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2011-12-31宋亮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目标探究评价

宋亮

下乡听信息技术课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前面讲解演示操作,学生偷偷在下面玩游戏、聊天……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一个分析就是课堂没有吸引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是成功的基础。”任何人如果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琢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机,如果我们的课堂让学生能够感兴趣,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就不会出现老师讲学生玩的现象了。到底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明确学习目标和学生特征,合理设计教学

马杰曾说过“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路。”这就强调了目标的重要性。我们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要以目标为核心。因此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依据《纲要》的要求设计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其次要根据学生特征设计有层次的学习目标,要使目标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层次,还要有适合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目标设计。这样一个明确的、“活”的学习目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努力,方向明确,学得有趣。

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分析。这里我们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也要分析他们的差异性特征;不仅要分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要分析他们的学习需要、起点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特征。根据这些分析,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尤其在导入环节,我们要做到先声夺人,精心设计,思考呈现哪些材料吸引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导入。

1、游戏导入,寓学于玩。

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时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自然而然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探索新知识。

2、创设情境,寓学于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任务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引起兴趣,唤起感知欲望。同时多运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如在PowerPoint软件中进行《电子相册》的教学时,可以这样来导入:出示一份以往学生的作品,作品中是学生自己的校园生活照片,配合了校园歌谣播放。学生在观看后,心情都激动起来……“他们是怎样做出来的?太好了!”,“要是我也能做一个自己的电子相册就好了!”……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这些作品都是利用PowerPoint制作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学着做一做呢?”“老师相信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不但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真真正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三、创设真实的任务,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课往往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那么这个任务怎样设计才合理呢?实践证明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让他们在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中去完成,这是很有动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同时在教学中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去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操作,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巧妙设疑、目标驱动、案例示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巧妙设疑,或者利用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学习设置相应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观摩案例,探究实践。明确的目标、开放的问题、真实的任务、积极的合作,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有的放矢,保证了学生研究的有效性,因此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知识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用自己的“心”去理解学生,用“爱”去温暖学生,那么,学生也会贴近教师、亲近教师。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这样学生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认同感,也能因此对这门功课而产生兴趣,从而钻研和琢磨。

五、学以致用,课程整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营造和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到学习的内容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从而形成积极的认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系统自带录音机一课时,可以采取与语文学科相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主选取一段最喜欢的语文课文或诗词,练习用录音机制作一段配乐朗诵。学生在学习录音机的操作技巧的同时也学得了如何有感情的朗诵文章或诗词,加深了对文章诗词的进一步理解。因此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大增。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可以与美术学科整合起来,在制作电子贺卡的同时掌握美术知识。学习网络搜索引擎时,可以将事先搜集的一些学生最关心话题或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看他们谁能最快解决这此问题,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来实现,从而开展实践探究。就这样通过整合,让学生体会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很多实际中的问题,能够开展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学以致用,那么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动机就必然高涨,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六、以生为本,科学评价,维持兴趣

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评价的多元化,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在多样化评价中,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多元的、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从而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激情和内在的潜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必须把握信息时代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运用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习信息技术的源泉和动力,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目标探究评价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