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机制初探
2012-01-01刘志刚姚远
科技资讯 2012年1期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学科研成果的集中检验,是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毕业论文的写作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全面系统的科研过程,论文所反映出的学术水平、科研特色以及所暴露出的问题,体现了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整体现状和综合质量。一篇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作者专业基础理论水平、科学研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创新精神,同时也反映出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培养单位对于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研究生科研的投入力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伴随当前培养单位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生培养出现同一化趋势等现实问题,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的保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为了规范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科发展的健康稳定进行,培养单位应该立足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整套旨在监督保障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撰写质量和水平的监控体制。
1 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期保障
1.1优化生源结构和质量,提高研究生复试的有效性,以本着对学科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指导招生工作
研究生学位论文考察的方向不仅仅停留本专业的知识层面,更是着眼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学历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缺乏对所报考学科的深入认识,甚至不具备在该学科领域能开展学习、科研的禀赋。此外,许多学生往往不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而将注意力放在了与学术科研无关的方面,学习风气浮躁,硕士学位论文往往也流于应付,质量自然不会很高,更有甚者会进行抄袭等活动。因此严把入学关,确保生源质量是保障学位论文的先决条件。我们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逐渐摸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有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知识结构合理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将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日后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先决条件。
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将人才建设置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首位
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区别于本科阶段的集体教学,集体授课。导师的个人修养,科研能力、学术态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素质、作风及能力,对于学位论文质量,导师更是责无旁贷。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管理,对导师的教学实施过程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规范也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条件。
2 学位论文撰写的过程管理
2.1合理选题是基础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生系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以说已经成功一半。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论文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失败。
(1)加强引导,尽早明确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选题要与本人的研究方向相一致,因此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方向内确定论文的选题。学院应在开题前一个学期进行专题讲座,使研究生了解选题的重要性,使其知晓如何选题才更加科学,更具有研究价值,如何避免选题的失败。
(2)严格开题答辩会制度。当前一些培养单位组织开题答辩会好似走过场,往往会出现在答辩过程中才提出论文选题有问题这种尴尬的现象,因此必须严肃论文开题答辩会程序。由该专业或研究方向内的导师、专家进行论证,严格把关,并且就该选题涉及到的问题向研究生提出。在开题答辩会结束后,将小组讨论结果反馈给研究生本人,对于那些选题存在问题的研究生,通知其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选题,并重新参加开题答辩会。
(3)论文选题公示与备案制度,各开题答辩小组召开开题答辩会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对本单位所有论文选题逐一进行讨论和评定。讨论结果通过的题目,汇总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备案,并在本院系内进行公示,接受全体导师和研究生的监督,此举可以有效杜绝雷同选题或学术抄袭。
2.2严格中期检查制度
论文中期检查是在论文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对论文撰写过程的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可以了解论文的整体进度及工作量,检验论文在写作中是否按原题目进行,了解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和困难,并可以大致预测论文是否能够按照原计划完成。
有些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往往会面临实习、找工作等问题,由于精力分散,很难专注于论文撰写,因而会出现开题通过就完事大吉。答辩之前临时突击的现象。中期检查对于研究生来说起到一个外部监督的作用。中期检查应由本专业的相关导师、教师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检查。首先应有研究生汇报自己论文的框架结构、整体进度、预计完成时间、已搜集的资料、采取的研究方法、面临的主要困难等。检查小组成员对研究生陈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或进行指导。最后小组成员讨论后得出中期检查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研究生截至此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对下一阶段的论文情况提出建议或意见,在会后将小组意见反馈给研究生本人。
2.3论文评阅把好关
论文评阅一般在论文答辩前的1~2月进行。评阅结果直接决定着是否可以参加答辩,同时论文评阅人对于论文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也对论文作者在答辩前最后一阶段修改完善起着至美重要的作用。由于很多培养单位还没有做到“双盲送审”,往往只是对于抽查的学生进行盲审,而其余大多数论文由学院向导师提供的评阅人发出甚至有的直接由论文作者交由评阅人评阅。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论文评阅的公平,公正性,使论文评阅掺杂了“面子”、“人情”。因此笔者认为,论文送审应严格由学院统一操作,有学院根据研究方向随机抽取名单,以保证送审的公平性。
2.4论文答辩不走过场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答辩过程的组织也越来越困难,面对答辩委员数量不足、校外专家不好请等问题,一些培养单位将答辩视为形同虚设。有的导师自己组织答辩小组,这种做法虽然从形式上能够保证答辩小组成员的专业和职称资格,但往往小组成员碍于情面对有问题论文也往往会放其一马。因此,答辩委员的决定投应交由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不仅要保证答辩委员的职称资格,更应避免导师之间的亲疏关系影响答辩的公正性。
针对不同答辩小组把握的评分尺度不一致,造成的小组平均成绩较高或较低的现象,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本学科特点又切实可行的评分细则,明确论文评价的指标体系,杜绝评分的随意性,力求做到评分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同时应在答辩结束后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议,根据各小组情况,平衡各分数段的分布。同时,应在本院系内建立答辩督导小组,对答辩小组从名单的确定到答辩过程实行抽查,保证答辩会的严肃和认真。
3 学位论文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
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除了要做好论文撰写的前期保障,把握论文撰写的关键环节以外,还要辅之以一些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规范的论文查重机制
近些年来,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浮躁的学术风气侵染校园,因此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是一个虽然无奈但是效果较为明显的措施,在操作过程中,备培养单位应制定出相应的操作细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制定出全文及各章节的重合率上线,对于第一次查重不合格的论文是否给予修改后二次查重的机会;对于二次查重不合格的论文,应作何处理等相关规定,并在查重工作开始之前对相关规定予以公布。
3.2完善优秀论文奖励机制
对优秀论文实行奖励,是对所有研究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有效促进研究生对论文撰写的重视程度,同时可以激发他们潜心研究的热情。对于优秀论文的确定应分为以下几个程序,即:答辩小组推荐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评定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一网上公布名单及论文全文,接受全体研究生及导师监督。优秀论文的奖励应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将结合的方式。
3.3建立论文答辩后修改机制
对于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通过论文答辩及宣告论文全过程的终结。而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通过论文答辩即标志着“顺利解放”,但现实中,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针对答辩委员的提问和建议,会激发论文作者新的灵感和思路,将委员的意见进行汇总融入到论文修改过程中,将对论文质量提升大有裨益,因此各单位应健全论文答辩后修改机制,即在论文答辩后由答辩秘书汇总本小组委员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作者本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改,并于规定时间内提交书面论文修改说明,由答辩主席签字确认,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备案。
4 结语
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体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它有效地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术的规范性结合起来,在指导科研实践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较高水准的硕士毕业论文,不仅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反映出培养单位在学科建设领域的实质性进步,建立一整套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但是,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两面性的,我们要注意到制度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比如过度的规范化等等。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处理好规模指标与效益指标、条件指标与过程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逐步的积累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机制会在研究生教学当中,发挥积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