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分析
2012-01-02李儒新冯明丽
李儒新,冯明丽
(湘南学院 体育系,湖南 郴州 423000)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体育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在体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关键[3-4]。因此,研究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状况对促进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可分为几个方面,如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实践经验等,而专业知识已被认为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成分[5]。体育教师所知和所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体育教师不具备良好的或基本的专业知识,将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从而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质量[6]。此研究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了解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现实状况,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包括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其中职前体育教师是指在我国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接受了系统的职前教育,并即将毕业步入教师行列的本科生,而在职体育教师是指在各级各类中学任教的专职体育教师。本研究调查的职前体育教师578名;在职体育教师13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样本含量:根据此研究对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的界定,在湖南、湖北、河北、广东、山东、辽宁、上海等7省市选取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5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5所,新升本科师范院校7所,选取各级各类中学16所。共发放问卷810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有效回收率87.4%。
(2)问卷设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技术类知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以选择、填空或简答题形式呈现。在问题内容设计上,尽可能多地争取有关研究人员的意见,并先进行小样本的预测,经过多次修改后,才最后编制了《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3)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采取专家咨询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请有关专家就问卷设计内容进行了评判,有83.6%的专家认为问卷设计内容能够有效地反映研究内容,结构合理。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折半信度检验法,经检验其折半信度系数为0.93,说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
(4)测试和评分:采用集中测试的方法。由课题组成员对测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指导。每次测试均保证被测者有足够时间完成测试。回收问卷后,对回答不认真或缺失值过多的问卷进行剔除。为了保证评分质量,评分前对评分人员进行了培训。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育学科知识状况
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共6道题目,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无论是职前体育教师,还是在职体育教师在教育学科知识部分的得分率都不高,分别为52.33%和48.0%。经卡方检验(X2=59.56,P=0.00<0.05),两类教师的得分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职前体育教师在教育学科知识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在职体育教师。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211工程”院校职前体育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明显优于省属重点和新升本科院校职前体育教师,而省属重点院校职前体育教师与新升本科院校职前体育教师的表现无显着差异。
表1 教育学科知识状况一览表
职前体育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优于在职体育教师,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接受的教育理论方面的教育有所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近几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开展了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课程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二,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接受教育学科课程的时间不同,因而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程度不同。职前体育教师在毕业前两年刚学过教育学科课程,对相关知识记忆较多,而在职体育教师学习同类课程的时间相对久远,存在知识消退现象,对相关知识遗忘较严重。
由于在生源、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使得“211工程”院校、省属重点院校和新升本科院校的职前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存在差异。然而,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因此,“211工程”院校并不一定在各方面都优于省属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也并非一定优于新升本科院校。他们之间存在差别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许的。只有确保较高的投入(包括生源、课程设置、硬件设施、师资、教学与管理等),才能够获得较高的成果,才能保证教师教育的基本质量和教师教育的效益。而教师教育成果主要是通过职前教师的素质来体现的。
2.2 体育学科知识状况
体育学科知识包括运动人体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等知识。这一部分共12题,总分值为29分。其中选择题6道,填空题4道,简答题2道。
表2 体育学科知识状况一览表
由表2可知,职前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知识的得分率高于在职体育教师,高出9.8个百分点。具体分析各类题目得知,职前体育教师对于所学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尤其是体育保健学知识掌握较好,其次是运动生理学知识;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表现一般。在职体育教师的运动人体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的不太好,而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及竞赛知识掌握的较好。整体而言,职前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知识优于在职体育教师(P≤0.01)。“211工程”院校的职前体育教师表现最好,省属重点院校明显好于新升本科院校,但明显差于“211工程”院校。
职前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知识优于在职体育教师,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上的差异,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刚学过不久仍有较多记忆,而在职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及竞赛知识占优势,这可能与在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实践有关,组织运动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2.3 技术类知识状况
各运动项目技术知识包括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时尚项目以及地方性项目等知识,共20道题目,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
表3 技术类知识状况一览表
由表3可知,在技术类知识方面,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的得分相对较好,得分率均超过了60%,分别为61.75%和69.50%。但在职体育教师得分相对较高,说明在职体育教师对技术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好于职前体育教师(P≤0.01)。具体分析各类题目发现,职前体育教师的得分率与其所从事的专项有关,这是因为他们在校期间较多关注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对其他项目关注较少;而在职体育教师由于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要求他们对各运动项目都比较了解,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经X2检验,3种不同类型的师范院校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平均分来看,新升本科最高,“211工程”院校其次,省属重点最低。
2.4 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状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这一部分共5道题,分值5分,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主要考查的是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知识,如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
表4 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状况一览表
表4显示,不同类型院校的职前体育教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的平均分虽然略有不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职体育教师的得分率(58.90%)高于职前体育教师(49.46%),但在职体育教师和职前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上的得分率都没超过60%。相比之下,在职体育教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明显好于职前体育教师(P≤0.01)。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职前体育教师接触中学体育教学实践较少,在职前教育课程中,有关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较为缺乏。中学体育教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他们不仅在改革前接受了专门的培训,而且在改革中又亲身体验着新课程,因而对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等方面都较职前体育教师有较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在职体育教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好于职前体育教师。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表现不理想,大部分专业知识的得分率不到六成,除技术类知识的得分率高于六成外,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在其他知识上的得分率都低于60%。
(2)在职体育教师和职前体育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教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技术类知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四类专业知识上,在职体育教师和职前体育教师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职体育教师的技术类知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优于职前体育教师;职前体育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和体育学科知识优于在职体育教师。
(3)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211工程”院校优于省属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优于新升本科院校的特征明显。将不同类型院校的职前体育教师的各类知识表现进行比较,除1项无显着差异外,在其余各项上都有显着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源、师资、硬件设施、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等诸多方面,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可能引起不同类型院校职前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存在差异。
3.2 建 议
(1)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应重视和加强教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技术类知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职前体育教师尤其需要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在职体育教师则需要加强教育学科知识和体育学科知识的学习。
(2)师范院校和中学应采取措施促进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教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技术类知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等专业知识的发展,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尤其应加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联系,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开设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内容,使职前体育教师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
(3)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指导和评估,加快建立体育教师资质认证制度,在承认不同层次(“211工程”、省属重点、新升本科)的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质量上存在差异的同时,建立教师教育的最低资质标准,确保教师教育的基本质量。
(4)对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各类专业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尽快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策略。
[1]于 军,徐国红,刘运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9 (11): 1535-1537.
[2]周李莉,吴雪萍,司虎克.上海市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30 (5): 102-106.
[3]吕 斌.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5.
[4]樊 勇.浅论构成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四川体育科学, 2005 (1): 13-15.
[5]马云鹏,赵冬臣,韩继伟,等.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状况调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6): 57-64.
[6]仲云才,张宠成.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2): 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