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礼残躯书写生命奇迹
2012-01-01黄萍
记者观察 2012年5期
在山西省安泽县,有一位因公致残、高位截瘫、连生活都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却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超常的毅力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夜以继日,临池不辍,十几年如一日,他不但战胜了伤痛、重燃生活信心,更是拖着残躯创出了“天方夜谭”般的奇迹。
一套装帧精美、分为上下两册的《郭长礼篆书·荀子》,全书完整录入了荀子的32篇传世经典,长达千余页8万多字,为篆体字书写,可谓详略得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参考性,页面的布局设计及字里行间都给人以巨大的视觉震撼。手捧这套用毛笔书写、沉甸甸的书籍时,记者很难想象这竟然出自一位曾是高位截瘫的60多岁老人之手。就连山西省书协副主席、楹联协会主席赵望进也称赞他“毅力超人、悟性过人、精神感人”。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毅力支撑着他的信念、让他如此执著地书写自己的传奇人生?
5月初的清晨,记者驱车前往山西安泽县,寻访这位“书法大家”郭长礼。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急速前行,被称为山西临汾后花园的安泽县一派生机,在沁河水环抱中显得宁静而悠闲,置身其中,犹如徜徉在“北方的江南之都”。来到县城的南隅,记者走进了郭长礼的陋室“苦乐斋”,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突遭厄运 伤痛磨砺坚毅志
今年66岁的郭长礼,曾是安泽县公安局的一名副局长,他丰富的侦破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向被大家所称道。然而,1999年春天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他颈髓挫伤失去知觉,当他从昏迷中醒来后,发现自己四肢功能完全丧失,从周围人口中知道自己已高位截瘫时,他如遭雷击。
突如其来的厄运,改变了郭长礼的人生轨迹。
当时53岁的他,躺在病床上愁肠满腹,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难道剩下的时间就只能在床上度过?种种不甘与心中不屈的信念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站起来,不做家庭的负担,更不做社会的“废人”,要做自己的主人。
从此以后,瘫痪在床的郭长礼每天强迫家人帮他练习坐立,几十次、几百次、上千次地反复动作,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他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已记不清多少次因疼痛昏厥。这样几年如一日的练习终于换来了奇迹发生,他不但可以坐起来,甚至可以在床上来回挪动,而且借助拐杖能站立起来了。
身体稍有好转之后,郭长礼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他客观分析了自身的状况,再回公安局上班已不可能了,他觉得,“武场不通文场走,警坛失落书坛求”。他决心把自己喜爱的书法艺术拾起来练下去,在书坛创出比警坛更灿烂的辉煌。
为了表明志向,他把一间卧室改为书房,自称“苦乐斋”,为自己起个“老残翁”的笔名。
从医院回到家,仍在治疗期的他,除了吃饭医疗外,把所有的时间,全部耗在了书法的练习上,没有书法功底的他将自己并不宽裕的收入全部用到了购买各种字帖上。书法经过5000年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体势,他以欧、颜、柳、王等名家字帖为学习范本,从中汲取素养,仔细研究,心思神摹,拼搏于书海砚田之间。年近花甲的他,每天在不足6平米的小屋内刻苦练习,渡过了无数时光。
书法是手心脑的活动,讲究“心手双畅”,练习书法最重要的是执笔的方式及运腕的力度。他的手握不住笔就用胶带绑上练,身坐不稳,就用皮带固定在轮椅上坚持。他尝试着练习临摹书法字帖,由于握笔的手常常不受大脑控制,毛笔及墨汁也时常被打翻在床上。他开始琢磨并让家人给他做了笔套。这样,毛笔套在手掌上就等于装上了保险带,而即使这样毛笔还常常脱落。汗水浸透了衣衫,但也无法撼动他的决心。
艰难抉择 顽强探觅人生路
在荀子的故里山西安泽县,提起郭长礼这个人,熟悉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来到郭长礼的家,首先看到门口胡同放着一辆陈旧的三轮车,这才知道那是他出门锻炼的交通工具。听说记者来访,安泽县老年书法协会的主席王修印、副主席马德忠,县残联理事白引后也闻讯赶来,小院顿时热闹起来。
走进郭长礼的工作室“苦乐斋”,一张单人床占去了近一半的位置,书桌上零散地堆放着他临写的作品,书房中散发着浓浓的墨香。
“人活着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郭长礼眼神中流露出自信和刚毅。
郭长礼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17岁时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当工人,从此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直至几年后,调到县公安局任刑警。
苦难的岁月和坎坷的经历磨练出他不服输的个性。
郭长礼告诉记者,他因公致残后,主刀医生曾断言:“这个人将终生卧床。”在高度昏迷醒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思量着医生的话,但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我都要站起来。为了这个目标,我宁愿付出所有。”
痛苦成为他奋发的动力,浑身无力无法翻身,他就躺在床上看书,枕边放着各种书法书写的技巧及理论书籍,看得时间长了脖子酸痛。全靠家人照顾的他,每天都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坚持锻炼。终于,在瘫痪了一年多以后,他奇迹般地坐起来了。经过艰苦卓绝的锻炼,他终于可以站起来了,尽管站的时间稍长腰就会痛,但他仍然坚持。谈话中他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着在座的每个人。
而在“身残志坚”“老有所为”“东方艺术之星”等光环的背后,他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右手上的两个茧子就是练习书法时留下的。
当我们看到分为上下两册的《郭长礼篆书·荀子》一书时,不由叹服,卷帙浩繁,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需要何等的毅力!此书全文均为篆体字,篆体字是古老的汉字行体,非专业人士很难辨认,且《荀子》32篇中常有冷僻字、废弃字,书写起来更是不易。有时为了一个字,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而郭长礼硬是用心血写出8万字的篆体字。在形式上以王福庵、叶为铭法书为参照,探索出平正雄浑、秀逸中不失厚重的篆体书写风格,最难的是全篇8万字中多字相同,用笔如何变化、如何分布,尤其是文中无法回避的很多字在资料中没有任何记载,全靠他的悉心钻研攻克。
翻着厚厚的书写稿,郭长礼很感慨:“写书法很需要耐心,我克服了重重困难,追求的是一种境界。”
志存高远 谱写生命新华章
“老夫不腐,身残意坚;志能填海,气可吞山。”这幅悬挂在客厅的条幅是对郭长礼人生履历的精辟总结。
“谁能想到,曾经高位截瘫的病人能站起来?我见证了身边发生的奇迹!”安泽县老年书法协会主席王修印说。
郭长礼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赛,获得金、银、铜奖和各种荣誉称号无数,作品入编“国庆大阅兵”等专著十余部。他还曾为汶川灾区捐赠作品义拍义卖,获“爱心奖”。他的榜书作品曾被选刻在“庆祝北京奥运2008米纪念碑林”,草书作品入选“庆奥书画长卷”等。在第二届、第五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上,还举办了“郭长礼荀乡情书法展览”“郭长礼篆书荀子册页展”,其创作的1415米“荀子名言集粹”长卷更让人叹为观止。
现在,已是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的郭长礼,在他书法艺术的殿堂里自由徜徉。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郭长礼的狭小工作室里,满眼都是书稿及字帖,字帖摞起来有两米高,其中还不包括抄写的《道德经》《唐诗》《宋词》《元曲》等。郭长礼说:“写这些如果能激起年轻人对书法、对国学的热爱,是我最大的心愿。”
谈及未来,郭长礼语重心长地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生之年尽量达到自己的生命高度,才是最完美的。”
目前,郭长礼的《中华成语千句文》书稿正在征求意见中,整篇涵盖了5000年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其中包括民族神话、中华医学、商业文明、寓言故事、饮食文化、建筑园林等。这都是郭长礼和他的老朋友县老年书协主席王修印、副主席马德忠等人的辛苦结晶。他说,这些成语都是从网上的中华诗词库中筛选后,再摘抄归纳,他们几个经过研究后决定的,有时他们会为了一个成语争执不休,互相切磋。在这里,他们彼此都找到了快乐。
如今,郭长礼还在继续创造着自己生命中的一个个奇迹。他秉承着永不放弃的信念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用拼搏的精神诠释活着的意义,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征途中不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