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G时代无法忽视的手机媒体

2012-01-01徐江善

记者观察 2012年5期

  电影《手机》戏剧化地把手机带给人们的欢乐与烦恼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化圈里的“腕们”似乎意犹未尽,又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在电视台热播,尽管有狗尾续貂之嫌,却也让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当然,30年前的我辈决然不会想到,小小的手机竟然能够这般神奇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回忆媒体贫乏时代的苦与乐
  1983年深秋时节,笔者随着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社长李惠民、老记者王来喜深入北大荒腹地采访已经一个多月,辗转来到东北最东端的边境小城抚远。那时东北农村刚实行“大包干”,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我写了一篇反映种粮大户的人物通讯,老李作了一些修改就算定稿。
  可是,身在祖国东北边境,这篇通讯怎样才能发到分社所在地哈尔滨,再传到北京总社播发呢?一路上老李带着我们写了几篇报道,时效都不算太强,就送到邮局邮寄到分社,再由秘书录入传真到北京。这篇人物则不同,正是秋收时节,如果邮寄要好几天才能送达,再到编辑手中发出来就太迟了。老李果断决定:拍发电报。
  王来喜带着我在仅有的一条街上找到了县邮局,我们把稿子一个字一个字抄到电文纸上,记得每个字大约5分钱,看到邮局的工作人员把我们的电报稿收好,我们才高高兴兴放心地离去……
  在那个通讯极不发达的时代,这篇稿件的“旅行”才刚刚开始,电报发到哈尔滨,分社录入抄写后再用一种速度极慢的传真机一行一行地向总社扫描传真发送,稿子传到总社还要由秘书分选给有关编辑室,再由编辑处理。
  稿子发走了,我每天早晨都守在收音机前听广播,等待稿件被媒体采用。那个年代,电视还是奢侈品,广播是唯一即时的媒体,报纸要好几天才能送到边陲小县,尽管日报变成周报,我仍然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一篇文章。在今天一些年轻人看来,那个年代的故事如同天方夜谭,但那时为了等到一份报纸,我们常常望眼欲穿,每天都盼着邮递员送报。
  30多年前的广播、报纸是中国舆论的主宰,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两报一刊”社论的巨大威力,只有经历了那个时代,才能感受到新媒体的可爱。如今新媒体成为时代的骄子,在高新技术的催生下,新兴媒体正以耀跟的光辉照亮着这个世界。
  手机媒体的新突破
  从形态上看,目前的媒体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纸媒,其中包括报纸、杂志等,其传播方式是在纸上传播文字和图片;广播,它是用电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电视,可以传播图、文、声音和影像,不过由于它画面移动的特点,用电视传播图和文的效果并不好,传播声音和影像的效果却非常好;互联网,它是个综合性的多媒体平台,用它来传播文、图、声音和影像效果都不错。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与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手机的出现为媒体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人们都还记得手机刚刚进人生活之中的情景,但只几年的工夫,人们就开始嘲笑拿着砖头手机的“土老冒”。现在的手机不仅精致小巧且无所不能。有人预言,第五媒体即是手机。对此《通信世界》社长项立刚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作为一个新的媒体形式,手机与其他媒体相比已经有了很多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手机发展的历史只有十几年,但中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6亿,不仅传播成本低廉,还可以最方便地把人们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并且能够极为快捷地传播信息。同时,手机媒体传播信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其他媒体本身不具有强制性,都需要读者主动去获得信息,而一个拥有手机的人不可能总不开手机或者总不随身携带,因此手机可以通过短信息等形式将信息强制性地传播给受众。
  项立刚举了个例子。
  某人定制了重大国际新闻内容,每天的重大国际新闻先是以一句话新闻的形式,以短信提醒的方式强制性地发送到此人的手机上。当他接收到这条短信并查看之后,他可以不再进一步了解详情,也可以选择点开短信后由所附的相关链接转至WAP网,了解更详细的信息。进入相关网页,他首先会看到有一段很精确、很简练的文字,将这一事件的主要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其所包含的信息远比一句话新闻丰富得多。
  在看完这段文字之后,在屏幕下方将出现两个小图标,分别代表图片和影像。如果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希望看到图片,就点开其中的图片图标,很快就能看到相关新闻图片的缩略图,这些图片记载了事件发生的完整过程,如果需要,可以将图片点开放大,受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图片的内容。如果对这个事件的影像资料非常感兴趣,还可以点开代表影像资料的另一个图标,就能够欣赏到记录这一事件完整过程的一段影像资料了,多媒体的影像能够把简捷的信息转化为更为生动、更有影响力的内容传达给受众。
  受众可以选择不看文字、图片或者影像,或者只选择看其中的一部分。而在受众看完这条新闻之后,还可以发表评论或者参与调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可以参加抽奖等互动活动。
  在融合中发展的手机媒体
  当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当网络在传媒中显示出无比强大的魔力,许多报纸经营者悲观地认为报纸已经走到了没落的边缘。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他们举例说,广播激活了唱片业,电视推动了电影业,手机媒体的出现也有可能会带来一场报业的复兴。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同年12月,重庆各大报纸联手推出《重庆晨报》《重庆晚报》和《热报》WAP手机上网版,跃跃欲试者摩拳擦掌;2005年5月,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引发杭城报业上网热……手机报热潮迅速席卷全国,被许多人视为报纸复兴的希望。
  手机报对读者而言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定制服务。传统的报纸是读者被动接受信息,而手机报可以由读者根据喜好定制内容,甚至可以定制阅读的时间和形式。对报纸而言,这是手机媒体带来的一场革命,也是报纸发展的新机遇。
  电视媒体也不甘落后,也将手机用作增强互动性的手段。2002年短信初上春晚,此后短信成了春晚与全国观众互动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
  地方各个电视台也都看准了手机媒体的巨大发展空间。2004年夏天,《超级女声》横空出世。超女高明之处在于抬升了观众短信投票在比赛中的地位,观众从来没有这么自主,这么受到重视。几十场决选下来,光短信收益这块就让湖南卫视赚得盆满钵满。在形成2005年风靡中国的“超女现象”的过程中,手机短信的功劳可谓是“大大的”。
  新兴媒体的介入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平台。两会期间,各大网站、论坛网民参与十分踊跃,有的开设“我有问题问总理”,有的代表委员直接开博与网民沟通,网民们对代表委员的博文在第一时间跟帖,许多网民通过网络新兴媒体为两会献计献策,对一些涉及民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微博客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以手机用户为主,让手机媒体有了巨大的应用空间。
  微博客之所以要限定140个字,就是源于从手机发短信最多的字符是140个。可见微博客从诞生之初就同手机应用密不可分,更是其在互联网形态中最大的亮点。微博客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建立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增强手机端同互联网端的互动,从而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
  随着手机名声远扬海内外,手机媒体开始不满足于沦为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工具而自立门户。手机电视业务的出现使人们“随时随地看电视”的梦想变成现实。2005年,当时唯一拥有手机电视牌照的上海文广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手机电视“梦视界”业务,向手机用户提供下载点播和直播等形式的手机电视业务;中国联通与央视新闻频道等12个电视频道也联手推出“视讯新干线”手机视频服务。
  手机媒体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思考
  有人说,缺少受众信息源与反馈通道是传统媒体的先天不足,传统媒体的政治和资本性质,也决定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能力不足的弱势群体会被遗忘。手机媒体因其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其赋予的参与和反馈功能为大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媒体通道,只有当弱势群体的声音在社会中能发表出来时,媒体才不会让大多数人“失语”,中国的民主进程才会更进一步。从这个层面上说手机媒体的发展和壮大,将带来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嬗变,对我们的社会进程和民主建设都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要看到,手机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使舆论实时交锋主战场被放大。手机作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互动平台,用户将可以通过手机论坛、博客、播客、社区等载体实时互动、实时播送,用户既是受众,又是内容信息的提供者。这种媒体业态将使意识形态、网上突发事件等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敏感群体和阶层参与度也随之放大,将给手机媒体的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手机的神奇还刚刚开始,毫无悬念的是,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这已经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在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但不可否认的是,手机媒体化目前还只是初现端倪,从方法到细节,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在尝试阶段。成长的烦恼必然伴随它很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