
但凡研究一个艺术家,往往需要由人及艺,再由艺及人,人与艺不可割离。即所谓由人的内心世界而推及他的艺术世界,再由艺术而反观其人。这就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了解和掌握许多鲜活的资料,方可谈及研究。而于杨剑及其从艺之路,我却只是从其《学书杂记》,和友人所写的片段文字,以及我们有限的交往中串缀起概貌,只有朦胧的印象。故品读他及他的艺术,于我而言绝非易事,或恐只停留在表象,或以偏概全,或流于肤浅,而误读他的艺术,所以此文只能着眼于点,而非面,只可称其为读,而不是品。
从杨剑《学书杂记》,知其学书始于蒙童时代,不是因为人为的点拨或指引,而是由于天然的禀赋,起于对象形文字本能的好奇和喜爱。
少时的杨剑生活在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美伦美奂的象形文字,从而喜欢上这似画的奇妙文字。从一个懵懂少年而成为一个成功的书法篆刻家,一路走来,其间曲曲折折、磕磕绊绊,可以想见其学艺之路的艰辛曲折,而这恰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杨剑的执着和坚毅。乡村物质生活的困苦,带来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氛围的支持。这样的山村求学生活,虽使杨剑的学艺之路漫长而曲折,但乡村生活的艰苦纯朴与平静于杨剑的艺术人生来说,又可谓难得的财富。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能如杨剑,能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生活经历,也并不是所有有此经历的人都能坚持信念、甘守寂寞。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他的执着、他的真诚,也成就了他的艺术。他的书法篆刻中所透露出的朴素和恬静或许正源于此吧。
左: 篆刻作品 《神怡务闲》右: 书法作品 《清曾国藩感春》
关于杨剑的书法篆刻,曾从他人的评价文章中读到这样的句子:“(杨剑)篆风质朴、古拙、淡雅,平实中见趣味,平中寓奇。”所评恰切。我以为,这虽为艺术评价,却一如他的为人,言语不多,但于艺术的理解却深刻而执着。其文字不多的《学书杂记》,记录了对书法篆刻的思考和认识。一首吴昌硕论诗书画的七绝,“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对杨剑的影响可谓深矣,他的书法篆刻正是“深造求其通”,而得“深意”。
刀笔合一, 是书法篆刻的境界之一。杨剑书法篆刻恰于此颇多意会。从其作品中,感受到其游走于书法、篆刻之间的优行自在。他的篆刻因书法而平添了许多书写的意味,而其书法,尤其是篆书,因了篆刻又有一种凌厉的金石韵味,更有一种凝重之气和古朴之美。前人所说“以刀代笔”,其实,是一种刀笔兼融、非刀非笔、又刀又笔的表现手法,以极富写意性的线条,来丰富和增强书法或篆刻艺术的表现力。杨剑的书法篆刻艺术,便具有这种刀笔兼融的特性,更有一种平和而率性、优美而古朴的韵味,巧夺天工的意态,从而彰显他作为艺术家的个性追求。
既不泥古,也不为时风所诱,心无旁骛地坚定于自己的追求,这是艺术家尊重自我审美个性的体现,也是我观杨剑书法篆刻感受最深的地方。在时代精神的审美风尚下,作为个体的人,因其生存环境的不同,经历的不同,个性的不同,认知水平的不同等等原因,存在着审美差异,而体现在审美追求上,自然也会千差万别,更遑论一个艺术家。正因为艺术家之间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才有了艺术家的风格特征。尊重自己的个性特征,是艺术家成功的前提之一。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当今思潮多元化的社会中,审美风潮此起彼伏,书法流派也可谓多矣。试图创新者不乏其众,而志于守成者也不在少数。”求新者离不开脚下深厚的传统,守成者也难真正深入古典堂奥。今古之方方面面的差异,已使现代人很难真正体会古人的审美意趣、风范胸襟乃至心境,即使刻意为之,也会差之千里,自觉不自觉地也会有时代的印迹,以及个人的风尚倾向。面对积淀数千年的传统,书法家如何生存发展?首要地是厘清自己的审美追求,不为时风所惑。杨剑书法篆刻在当今的艺术价值,就在于他能于时代风尚的背景中,把握自己的审美个性;在于他默默地坚守自己的审美追求,而不为时风时利所诱。也正因为有了像杨剑这样坚守于自己追求的书法家,书法艺术的百花园才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可能真正地繁荣。
表现性灵,是艺术的本质之一,也是我对杨剑书法篆刻的观感之一。“性灵说”虽为清代诗人袁枚因诗而提倡,但实为艺术之通论。袁枚的“性灵说”主张体现个性,不拘格套,自由抒写,直抒胸臆,最为重要的是要真实表现作者的性情主张。主张“性灵”和“学识”的结合,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其实,书法篆刻艺术莫不如是。“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而非技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表达了作者的真性情,表达了作者的审美倾向,而非他人的。
杨剑的篆书古朴飘逸,篆刻气韵生动,传达着一种平和恬淡。有人这样形容他的篆刻艺术:“在章法、字法、刀法等几方面广收博纳传统精华,融入了自我的真性情。”此语不谬。杨剑对艺术因为爱之深切,心有所寄,而非书迹,实为书情。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可称之为性灵之作。就连方寸之地的篆刻作品的边款,虽空间有限,但内容却极为丰富,或诗或文,或记事,或抒情,或议论,皆有感而发,富文彩,见性情。一方“龙湾潭雨中观瀑”白文印,边款洋洋洒洒百余字,记载了此行的观感:
“乙酉孟夏,余应浙江陈君建文友之邀,由台州赴乐清与众书友交流书艺。初二,陈建文、方志明、潘志明诸友陪同畅游永嘉之楠溪江。是日也,微风吹拂,细雨斜飞。三百里楠溪江溪深林茂,烟雨濛濛,飞瀑成群,而尤以龙湾潭瀑布为最。沿岸茂林修竹,层林尽翠,奇峰异岩,惟妙惟肖。飞瀑奔放,气势如虹。碧潭秀水,绚丽多彩。近观之飞流直下,声震如雷,此乃奇观也。能不为之惊叹?为之陶醉!仲夏初三,杨剑刻记。”
字里行间充盈着才情,读之,欣欣然,如饮佳茗,联想其所赞赏的许地山为书虫的五个条件:“身体健康,家道丰裕,事业清闲,志趣淡泊,智慧超群”,感受其为艺的真与纯。
篆书对联《相知莫若至交友,明理方称贤达人》
杨剑艺术简介
杨剑,字贞生,号禅石、静远室主,1960年9月生,江西广丰人。曾问学于书画家胡润芝、傅周海、钱君匋、洪丕谟等先生,先后师从于陈振濂、韩天衡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常务理事、上饶市政协委员、上饶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贞白书画院院长、广丰县文联主席。
书法篆刻作品入展由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首届国际书法大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西泠印社第二届篆刻评展等国内外重大展览三十余次,并荣获第二届国际书法大展银奖、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银奖、首届中国书坛“百强榜”百强书法家,《书法报》“兰亭诸子”栏目曾两度重点介绍,并当选《书法报》2009年度“兰亭诸子”获奖书家、《书法》风云榜(2009-2010年度)最值得期待奖。
曾应泰国政府邀请,在曼谷市成功举办个人书法篆刻艺术展览并被众多收藏家收藏;出版《杨剑书法篆刻艺术》、《放歌武夷——杨剑书柳永词作品展图录》、《杨剑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