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宏观调
2012-01-01王天真
科技资讯 2012年1期
当今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其经济发展路径总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既,要想求得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用政府之手去调控市场之手。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也会引发通货膨胀。所谓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使经济平稳健康的运行。
1 我国经济运行向好的基本面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度发展令世界为之瞠目。一个新兴经济体获得如此惊人进步,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中国独具特色的经济体制,所焕发出的神奇力量。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还能持续平稳增长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不容讳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近年来发展动力、投资结构正向着合理的方向改变。中国的投资内容与投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用于增加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投资及为下一步发展奠定更好基础的基本建设投资正在大比例地提高。中国的消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消费内需已经成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从进出口看,近三年来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对美欧日的出口同比增速基本处于下滑之中,但对其他地区的贸易则显著上升,总体进口增速大幅提高。凡此种种说明中国经济总体形势良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平稳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加。预计今年GDP增速为9.4%,较之去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宏观调控发生了效力,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走向持续稳定。
2 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运行是靠市场调节来寻求平衡的。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或不能靠市场来调节。即使在市场调节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与缺陷。那么国家就要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家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我们知道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
3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产业政策;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中长期的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在近些年我国经济生活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上述宏观调控具体举措给国家经济带来的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及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还包括公众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4 近期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面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前提,此前我国房地产调控始见房价回落、通胀物价指数开始下行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发生效力。可以说近期宏观调控初见成效,而中国宏观调控下的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三大转变。
4.1向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增长转变
近期房价终于开始停涨回落,楼市拐点似乎已经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投资房地产来拉动经济看来已不太现实,投资从房地产向新兴产业转移是一个方向。《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止房地产,还有以往的传统产业都已经难以继续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只有寻求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创造新的需求。而传统产业升级,主要是改变以往高耗能及低技术的局面,其根本仍在于自主创新,创造高效、低耗能、有品牌、高技术含量的东西。
4.2通胀回落物价进入下降通道
相比于向创新产业倾斜的经济增长方式,老百姓可能更关注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的通胀。今年以来一直居高不下的消费物价指数,现在终于减速回落。今年10月份CPI为5.5%,预计11月CPI为4.4%。通胀在7月达到本轮顶点后。终于进入了下降通道。10月开始进入快速下降通道,预计未来通胀还将快速回落。
4.3货币政策开始出现“松绑”苗头
平衡通胀与经济增长。通胀出现拐点甚至回落速度超出预期,这使得央行将货币政策逐渐转向适度宽松有了政策空间。央行首次提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还表示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这些信号表明的正是货币松绑的征兆。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稳增长。基调仍为“稳健”,但在通胀回落趋势明确后,货币政策将继续促进经济增长,毕竟增长也是硬道理。
5 未来宏观调控的深层目标
我们说,宏观调控就是要寻求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外部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今后宏观调控的四项目标。实际上宏观调控的深层次目标,既真正要调节的是增长、失业、产出的稳定性等,以及一种平等的和可持续的方式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具体地讲。宏观调控必须时刻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将深层次目标分述如下。
目标一,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总之,调控就是求平衡,只有平衡了经济才能平稳运行,才能增长。
目标二,促进就业。促进就业是长期战略和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途径。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外需下降的情况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大学生和部分困难群体就业压力增大,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更应该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微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就业增长,百姓生活才能安定和谐。
目标三,控制物价。在市场经济中,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形成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以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又能保证百姓生活消费能与国家经济同步增长,百姓消费不断增长,民心才能稳定,只有民心稳定国家社会经济才能稳定。温总理指出:“抑制物价首先要管好食品价格,第一,要保障供给。要在供需平衡上着手,特别要抓好农业生产,更加重视一些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重要农副产品的供应。第二,切实降低流通成本。第三,增加储备。第四,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调控物价的措施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市场。”
目标四,促进国际收支平。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高速增长,外汇储备持续攀高。国际收支顺差式的不平衡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但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贸易增长仍是以数量增长为主,走的是一条规模扩张的“粗增长”之路,长此以往不仅自身难以为继,而且也会在贸易平衡、汇率政策和经济调控等方面受制于人,增加经济、金融和产业的不安全性。所以更新一些地方“出口创政绩”等狭隘观念,适时改变当前贸易增长方式。
目标五,稳定房价和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问题是社会极为关注的民生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持续稳定房价,特别是加强多种形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自去年下半年通胀再次抬头以来,我国针对经济过热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已历时将近一年。在这轮调控的过程中,从行政性的限购和限制企业涨价到数量型的存款准备金,从房产限购到基准利率的一再上调,中央政府多管齐下,在较短时期内抑制住了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近两个月来,整体经济过热的趋势有所缓和,房产价格已经纷纷进入下行趋势。百姓最关心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终于走向理性。今后对房地产业仍将调控不放松,确保民生课题长期放在调控的优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