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教学模式初探
2012-01-01田瑞兴
科技资讯 2012年1期
1 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到我国现代教育新思路——素质教育的提出,一直都把体育教学摆在重要地位。当代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素质教育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体育课担负着新一代人才身心健康培养的千钧重担。体育课的特点是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培育“四有”新人奠定良好基础。那么,如何上好体育课呢?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1)课前精心进行课堂设计。(2)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新内容。(3)课中适当调节学生心理负荷。(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2 研究方法
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主要依据新的教育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以教材编排特征及教学大纲为依据,用论文形式,有理有据的从课堂设计,启发式教学、调节心理负荷、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讨论的出发点是如何上好体育课,落脚点是利用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整体素质,为培养“四有”新人奠定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上好体育课,完成大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整体式素质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精心进行课堂设计。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搞好课堂设计,教师要把握以下三个因素。1)指导思想要端正明确。体育课堂设计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路,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健康成长,又要突出“三基教学”。不能把身体锻炼和学习技能割裂开来,同时还要把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因素,融合和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三者达到和谐的统一。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2)教学结构要科学严谨。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程序,也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设计教学结构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教学环节要清晰、紧凑、衔接。②教学重点要突出,主次要分明。@练习的密度要适宜。④场地划分要科学,器材布局要合理。全部教学过程应给学生以美的感受。3)场地、器材要合理利用。场地设计图案清晰,器材放置合理有序。既避免教学中频繁的调动队形,又使学生一进操场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新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启发艺术,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1)提问式启发。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术和技能,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学生经过努力没有解决问题,没有获得知识,教师应作必要的启发,使学生顺利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新授跑弯道时,开始可不讲跑弯道的技术要领,先让学生练习,体验并从中发现问题。这是学生可能提出:①同学跑得快是因为他跑时身体向内倾斜,②同学跑得慢是因为跑时没有向内倾斜。那么,跑弯道时,身体为什么必须向内倾斜?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思考回答,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全对时,教师因势利导将学生已学过的向心力,离心力知识用在跑弯道技术讲解上,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上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2)比较式启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作出正确的示范与讲解之后,可适当将一些常见易犯的错误动作展示出来进行正误对比。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较快掌握后,积极主动去做正确动作,努力客服错误动作。譬如在教前滚翻时,学生易犯头顶垫子的错误,尽管教师多次示范,学生仍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做一头顶垫子的错误动作,然后启发学生:为什么球形物体容易滚动?学生会很快领悟翻不过去的原因从而掌握技术要领。
3)比喻式启发。比喻式启发就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具体事物来揭示动作特征,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沟通孤立表象,建立内在联系,达到教学目标。如用“弯弓搭箭”比喻起跑前的预备姿势;用“离弦之箭”比喻起跑时的飞速动作;用“战马越壕”比喻跳远时的腾空动作。这样三言两语的恰当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简练、易懂。学生喜欢听,容易记,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适当调节心理负荷。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承受一定的体力负荷,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为提高学生承受心理负荷的能力,推迟和减轻心理疲惫,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依据心理活动规律安排课的进程。在体育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注意力集中程度在课的前半部分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间达到高峰,情绪高涨则在课的开始和课的后半部分。因此在课的准备部分,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进入基本部分后,学生的注意力和感知理解能力处在较高水平,此时安排一些新的、要求注意力集中的练习。随后逐渐增加练习的难度以适应注意力活动变化规律。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的体力、负荷逐渐减小,注意力有所减退。这一阶段安排一些负荷减小、情绪活泼、学生已基本掌握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和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
②注意运动和休息的合理交替。运动与休息的交替,不仅是调节体力负荷的基本方法,也是调节心理负荷的重要方法。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的体育训练后,适当安排多种形势的休息,如听教师讲解,看同学示范、原地稍息等方式,以此避免持久、单调、强度过大的刺激,推迟和减缓自然发展的心理疲惫,保证一节课中认识、意识、情绪有规律的调节,使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③所授内容的数量、难度要适宜。学生进行新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付出较大的意志努力,神经系统处在高度紧张和兴奋状态,心理能量消耗较多。因此,安排一节课中教授新的练习内容,数量不宜过多,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很难完成练习任务,极易打击和破坏学生的积极性。
(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体育课教学多种多样,选择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如学生在队列练习中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不够集中。这时将队列的内容组合成各种几何图形,并不时的进行队形变化,就增加了趣味性。学生感到新鲜,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4 结语与建议
体育课教学应适应形势跟上时代的步伐,体育工作者要下大力气研究体育教学理论,掌握教学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探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见识。既增强体质又提高素质,努力使体育学科教学同其它学科一道共同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百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