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报怨

2012-01-01张明

民间文学 2012年6期

  以德报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打掉牙往肚里咽;别人欺负你,你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孔老夫子真的是这样说的吗?其实是我们断章取义了,因为在孔老夫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一句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译成今天的话,意思是:一个人,倘若以“德”报了“怨”,那么他还拿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孔子认为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公正地对待这件事,而且要用恩德、仁爱的感恩之心回馈那些给你恩惠的人。
  其实,在人们的意识里,更喜欢“以德报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此美妙的感觉是人们所追求的。再如“送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可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以德报德的情景。“以德报德”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大雁跋涉般的坦荡。
  “以德报德”使君子高于常人。俗话说:“知恩图报”。别人给予你莫大的恩惠,你心怀感激报答他,是平常人容易做到的,说不上是君子。倘若他人给予你仅是滴水之恩,而你能涌泉相报,那么离君子就不远了。倘若他们给予你的仅是一声问候、一个微笑,而你却能心怀感激地给予同样的回应,那么你已经是君子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心中有一份操守,不计较个人恩怨,则常坦荡荡。而小人则睚眦必报,常想着如何去算计那些曾伤害过他的人,因此常戚戚。别人对你不好,你却安之若素,不与之计较,就已经有君子风范了。这与孔子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似。别人不仅不了解你,还有损于你,你却不生气,则更是君子了。蔺相如处处忍让廉颇,不与之计较,也没有对之阿谀,就是所谓的“以直报怨”。中国古代贤者常常把以德报怨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保持一个豁达的心态,是有利于养生的。在元代吴亮所著《忍经》里记载这样一个王德用与人为善、以德报怨的故事。
  王德用是宋初名将王超之子,因屡建战功,很快就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步军副都指挥使。当时有人通过行贿打通了刘太后,想通过刘太后走后门安排一个军吏。刘太后想了想,这个军吏并不是什么正式的官员,于是就答应了。她从内宫降诏,要王德用去办这件事,谁知王德用一口拒绝了。他对刘太后说:“升补军官是军政大事,不能视为儿戏。”太后执意要王德用服从,王德用始终不从,弄得刘太后对他一点儿招儿也没有。后來,宋仁宗亲政后,审阅刘太后所批阅过的文件,发现王德用曾拒绝太后御旨这件事后,对王德用极为赞赏,认为王德用很有才干,能够委以重任,于是任命王德用为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王德用没有立刻接旨,他对宋仁宗说:“我乃一介武夫,幸而陛下垂青,而且本人不学无术,不足以胜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听王德用如此说,宋仁宗更坚定了重用他的决心,升王德用为知枢密院事。
  谁知好景不长,王德用遭到弹劾。原來,王德用善于安抚士卒,即使是住在深巷中的妇女儿童和边远的少数民族,都知道他的姓名。王德用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脸黑但脖子以下全是白色的,与众不同,颇有特色。人们对王德用的长相议论纷纷,有的人甚至谣传王德用长相酷似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御史中丞孔道辅上书说王德用颇得人心,不宜久任枢密跟随在君王身边。皇上不得已,于明道二年(1033)十月改任王德用为宁武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赶赴徐州任职时,皇上还赏赐亲笔诏书以示安慰。这之后孔道辅又以私买马匹为名陷害王德用,将王德用降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后又调任湖广随州刑置判官。官员们都为他感到恐惧,家人也惶恐不安,王德用却一如平常,没事一样,只是很少和宾客朋友來往罢了。这段故事在王安石《临川文集》中有记载。王德用忠诚朴实和乐平易,和人交往不猜忌,不责问人家的小过错,看他的神色坚毅,有不可轻易冒犯的威仪。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都分给亲信同党之人。他擅长治理军队,宽厚仁爱爱护士兵,士兵也乐意被他调用。与士大夫交游,士大夫也多是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据说,王德用曾这样谢罪:“宅枕乾纲,乃朝廷所赐。貌类艺祖,盖父母所生。”
  孔道辅“平生以忠孝节义自任”,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关心民疾,“天下莫不以直道许之”。说起孔道辅,在当时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孔道辅是孔子四十五代孙,自幼聪明好学,二十五岁进士及第,为宁州军事推官。乾兴元年任太常博士,正逢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受命之日,即疏请太后归政于皇帝。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召道辅为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他在任宁州的知府期间,宁州有个天庆观。一天,天庆观的真武殿里出现了一条黑色的蛇。观里的道士把蛇引到一个红漆的盘子里,供在神坛上。他们到处宣传说:真武大帝显圣了,黑蛇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州将正想前去验证一下,然后向上报告时,孔道辅率领部属前來朝拜,这条蛇果然又出來了。孔道辅立即举起笏板当即把它打死了,州将和他的部下大吃一惊,真武大帝的化身被打死了,这还了得!道士们脸色都变了,军官们也非常惊慌。大家都说:“这一下可闯下大祸了,真武大帝要是发起怒來,宁州这地方可要遭殃了。”孔道辅不慌不忙地说:“一条小蛇会有什么灵性呢?分明是道士弄來骗人的。打死蛇的是我,真武大帝如果真会发怒,就让他把祸事降在我一个人身上好了。你们用不着害怕!”在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里,人们把蛇看做是神,认为打死它会带來灾祸,由此可看出孔道辅的胆量和气魄。从此孔道辅名震天下。
  康定元年,开封府小官冯士元犯罪牵连到参知政事程琳。仁宗把此案交给孔道辅审理。宰相张士逊既厌恶程琳,又想排挤孔道辅。他明知皇帝要治罪于程琳,却又假惺惺地让孔道辅为其求情。孔道辅不了解其用心,就照着办了。仁宗认为孔道辅与程琳结党营私,于是贬孔道辅为知郓州。在赴郓州时,正值天气严寒,行至韦城,孔道辅旧病复发而卒。得知孔道辅去世了,有一位朋友对王德用说:“御史中丞孔道辅陷害你,今天他已经死了。这就是害您的人的下场!”王德用严肃地说:“中丞是个言官,在其位言其事,怎么能说是害我呢?朝廷失掉一个忠臣,真是可惜。”说话的人为此终身感到惭愧,上下官员都佩服王德用有雅量。
  有这么个小故事。一天,苏东坡与惠崇和尚相遇,苏东坡看惠崇和尚穿着袈裟,手里拿着木鱼,有心和他开玩笑,于是笑着说:“和尚,你知道你看上去像什么嘛?像牛粪。”惠崇和尚并不生气,他微笑着看了看苏东坡,然后说:“施主,你知道你看上去像什么吗?”苏东坡想听听惠崇和尚怎么说,就问道:“你看我像什么?”惠崇和尚回答道:“我看施主像佛祖。”苏东坡心里不禁暗自发笑。回到家,苏东坡把经过当笑话说给苏小妹听,苏小妹听后对苏东坡道:“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如來,看人都是如來。”东坡听了似有所悟。
  善待他人必生福光,这是一条定律,悟出此番道理并付诸行动的人,才能受其益,知其妙。愿有造化之人沐浴在福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