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猴报案
2012-01-01张豪
民间文学 2012年5期
这年春天,长江边上的巫山镇来了个耍猴的,无名无姓,大家便叫他“耍猴的”。
这天,“耍猴的”收摊回来,走到江边上,只见一只鸟叼着什么东西从峭壁的一个石洞飞出,“当啷”一声,掉下一个黄澄澄的东西,正落在“耍猴的”眼前。他跑过去捡起一看,是枚金戒指,放在嘴里一咬,软的,是真的,就悄悄地揣进怀里。
回到出租屋,“耍猴的”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他就问房东,江边那峭壁上的石洞是做什么的。房东告诉他那是藏棺木的地方,又称悬棺。那石洞,相传是清朝有个大官死后,人们从山上开了条路,把棺木埋在洞里,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就把洞口修成鼻梁状,修完后又把道路炸了。这样,就是再高明的盗墓贼,也不能进入洞穴。
怪不得,谁知道里面还藏有多少金银财宝。“耍猴的”想到此,不禁心生邪念。可那陡峭的石壁怎么上去呢?“耍猴的”一时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来。晚上吃饭时,他养的两只猴“大娃”、“小娃”从房梁上的一根绳子溜下来,去偷吊在半空中的一串玉米棒。“耍猴的”心里一亮,何不让这些猴子进洞盗墓。
第二天一大早,“耍猴的”就带着两只猴子来到房顶上,让它们顺着绳子溜到地面上去捡东西。两只猴子原来是翻跟头搞表演的,一下也不适应,更不知捡什么东西,一到地面就乱跑。“耍猴的”就从房顶下来,拿起鞭子抽打它们。
在“耍猴的”严厉调教下,两只猴子进步很快,已能明白“耍猴的”意图。一个月后,“耍猴的”就买了根长绳子,带着“大娃”、“小娃”上了峭壁顶。“耍猴的”用长绳拴住“大娃”的脖子,递给“大娃”一个口袋,指着藏棺石洞的方向,做了个装东西到袋子里的动作,又指了指“小娃”,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大娃”明白,拎了口袋就往石洞的方向跑去。“耍猴的”在后面放绳子,但只放了二十多米,就放不动了。原来,山上灌木多,将绳子缠住了,根本放不下去。“耍猴的”只好把“大娃”拉了回来。
“耍猴的”心烦意乱,密谋了许久的计划就这么泡汤,他不甘心。这时,“大娃”做了个动作,示意他帮它把绳子解开,“耍猴的”犹豫了。他知道,这“大娃”聪明异常,如果解开绳子,无异于放虎归山。但他转而一想,“小娃”在手上还怕它跑了不成?于是他解开了“大娃”脖子上的绳子,又做了个杀“小娃”的动作。“大娃”拎着口袋向石洞爬去,半小时后,“大娃”拎着一件东西回来了,“耍猴的”接过一看,是件玉如意,喜得他大呼:“我发财了!”
这天,“大娃”前前后后为“耍猴的”拿回十几件金银玉器,“耍猴的”满载而归。回家后他买了酒肉,高兴得多喝了几杯,连给猴子上锁都忘了。
到了半夜,他被人推醒,但还没站起身,一副手铐就戴在了他手上。
原来,“大娃”、“小娃”趁“耍猴的”睡熟,它俩想起房东平时对它们的关爱,就拿了件玉如意跑进房东的房间。房东正在看电视,见“大娃”递来的玉如意不由得大吃一惊,忙接过玉如意一看,背面一端写着“御赐”,另一端写着“大学士刘公五十寿诞”,马上想起“耍猴的”向他打听石洞藏棺木的事。难道“耍猴的”那几天训练猴子,就是为了盗劫石洞藏棺?房东想到这儿,毫不犹豫地拿起电话报告了镇派出所。
在证据面前,“耍猴的”只好如实交代自己盗墓的经过。原来他真名叫刘根山,以前就是个偷鸡摸狗的人,在家乡犯下盗窃罪后,便逃到巫山镇以耍猴谋生。哪想到,自己却栽倒在自己养的猴子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