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地区开展城乡增减挂钩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2-01-01何胜琴
科技资讯 2012年1期
1 现阶段土地规划及利用战略
2005年全国人口达到13亿,相对于人口压力的土地资源稀缺性进一步增强,土地资源约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实行“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战略,虽然降低了建设用地弹性系数,但并没有解决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然而,在新镇、新村的建设中,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的现象,诸如农村居民点废弃、城乡建设用地使用粗放,闲置浪费等问题。2009年,国土资源部提出了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并于2010年9月批准山西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省,晋城地区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工作。论文针对城镇一体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晋城三个县(市)八个乡镇开展的实际工作,探讨了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是新时期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2 转换土地利用方式可缓解城市与农村用地之间的矛盾
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矛盾是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与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争地、工业与农业争地、还表现为林业与农业争地、工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建设争地等各个方面,而且在人口达到峰值,工业化和城镇化完成之前,这些矛盾还将逐渐加剧。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加偏重于土地管制。从上而下层层分解的建设用地配额逐级减少,而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逐渐趋向枯竭,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原则,在晋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的指导下,通过下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确定泽州、高平、阳城三个县(市)八个乡(镇)为项目区单元开展的城乡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中,合理布局项目建新地块和折旧地块,落实建新总规模和占用耕地“双控制”要求,统筹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有偿有序退出和城市建设用地有序增加的规模、范围和布局,对于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和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之间的矛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及存在问题分析
农村建设用地分为村庄和废弃工矿用地两种,其整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整村搬迁,二是拆旧平空(表1)。
通过数据得知,拆除农村建设用地,可以整理出122.4hm2土地,用于耕作土地达102.9hm2,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占82%,节余的2.6hm2土地还可用于其他项目的占补平衡。
整村搬迁主要原因:一是地下压煤;二是地质灾害治理,虽然煤炭企业采煤占地,企业支付搬迁资金充足,整理潜力最大,但是搬迁村庄农民乡土情结重、安置难度大;拆旧平空利用了旧村庄、废弃工矿地闲置的特点,给付农民和村集体组织合理的货币补偿,安置难度小,由于拆旧地块的房屋结构、建筑材料各不相同,造成认定和补偿发放花费时间长,还有少部分旧村庄需保留建筑过于零散,影响土地整治后的规模化经营。
4 城乡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的合理安排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的指标,挂钩至城镇用于开展建设,因土地权益不同而分为安置建新区和项目建新区两部分:安置建新区优先保证被拆迁农民安置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项目建新区土地所有权征收为国家所有,土地经招拍挂的方式进行公开出让,获得土地出让收益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付耕地开发、补偿失地农民的支出等方面(表2)。
安置区建设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为首任,每个乡镇的农民安置小区建设各有特色,乡镇政府把农民新区建于镇区,除街巷整洁程度及景观面貌得到改善外,还解决了农民的子女上学、医疗、交通、饮水、电力供应、供暖等生活实际困难。阳城县町店镇的安置建新区位于崦山风景旅游区附近,规划的庭院式住宅,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结合崦山自然景观,易形成山水交融,绿色掩映的山地田园风光城镇景观。
项目建新区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进行公开出让,由企业按照总体规划自行组织开发建设。
5 结语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以统筹实施旧村庄归并、农田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为重点,最终可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是新时期内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