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青年员工如何增强抗挫能力

2011-12-31王晓梅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团员青年挫折年轻人

王晓梅

在十五局集团公司第五期基层团干部培训班上,郜随印老师向全体学员提出了:“做为一名现代企业员工,在实现你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进程中,当前,你最缺少的是什么力”?团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回答的各不相同,有“魄力、执行力、创新力、欣赏力、学习力、沟通力、表达力”等等。本人结合自身从事青年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索,我认为,我们团员青年在践行企业“四年”育人成才目标、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程中,除要注重提升以上几种能力外,还应注重修炼和强化个人的抗挫折能力。这是我们团员青年适应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之所需,是助推个人健康快速成长成才之基石,是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下面,就本人对挫折能力的认识和如何培养抗挫折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对挫折感的认知

当在工作中因施工技术计量出了差错、物资供应跟不上工期所需、安全生产出了伤亡事故等过失而受到批评和问责时;当工作职责超出自身能力而产生压力时;当职位升迁不顺意时;当与同事相处,产生矛盾,人际交往出现隔阂时,或因早上爱睡个懒觉,晚起床而迟到,被领导批评时等等,这些,可能会因为委屈、憋屈而生气、懊恼、郁闷,产生焦虑、失望、困惑、迷茫、钻进死胡同、牛角尖等消极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灵笼罩了阴影,心理上遇到了挫折。

在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所不同的就是看个体是如何去应对、去转化。

在2010届新员工岗前培训会上,曾有一名男生代表发言,他信誓旦旦地说:“在踏进公司门槛前,就知道我们是流动单位,是用常年四处游走的足迹来书写漂泊人生的企业。我已经做好了睡工棚、啃馒头、耐寂寞、受甘苦的思想准备”。当时,他的发言,着实给即将步入岗位的满堂莘莘学子注入了一剂“强奋剂”,赢得了阵阵掌声,也引起我对他的关注。时隔半年,再询问他的状况时,得知,他因受不了工程单位的流动之苦,未能顺利度过角色转化期,在家人的关爱下,找到了稳定的去向后,向公司提出了辞呈。固然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个别青年人的抗挫折能力是欠缺的,能做到沉下来的吃苦精神和耐力是不够的。

当挫折、磨难不可回避的降临时,又有另一种人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如我的一位朋友,她在怀孕7个月时,老公外遇后,她为了自己活得尊严,主动提出离婚;祸不单行,那一年,她的母亲出车祸昏迷数月后导致瘫痪。家庭的离异,母亲的不幸遭遇,两个至亲至信的人,在同期“隐身”,可以想象,当时她心理矛盾的纠结、承受的痛楚,是多么的错综复杂,难以名状。但她不自命悲怜,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勇于接受现实,勇敢面对生活。以顽强的意志力,战胜了悲观、悲痛,走出了人生中突现的阴霾。

纵观以上两人遇到的挫折情境,前面那位新生,因为吃不了行业的苦,受不了磨难的煎熬,他就自认为适应不了这个行业,于是,选择了放弃和逃避。后者,因为自身能对遇到的不公,遭受的挫折,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力,坦然面对,将磨难迅即转化至最小。

以上两人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的状态和应对措施是截然不同的。究其根源分析,是与他们各自对挫折的正面认识、心理忍受力和转化能力息息相关。

所谓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人对挫折的忍受程度,也就是一个人遭受挫折时能够经受挫折打击与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挫折忍受力强的人,在重大挫折面前,仍可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力,采取理智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应对挫折。但挫折忍受力弱的人则不然,他们在挫折面临时,会找借口、找理由,长吁短叹,绕道一走了之。在遭受重大打击时,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漫无目标地随波逐流。

所谓挫折转化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以后是否能解脱挫折状态的能力。通常是指能及时排除挫折,还是让挫折冲突持续很长时间不能解决;是用积极的方法解决挫折问题,达到心理平衡,还是以消极的方式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是遵守社会准则解除挫折还是只凭一时的感情冲动,采取过激行为;是否具有排除挫折的经验和有效方法。

人的成长过程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如果适应得好,就觉得宽心和谐;如果不适应,就觉得别扭、失意。而适应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动机、追求和行为,塑造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世事。一个人出生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是通过鼓励、制止、允许、反对、奖励、处罚、引导、劝说,甚至身体上的体罚与限制,才学的举止与行为的适应要得当,学会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规范条件下调整行为。反之,在遭遇挫折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失落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致使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我们团员青年在遭受挫折时,又应如何进行调适呢?二、对挫折感的克服方法

遭遇挫折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克服。

一是正确对待失败与逆境。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挫折固然会使人受到打击,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但挫折也可以磨练人,教育人。使我们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人生感悟。这些经历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二是适时调整期望值。一个人如果期望值过高,在未能如愿以偿时就会产生失望,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陷入烦恼之中。发现自己原来的目标难以实现时,就要对自己的目标进行调整,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同时把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一步步再向大目标迈进,这样就能够从实践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三是认识自己,接受别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当步入社会,进入职场,就等同于身处在喧嚣的“闹市”中,因此,我们在应对周遭事务的同时,还得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但不苛刻自己。因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每个人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们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正面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既要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知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一颗积极进取之心,愉快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当然,只做到正确评价和愉快接受自己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怎样避开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优势,争取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同样,我们也要善于接受别人,多看别人好的一面,少一些误解,多一份宽容,增进相互间的支持和帮助。 四是采用精神宣泄法。精神宣泄法就是创造一种环境,使遭遇挫折的人可以自由顺畅地表达受压抑的情绪。精神宣泄法有多种形式,如找一两个亲近的人、理解自己的人,将心里的委屈和想法全部讲出来,对方会给你心理上的抚慰,鼓起你奋进的勇气,或是通过微博写日志、写心情,把内心的不满情绪尽情地表达出来。 三、培养抗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自我加压,树立吃苦精神

许多青年人的挫折心理,都是由于遇到困难而恐惧,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去应对。这主要是缺乏一种坚忍不拔、耐烦耐劳的吃苦精神,没有尽自己所能,将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追求更好的毅力去做支撑。往往在没有遇到对手时就开始退缩、胆怯,做事萎萎缩缩,成功率小,容易受挫。

我想,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创新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种崛起精神,一座城市需要一种创建精神,一个企业需要一种求实精神,那么,作为我们成长中的年轻人,则更需要一种坚忍不拔、耐烦耐劳的吃苦精神。但吃苦,不是傻吃苦,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接受现实,在现实中提高自己。吃苦的过程,就是吃补的过程,就是思想成熟的过程、内心丰盈的过程、灵魂升华的过程,也是走向成功的过程。要树立这样一种吃苦精神,除了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受启发外,更需要通过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去锻炼,去培养。做到有意识地让自己在不断碰到失败、感受失败、克服失败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心胸开阔、灵活勇敢、坚毅顽强对抗挫折的品质。多动脑、多动手、多经历,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到自己满意。通过用心付出,积累每一次收获,感悟每一次经历,享受每一次成就感,无形中也就培养了我们的吃苦精神,树立了自信心。同时,针对遭遇挫折的青年人,业务领导和导师也要以允许年轻人犯错、失败的宽容之心,去指导帮助年轻人,使年轻人相信自己有强健的体格足够去承受皮肉之苦,但唯独我们的顽强精神不能垮,意志不能弱。使他们明白遭遇的每一次磨难,它只能使我们心灵更成熟、精神更强大。从而,帮助他们找回重头再来的勇气。

(二)自主学习,更新观念

学习可明志,学习可达理。学习可以疗俗、治愚、祛病,是我们增长知识、提高本领、增进修养、预防挫折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对于我们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自主学习就更为重要。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古人语:活到老,学到老,这说明学习是无时无刻地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年轻人首先要明白时时处处,处处事事皆学问的道理,始终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指导自己有效将学习与实践相融合,坚持做到实践无止境,学习无止境;二是培养广识博学的意识。时下,供我们学习的媒介很多,我们可以从书本读有字书,从社会实践学无字书,悟言悟行。可以学业务理论、人际交往艺术、职场礼仪、国学、励志经典、如何塑造阳光心态、职业生涯导航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时刻去学、去感悟。通过广博的学习,通过自身对有意知识的认知和转化,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增强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方能实现厚积薄发。三是善于学习,活学活用。工地上繁忙的工作不得不时刻面对各种来自环境、施工安全、项目管理等各种艰难险阻,纷繁的困难迫使团员青年必须接受现实,冷静行事,主动筹划,灵活应变。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善于将所学到的点滴知识,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实际,灵活转化应用。四是做到内外皆修。我们年轻人不仅要注重内在综合素养的修炼,同时,也要注重外在形象的修饰。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性、阳光朝气的精神面貌和文明得体的举止不仅能增强自信心,也能给其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三)善于沟通,搞好人际关系

工作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避免或减轻团员青年的孤独与寂寞感,反映的是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是抚慰心灵创伤的重要渠道。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不仅可以缩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还可以获得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心理需要,对年轻人消除挫折感有直接的帮助。同时,要注意情绪的自我释放,掌握自己的心境,做心境的主人。时常用“活在当下”的理念来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明白这一道理,即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是未知,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今天,通过这种暗示,来增强对今天、对当下的珍惜。当遭遇挫折时,还可运用转移法来疏导心情。就是说要创造和提供一种机会,以抒发受挫时的消极情绪而不再感到压抑,如可以通过运动、欣赏音乐、网聊、旅游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控制消极情绪的侵袭。

总之,青年人只有全面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自信心、意志力、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从而避免挫折感的产生,使自身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才能使自身在企业的发展中敢于担当,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团员青年挫折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Holism in Education
打造思想和业务过硬的团员青年队伍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挫折
年轻人如何理财
浅谈在地勘单位改革中如何做好团员青年思想工作
终身不遇
真情关爱 事业关怀加强贫困地区团组织服务青年成才的探索