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分析研究

2011-12-31李燚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李燚

摘要:城市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本文从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可持续发展设计、绿化系统建设、建筑节能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也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当今,衡量一个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的营造是否先进合理,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而从微观角度上度量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和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以上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城市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O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2.1 分散、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弊病,因而后一种逐步被人们理解并付诸实施。

2.2 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宜采取以下对策:

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

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

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2.3 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家庭生活废气等。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声,飞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大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区。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

3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作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

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4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

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温是外围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5 结束语

人类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努力提高城市素质和城市文明。城市规划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