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01-01安颖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5期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同样思维活跃,富有激情,渴望成功,期盼成才。但是这个群体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个体之间差异也更大,引导他们像正常学生那样积极向上、全面发展,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这些年来做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我认为教师要不断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要运用科学、合适的教育方法发挥班主任导航者、领路人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自律、自立、自信、自强的过程中促其健康成长。
  一、沟通——班主任工作的基石
  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本功。现在的中学生普遍个性张扬,又渴望被理解。同时,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只从表面上去做德育工作是不行的。要想把学生的工作做好,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逐步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比如,学生所在家庭经济状况、成员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状况、个性特点、特长以及发展空间等。班主任要下一番工夫,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沟通工作,对每个学生有可能发生的思想问题进行预控,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在假期中与学生书信往来或短信交流,特别是书信的交流,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时空距离,更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师生间彼此信赖,便可以在做德育工作时水到渠成,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示范——教育学生的最好手段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班主任,说教是必要的,更重要的则是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四点:一是平等待人。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二是谦恭让人,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在生活中与人方便,宽厚仁和。三是尊重他人,尤其是学生的人格。四是注重自身行为修养,养成良好的风度仪表,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
  三、引导——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方法
  引导是教育的最基本方式。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除极少数能够继续到高校深造外,大多数要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为此,在学校学习期间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完善教育途径来说,学校教育应以在校培训为主,同时注重集体活动及团队精神的培养,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学校要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的接触,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与服务社会的意义,从而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现象,学会识大体、明事理。
  四、爱心——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班主任应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在德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育的灵魂,不可能收到感人至深的德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应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开展谈心活动,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避免学生走向极端。
  好教育不是苛求、灌输和责难,而是提供一块肥沃的土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用真挚的情感,从保护学生自尊心入手,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增强自信,使他们把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好的学习成绩保持下去,并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转化。
  五、温暖——创造学生成长的环境
  学生在校的学习是紧张、单调的,更何况还有许多远离父母、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学生,他们很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同学们的帮助。实际上,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好时机。为此教师要注重创建一个和谐、快乐、温暖的集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班里来了新生,教师可以根据他的性格、爱好,安排一位或几位同学带他熟悉新环境,结交新朋友,使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尽快融入集体。再比如,每学期学生们都要围绕“快乐的集体(大家庭)”为主题办一期墙报:灿烂的青春笑脸一张张绽放在其中;个人的爱好、特长一样样得以展示,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快乐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快乐成长。记得班上有个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小心骑车摔倒,下巴上被划开了一个口子,他妈妈正好出差,不能及时赶到学校。而这名学生一听要打麻药、缝针,思想负担很重,我一边告诉他要积极配合医生,放下思想负担;一边组织同学来看护,和他打手语聊天,分散他的注意力。之后,我还安排学生轮流陪他上医院换药,让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类似这样的工作举措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了学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