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综合教学法”在初中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2-01-02郑海波
郑海波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广东 广州 510500)
目前,由于乒乓球尚不是初中体育必修课程,所以尽管乒乓球受到学生喜爱,但学校普遍对其不够重视,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和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学乒乓球运动的开展[1~2]。因此,初中生参与乒乓球的驱动力主要靠个人兴趣爱好。如何培养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已成为乒乓球能否在中学得以普及的关键[3~4]。调查显示,以基本技术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法,因过于单调、枯燥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乒乓球的兴趣,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在选修课中采用自主性、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文章依据初中乒乓球选修课教学实际,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乒乓球综合教学法”(以下简称综合法),意在为有效激发初中生的乒乓球学习兴趣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州四中初一(1)班、初一(2)班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实验组,共60人,男生32人,女生28人;后者为对照组,共59人,男生31人,女生2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乒乓球兴趣调查问卷表,在实验前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做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两组的乒乓球学习兴趣;随后对两组实施16周的实验教学;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再做一次问卷调查,以考察两组实验前后学习乒乓球的兴趣及变化。两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一致,且均发放问卷119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2.2 实验比较法对实验对象实施16周的实验教学,每周2节课,共32学时。两组教学实验的区别是教学方法不同,对照组采用“传统式”教学法,实验组采用综合法。前者是一种“以纯粹单项基本功练习为主,穿插少量组合技战术练习”的教学方法。后者是一种集单项基本功练习、乒乓球游戏创编、班级比赛和多媒体录像教学等为一体的乒乓球技术教学模式。它与前者的主要区别是:(1)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突出个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分组创编乒乓球游戏、拍摄和放映课内乒乓球比赛,以凸显学生的现场体验和主体意识,引发其对乒乓球学习的创新思考。(2)注重班内和年级比赛,让学生充当运动员、裁判、教练员,模拟真实比赛,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激发其乒乓球兴趣。在第1周课程开始前和在第16周课程结束后分别做一次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做量化处理,并对数据进行组内纵向比较和组间横向比较,以揭示这两种教学法在培养乒乓球学习兴趣中的优劣。
实验组的教学计划是:1~7周结合游戏进行基本动作练习,将实验组学生分为8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创编用于乒乓球技术动作练习的辅助游戏。动作练习和游戏各占20min。8~10周进行班内比赛,用摄像机拍下整个过程并在课堂上回放。班内比赛占5学时,课堂录像讲解占1学时。11~12周进行技术练习。第13周自由分组进行双打比赛和乒乓球游戏创编,双打比赛30min,游戏创编15min。14~16周安排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赛,并让学生担任运动员、裁判、教练员等角色,以培养其协作精神、拼搏精神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态度。应注意的是,比赛以队赛进行,组队时应注重实力平均。游戏创编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每节课轮流安排1个小组进行游戏展示。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知,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参与乒乓球的动机相近。积极的动机均为锻炼身体和心理调适,消极的动机均为父母要求或从众参与。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参与某项活动的内部动力。积极动机对学习起推动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乒乓球兴趣,而消极动机的作用则相反。
表1 两组在实验前参与乒乓球学习的动机
由表2知,从横向来看,实验前实验组对乒乓球喜爱程度的各项百分率与对照组的接近,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0.077,P=0.962>0.05;而实验后实验组对乒乓球喜爱程度的各项百分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402,P=0.015<0.05。从纵向来看,实验组实验后对乒乓球喜爱程度的各项百分率显著优于实验前,χ2=9.806,P=0.007<0.01;对照组实验后对乒乓球喜爱程度的各项百分率虽然略好于实验前,但差异无显著性,χ2=0.323,P=0.851>0.05。表明实验组的教学方法比对照组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乒乓球的喜爱程度。
表2 两组在实验前、后对乒乓球喜爱程度的比较
由表3知,在实验后实验组有31.6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有40%的认为有效,总有效率达到71.67%;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38.98%。χ2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5.622,P=0.001<0.01。说明实验组的教学方法比对照组的更有效,即综合法比传统式教学法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乒乓球兴趣。
表3 两组学生在实验后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否激发乒乓球学习兴趣的调查
3 综合法利于培养初中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1 更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人格特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居多,个性自我,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恰逢青春期,叛逆心理较强。初中生在思想上有强烈的“成熟感”,主观上他们觉得自己是成人,有能力、有知识、有气魄,但客观上其思想和行动尚未脱稚气。教师若不了解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些特点,容易使学生误解教师的行为,进而产生自卑情绪或敌对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细心观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尊重其人格。综合法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步骤决定了该法更适合初中生的人格发展特点,能有效融洽师生关系,健全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乒乓球学习兴趣。
3.2 能增强学生自信心
乒乓球体积小,速度快、变化多,初学者不易掌握。不少学生反映,打球时总是击空拍,捡球次数多,未能从中产生刺激,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对那些技术基础较差,学习处于边缘化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因为表扬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产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综合法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3.3 能更好地调节身心,缓解压力
华南师大一项研究显示,2009年广州市42.70%的中学生处于较大压力之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报告,2010年广东学生平均每天的时间学习为11.9h,课后学习时间为2.9h,学生普遍身心负担过重,精神高度紧张。此调查显示,通过以游戏和比赛为特征的乒乓球综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身心得到调节,压力得到缓解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
3.4 利于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综合法所倡导的开展班内或年级比赛以及创编和展示游戏,可为学生之间的交往提供平台。这不但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提高其对乒乓球的热爱。
3.5 能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快乐课堂气氛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有趣的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热情[5]。快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学习,而枯燥无味的课堂会使其反感。可见,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是调动初中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关键所在。显然,综合法中的游戏、比赛的内容与方式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乒乓球兴趣。
3.6 有助于提升教师水平,推动教学改革
在中学,乒乓球课属选修课程,对中考、高考影响不大,学校一般不重视。学生参与乒乓球完全是个人兴趣爱好。调查显示,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会扼杀学生的乒乓球兴趣;7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能以小组自行创编游戏或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乒乓球教学[6]。提示现阶段在中学普及和开展乒乓球运动需要以趣味性的课程形式来进行。因为,在乒乓球教学中加入分组创编游戏、多媒体教学等内容,能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其自我表现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时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可见,综合法有助于提升教师水平,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3.7 能促进多种教学法的协同互补
综合法是将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比赛教学等方法整合为一体,实现多种教学法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具体步骤为:将多媒体技术用于一个情景模拟游戏或者班内比赛。在比赛中轮流让学生扮演裁判、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角色,并拍摄比赛,进行直播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乒乓球的乐趣和比赛的兴奋性,使其融入教学。比赛教学法竞争性强,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个人潜力,促使学生对基本运动内容的掌握,还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创新性教学需要结合分组练习法和游戏教学法。在满足学生娱乐健身需求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积极引导其独立创新,让学生根据动作练习需要共同组织编排相关的游戏,了解乒乓球可以有多种趣味,以激发其对乒乓球的兴趣。
4 实施综合法所需的条件和措施
依据综合法的内涵,实施该法至少需要场地设施、多媒体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懂得多媒体制作、游戏编排等技能的教师。然而,目前中学乒乓球场地、球桌等教学资源明显不足或滞后,教师素质也有待提高。解决途径是:采用小班教学,调整场地管理模式,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
5 结论
(1)在提高初中生乒乓球喜爱程度和培养其乒乓球学习兴趣方面,综合法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P<0.01。
(2)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综合法的优越性体现在:更适合初中学生的人格特点;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能更好地调节身心,缓解压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其好奇心;能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快乐课堂气氛;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能促进多种教学法的协同互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采用小班教学,加强场地设施的科学管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以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实施综合法的前提。
[1]戴三育,刘新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32-42.
[2]林柔伟,王锥鑫,吴庞敏.对广州市中小学乒乓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17 (10): 100-101.
[3]胡秋丽,王进. 试论乒乓球教学的兴趣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2): 165-166.
[4]吴忆秋.教师如何在乒乓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广东科技, 2009 (2): 73-74.
[5]谢勇辉,肖洪波. 浅谈对中学生乒乓球兴趣的培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5): 286.
[6]于振峰,赵宗跃,孟刚.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